首任审计长于明涛两袖清风度晚年
2010-09-07卓成华
文/卓成华
首任审计长于明涛两袖清风度晚年
文/卓成华
他做过四个省市的省市委书记,身居高位却为人随和,在陕西工作时曾骑着自行车去了解民情,下工厂时与工人一起排队买饭、买菜,帮助雨中的菜农收拾菜摊,用小车推到避雨的地方。
他白手起家,筹建国家审计署,边组建、边工作,抓大案,查违纪,一手奠基了我国的审计事业。
退下来后,他搞特区、发展乡镇企业、长期担任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宣传、弘扬延安精神,直到90岁才离开这个岗位。今年国庆前夕,92岁的他受邀参加国庆60周年观礼,但他考虑体弱,不能给组织添麻烦,推辞了。
他就是于明涛。在北京百万庄的家中,接受记者采访的于明涛面色红润,精神饱满,回忆“走南闯北”的岁月。从他的言语中,时时感受到一位一心为公的老共产党人的质朴。
审计署审计长排除万难迎朝晖
于明涛任国家审计署审计长那一年66岁。
在北京开会时,习仲勋见了他说,你的头发白了。于明涛答,我该退了。习仲勋笑着说,那也等我退了你再退。
那是1983年,于明涛在河南省委书记兼省长的任上刚两个月,忽被中央任命为审计署审计长,主持审计署的筹建工作。
于明涛说:“新中国成立后30多年间,我国没有独立的审计机关。随着改革开放,经济搞活,法规制度一时跟不上,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和违反财经法纪的问题,这时特别需要一种监督机制进行制约,国家审计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胡乔木在回忆起草1982年宪法时说,绝大多数国家都有审计机构,而且地位很重要。审计长相当于大法官,任何人都不能干预。
相当于大法官的于明涛走马上任,第一件事却是找房子,拉人马,制定从头开始的审计制度。于明涛说,“宪法给我们提供了法律依据,具体怎么实施,审计应该怎么搞,审计的内容有哪些,审计的重点在哪里,都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当时没有办公地点、没有宿舍、没有干部。虽然有个公章,却没地方放,只得天天装在兜里。后来,找到了装甲兵的招待所,初创时的审计署才算安顿了下来。”
审计署在总理领导下,不仅审计监督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还要审计监督企业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不仅要审计财政财务收支是否正确合法,还要考虑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合算。于明涛深知,审计署的职责不仅是要知道国家的“钱是怎么花的”,还要知道“花钱的效果”。
成立伊始,审计署一方面通过对重点企业盈亏大户、重点基建项目和重点事业单位的审计,促进经济发展和效益的提高;一方面抓大案要案,查处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第二年3月,审计署就向国务院上报了对天津铁厂等四个单位的审计报告,开始了以审计的形式,对中国经济实行监督,并在今后的岁月,掀起一次次审计风暴,当起政府铁面无私的“大管家”。
陕西省委书记为民为公显情操
中央任命于明涛作第一任审计署审计长,是看中他发自内心的为民情怀,为公情操。
调去河南之前,于明涛在陕西当了6年省委书记、省革委副主任后兼省长。那时刚刚粉碎“四人帮”,陕西还很封闭,当地人基本不出潼关,在接受新鲜事物方面,总是比沿海各省要慢一些。长期吃财政补贴,工农业生产水平较低。于明涛到任后,研究抗旱、水利,积极争取组织人去外地学习。自己有空就骑着自行车,去看集贸市场,询问各种商品价格,听取买卖双方的反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次傍晚和老伴儿散步回家,半路突然下起了雨,看到两个中年妇女急忙往车上收菜摊,于明涛赶紧上前帮助拾菜,并和老伴儿一起帮着把车推到避雨的地方。停下来,菜农才发现帮忙的人很面熟,说在电视上见过。她们没想到帮忙的竟是省委书记。
于明涛下工厂了解情况,总是上午听厂领导汇报,中午就去工厂食堂和工人一起排队买菜买饭,边吃边听工人的心声。经过几年的努力,一举摘掉陕西吃财政补贴的帽子。
6年的工作,于明涛得到陕西人的就是一句话:“这样的省长好!”
当然,心系民生的于明涛也没少与大人物打交道。那时正好兵马俑出土,一下震惊了世界,国外元首到中国,都要去陕西看看。尽地主之谊,于明涛总是尽力接见陪同,对于国外政要送他个人的礼物,一概交公。日本首相送了他一台24吋彩电,他转送给了省委幼儿园,尽管家里还是台黑白电视,孩子们也想按规定折价留下。
在于明涛的记忆中,建党59周年前夕邓小平去西安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谈完工作,邓小平在于明涛陪同下去看兵马俑,他像一位普通游客,来来往往的游客都没有注意。当他看到青铜器弓弩,弩机部件相扣,制作精密,笑着说,那时已经实行了机械化。于明涛说,“离开秦俑馆回西安路过始皇陵时,小平说去看看。当时始皇陵没有修整,满山灌木丛,只有一条曲折不平的羊肠小道。小平穿着皮凉鞋,看他走路不方便,我建议不要去了,上面也没有什么可看的。小平说,‘不要紧,我们要穷其顶。’引得大家一片笑声,为他的健康与气魄高兴。确实,‘穷其顶’表达了小平同志做事执著的态度。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
中南局财委主任管吃、管喝、捞海藻
1959年底,中央决定全国成立6个分局。中南局机关设在广州,分管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河南五个省(区)。于明涛时任湖南省委书记,调任中南局财委主任。中南局成立不久,恰逢三年困难时期,老百姓缺衣少吃,浮肿病相当严重。这时保香港的供应是中南局财委的第一要务,仅有的猪牛羊肉禽蛋鱼等都得运往香港。于明涛说:“在常务书记陈郁带领下,我们出海捞海藻,把海藻做成点心供应市场。河南信阳等地出现饿死人事件,我们就想法从湖南、湖北调拨豆类、菜油供应这些困难地区。陶铸曾开玩笑地说我:‘你这财委主任成了菜委主任’。”
肉体的困难刚刚度过,精神的苦难“文革”又开始了。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调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没多久,就被打成“刘、邓、陶黑帮”,中南局理所当然地成了“黑窝”,被整得很惨。但“文革”中不管怎样批斗,于明涛没做过一件违心的事,没说过一句违心的话,始终相信群众相信党,会还他的清白。
1970年初冬,于明涛从干校被分配到广州市担任市委书记、市革委副主任,在陈郁领导下,积极采取措施,恢复广州地区的生产。
湖南省委书记探索、学习、再学习
在去陕西之前,于明涛又从广州调回湖南做了6年主管工业的省委书记。在这之前(1949年到1960年)他在湖南工作过11年。
于明涛说:“湖南是农业省,没有工业基础,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湘中建设了几个属于156项的企业,工业才略有好转。”
随着“一五计划”的进行,湖南要搞氮肥支援农业,30万吨的氮肥厂放到哪里去呢?于明涛说,“我从岳阳到临湘曾去看过那儿的血吸虫病,当地农民告诉我,你千万不要沾水。那时因血吸虫死人很多,地都是荒地,不能种庄稼,一下地都是血吸虫。怎么办呢?经过反复思考、商量,干脆把氮肥厂放在那儿,农业不行就搞工业。氮肥厂、化工厂、炼油厂几个大厂往那一建,血吸虫倒没有了。”与此同时,他们还创办了琏沅钢铁厂,在长沙修建了全国第一规模的火车站,同时还新建了湘江大桥,为促进湖南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60年毛泽东去长沙,于明涛和第一书记张平化陪同参观长沙汽车电器厂。“那次我亲身感受主席的知识渊博。”于明涛说,“参观完工厂,主席会见地、市各领导,当介绍郴州地委书记时,他问,郴州有个‘三绝碑’知道吗?大家面面相觑,都不知道,主席随口背了起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主席走后,我们才了解,‘三绝碑’是指宋代秦观写的一首词,题目为《郴州旅舍》,苏轼跋,米芾书,故称为‘三绝’。”
于明涛此前与毛泽东面对面汇报工作是在广州,谈到各地学习情况,毛泽东提出省与省,省与市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于明涛说,“这个提法影响很大,因为战争几十年,我们党的干部不能随便离开当地,要守阵地,是纪律。解放前我在冀东当专员,附近的县都不能去。经主席提示,湖南省委决定选派出一个组到广州学习,从此才开始了全国相互学习。”
晚年:自娱自乐心态宁
于明涛1936年参加革命,一生走南闯北,一生搬家不断,用老伴儿王荣英的话说,“整个家当亮了无数遍,历次运动批这批那,就没批过我们多拿多占这一条。”
在于明涛90岁生日时,时任审计长的李金华亲笔书写的祝词中说:您出任新中国第一任审计长,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为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的审计事业能有今天的良好局面,与您的长期关心指导是密不可分的,其中包含您的大量心血。
于明涛说:“审计署成立至今,直接促进国家财政增收节支5000多亿元,减少损失浪费2000多亿元,向司法、纪检监察机关移送案件线索2.5万多件。20多年的审计实践证明,成立审计机关对我们党的作风建设、反腐败和改进政府的工作作风与工作方式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成立审计机关,离不开人大的正确决策、党中央的领导和国务院的支持,我作为开创者,仅仅是执行党中央的方针路线,不辜负人民的希望,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没有什么可说的。”
退居二线后,于明涛利用空闲的时间练字、学画,20多年来几乎无一日间断。他酷爱竹,也偏爱画竹,这与他的品性一脉相承。有付出就有收获,于明涛的字画有的被雕刻在碑林,有的被纪念馆收藏。90岁生日前,他的老伴儿和子女想给他出版一册字画集,有单位主动提出免费给他出刊,他婉言谢绝,发动全家人出钱出力,自费印了2000册,既自赏,又赠亲馈友,乐不可支。老伴儿在他生日当天,赋诗相赠:离休执著学字画,勤学苦练有收获。自娱自乐心态宁,健康长寿乐融融。
一位可亲可敬的老者,一位廉洁耿直的老审计长。国家曾经因为有这样的人而强盛,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才能发展,国家必须有这样的人才能和谐久安。
(摘自《中国老年》200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