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乐教”思想对《音乐鉴赏》课教学的启发
2010-09-06杨洛
杨 洛
摘 要: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包含许多符合教学规律的、值得我们肯定和借鉴的合理因素。《音乐鉴赏》课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作者从自身的教学体会出发,浅谈孔子“乐教”思想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音乐鉴赏》课教学的启发,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在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
关键词: “乐教”思想 公共艺术教育 《音乐鉴赏》
孔子是一位非常重视音乐教育功能的教育家,他强调音乐在陶冶性情、促进教化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研习孔子的“乐教”思想,以古促今、古为今用,可以在公共艺术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道德修养,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
一、在《音乐鉴赏》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是表达情感、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精神状态的艺术。先秦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论著《乐记·乐本篇》中讲“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也说明了这一点。
《音乐鉴赏》不能单纯地只注重聆听、只播放音像资料就万事大吉了,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感染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在教学中把音乐的美育思想贯穿其中,使学生完成对美的感受与欣赏后作出鉴赏与评价,通过音乐的艺术熏陶培养美的感情与情操,进而形成和发展审美的精神世界,这是美育教育的任务。因此,选择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音乐作品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作品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主题思想、表现风格等,引发思想感情上的共鸣;针对不同风格的作品也要使学生在美的旋律、美的意境中,提高对美的向往和追求;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视听,逐渐提高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至关重要,通过引导、分析、讲解、提高来培养学生在美的旋律和意境中对美的向往和追求,逐步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使学生真正懂得音乐艺术领域中的真、善、美。
古琴是一件大家并不十分熟悉的乐器,有的学生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它。然而,这却是在孔子时期便已盛行的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三千余年不曾中断。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位居“琴、棋、书、画”之首。关于古琴有着各种传说:伯牙弹琴遇知音;司马相如以一首《凤求凰》追求才女卓文君,被传为佳话;诸葛亮空城弹琴退数万雄兵,又展示了古琴的另一种力量。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只有通过对古琴知识的介绍以及作品的欣赏,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古琴音乐的魅力,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提高审美情趣。
二、在《音乐鉴赏》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孔子办学以培养“君子”为宗旨,他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其整个教育内容就是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的混合物,使学生通过学习知识,从说话到行为、从意识到作风,都渐渐形成君子风范。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公共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是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德育渗透功能是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其中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是一项重要内容。公共艺术教育中音乐教育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易于展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音乐教材中内容大多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牢固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寓德育于音樂艺术美之中,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抒发美好的感情,让学生在理解美、鉴赏美、表现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音乐鉴赏》不仅要使学生了解音乐常识,学会欣赏音乐作品,更要通过音乐作品的欣赏,感受和传达真、善、美的真谛,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广泛地接触不同风格、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中外音乐作品,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分析、讲解和对世界各国优秀作曲家及时代背景介绍,在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教育和启发,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逐步培养其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例如,声乐作品《松花江上》是张寒晖于1936年11月创作的,当时正在西安二中教书的张寒晖,由于亲眼目睹了被蒋介石驱赶到“剿共”前线的东北军官兵携老带小,流亡关内,耳边充满嗟叹痛苦的呼声,于是谱写出这首感人肺腑的歌曲,以含着热泪的哭泣似的音调,唱出悲愤交加的声音。类似的作品都有着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应就其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给学生作以介绍,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音乐鉴赏》课程教学中须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因素,教师具有的素质、教育思想、道德品质、专业素质、治学态度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音乐鉴赏》课教学中要具备多元素养和多元文化知识:一是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音乐文化素养以及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熟悉所教学科,了解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不断以新的专业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增加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二是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大学生精力充沛,求知欲强、视野开阔,新的想法和问题也越来越多,从客观上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现代科学的发展显现出不断综合和相互渗透的趋势,科学知识本身是相互联系的。素质教育实践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所以,教师应当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努力掌握丰富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这样才能满足当代青年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提供源泉。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现代教育更是要求教师注重塑造学生的人格,以自身严谨而科学的治学态度和言行举止,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因此,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向上的态度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愉快、新颖、平等的教学环境和氛围,通过引发学生的情感活动,来实现教育的目标,这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能力之一,也是每一个教师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艺术教育是灵魂的教育,公共艺术教育中的《音乐鉴赏》课程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面对的学生多、范围广,通过让学生欣赏音乐作品,触及学生的灵魂,使学生的心灵发生莫大的变化,进而使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及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一作用是不可限量的。因此,我们应把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载体,使学生全面发展,从而为开创公共艺术教育的新局面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聂振斌.儒学与艺术教育.南京出版社,2006.
[2]褚斌杰.儒家经典与中国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绪红霞.孔子的“乐教”思想及其对音乐教学的启示.当代教育科学,20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