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织冗余视角下的IT投资、组织创新与组织绩效

2010-09-06陈媛媛齐中英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哈尔滨5000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哈尔滨50080

关键词:悖论生产率软件

陈媛媛,齐中英(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哈尔滨5000;2.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哈尔滨50080)

组织冗余视角下的IT投资、组织创新与组织绩效

陈媛媛1,2,齐中英1
(1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01;2.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80)

为帮助企业更好地控制和调整IT投资的效果,从组织冗余的角度探讨了IT投资在企业中产生作用的机理。首先分析了企业IT投资可能产生三种类型的组织冗余:硬件/软件冗余、人员冗余和潜在冗余。结合组织冗余与组织创新的概念解释了IT生产率悖论和新悖论的产生及消失过程,认为IT投资冗余将驱动组织进行文化创新、结构创新、流程创新和战略创新。在此基础上,提出IT投资对组织绩效产生影响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为知识路径,另一条为冗余——创新路径。研究表明,不同的途径对组织绩效产生不同的作用。

IT投资;IT能力;组织创新;组织冗余;组织绩效

随着企业IT投资的快速增长,投资效果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很多学者认为IT是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至少也是补充产生差别优势的来源[1]。然而,正如罗伯特·索洛所言:有很多企业虽然经过长期和巨额的IT投资,但是很难从企业的经营业绩中体现出来,或者即使实际上有贡献,也很难界定这些投资到底为企业创造了哪些贡献[2]。可见,分析IT投资影响组织绩效的途径,对于我们更好的控制和调整IT投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基于组织冗余的视角,研究IT投资、组织创新与组织绩效的关系。

一、IT投资与组织冗余

1.IT投资

以往对IT投资价值的研究总是把信息技术投资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3]。事实上,IT投资包含很多方面,孙晓琳和王刊良认为,有的学者把IT投资分为战略性投资、信息性投资和交易性投资,有的把IT投资分为IT支出、IT战略、IT管理,也有把IT投资分为在人员、硬件、环境和软件上的投资[4]。企业的IT投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硬件基础设施,软件系统环境以及人员培训等内部花费方面。硬件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主要指企业从外部购买与计算机相关的各种设备;软件系统环境方面的投资是指购买各种软件产品的花费,其中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应用工具软件等;内部花费是指与IS实施相关的投资,包括:人员培训、内部软件的客户化定制、资本折旧等方面[1]。

2.组织冗余

布尔如瓦认为组织冗余是实际或者潜在的资源缓冲物,它可以使组织成功地应对内部调整和外部政策改变的压力,以及应对外部环境而进行战略上的改变[5]。更具体地说,组织冗余是指组织拥有的资源与组织对这些资源的实际需求之间的差额,萨尔特和马驰认为冗余以很多种形式存在于组织当中,包括超过维持劳动力所要求的工资,提供给管理者过多的服务和个人奢侈品,以及组织单元不考虑支出与收益关系的随意增长等[6]。组织冗余可以分为:可利用的冗余资源、可恢复的冗余资源和潜在的冗余。可利用的冗余,是指那些没有被投入到组织设计或具体程序的资源,一般以组织可利用的资金形式存在,易于被组织管理者识别和使用,其总体存量可能会相对较少;可恢复的冗余,是指那些已经被吸收到生产系统中、运行成本较高的(如超出了日常费用),但可以通过组织的重新设计恢复到正常成本的资源;潜在的冗余,是指组织里的一种潜在的能量,通过增加债务或投资,可以从环境中获得额外资源,如超额利润[7~8]。

3.IT投资冗余

组织IT投资所带来的冗余主要表现为可恢复冗余和潜在冗余,可恢复冗余主要由企业购买了过多的计算机硬件以及软件资源,或组织应用信息技术后,原有员工数量超过实际需要所引起;潜在冗余主要指企业处于信息化的成熟阶段,或具备了一定的IT能力之后,通过追加IT投资可能带来的超额利润。因此,IT投资所带来的组织冗余可以被具体描述为:硬件/软件冗余、人员冗余和潜在冗余。硬件/软件冗余和人员冗余的主要来源是IT投资中硬件投资和软件投资部分,潜在冗余的主要来源为IT投资中内部花费部分。在信息化的初始阶段,企业IT能力差,购买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无法投入正常的使用,硬件/软件投资冗余在组织中存量较多,企业整体表现出IT投资的无效性。当员工经过一段时期学习、培训之后,企业的计算机使用效率提高,机械化替代原有的手工操作,节省下一部分人力资源,从而产生组织人员冗余。随着信息化程度加深,企业具备了相应的IT能力,IT投资额度的增加将带来利润的边际收益递增,即所谓的潜在冗余,已有研究中体现出的IT投资相较于其他投资所带来的巨大超额收益就是潜在冗余,即企业IT能力使用的“不饱和”状态。

二、IT投资冗余 组织创新与生产率悖论

与理论推论不同,实证数据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IT投资与经济效益之间没有显著的正向联系,人们把对IT投资的实际和期望收益不一致的现象称为“生产率悖论”。而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不同的研究者开始发现并证实“生产率悖论”消失了,甚至IT投资可以获得比其他投资高得多的收益,这被称为“新生产率悖论”。“新生产率悖论”认为:IT投资极强的价值效应意味着企业投资IT的不足[9]。创新和组织冗余是组织理论中两个非常核心的概念[10],创新通过组织适应性和产品发展为企业创造了竞争优势,因而受到广泛的重视[11]。创新过程需要消耗资源,冗余为组织创新提供了资源,提高了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改善了企业的长期绩效[12]。我们结合这两个概念可以解释上述IT投资所导致的“生产率悖论—生产率悖论消失—新生产率悖论”过程。

根据前文的分析,硬件/软件冗余一般产生于企业信息化的初期阶段,即研究学者们所提到的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此时企业IT投资中很大一部分比例用于硬件和软件的购买,忽视了对相应人员的培训,然而嵌入在硬件和软件中的知识,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闲置从统计数字上表现为企业IT投资效率低下,对此布林约尔弗松提出在1991年之前,IT投资在增加组织冗余而没有为组织带来实际的产出和经济效益[13]。经济学家对冗余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生产率悖论”,他们认为组织冗余是企业低效的原因,信息冗余、人员冗余、角色冗余、设备冗余和时间冗余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企业的资源,导致企业实际产出和最高产出之间的差别。此时的企业迫切需要提高IT能力,很多研究都指出企业的能力要比资源更难以被模仿或复制。IT能力的概念是由罗斯等人首先提出的,他们给出的定义为:控制IT相关成本、按时交付系统以及通过IT实施影响业务目标的能力。企业的成功不是由信息技术本身所决定的,而是由其IT能力,即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改变商业先机的能力所决定的[14]。组织在利用信息技术累积的知识方面具有不同的能力,一个组织只有配置特定的人力、物力资源,并持续努力学习,才可能形成IT能力[15]。可见,为了提高IT能力,企业除了要进行必要的内部花费,提供能力发展所需的相关资产:人力资产、技术资产、关系资产,还要创新组织学习文化,营造组织内部学习氛围。当企业开始意识到,员工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多少才是信息化的关键时,相应的IT内部花费投资比例增加,硬件/软件冗余逐渐减少,IT投资与企业生产率不再呈现出负相关。然而,随着企业计算机使用效率的提高,人员冗余不断上升,对此企业需要重新进行组织结构的设计,调整原有部门中员工的数量,重组业务流程,此阶段IT生产率悖论消失。人员冗余所驱动的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和业务流程创新将放大IT投资的效果。针对潜在冗余所表现出IT投资的不足,企业不能只注重增加IT投资的数量,需控制IT各投资维度的比例,否则投资额度的增加,只会给企业带来边际收益效率的递减。正如一些研究结果所显示,虽然证实了IT投资与其回报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关系,然而IT投资较多的企业可能利润率极低,而IT投资较少的企业可能获得较高的利润率。不同的企业所表现出巨大的利润率差异,正是由于企业之间IT投资各维度的比例不同所造成。IT潜在冗余要求企业进行相应的战略创新,调整信息化进程的速率和方向,不能过分地追求效益最大化,而是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发展企业,适当保持一定的IT能力使用的“不饱和”度,避免IT投资所带来的潜在冗余的减少。此时,组织理论学家所认为,冗余对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是必需的,适度的冗余能够提高企业绩效的观点得到了证实[16]。IT战略与企业其他方面战略适配性的提高将最终指导企业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

然而,企业组织系统的生长呈现出不连续性,在一个生命周期中,系统经过产生、发展、成长、成熟到达生长的极限点,通过极限点后,它可能是毁灭性混沌(死亡),也可能跃迁到下一个具有更高复杂性水平的状态,并进入一个新的生命周期[17]。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与此类似,组织系统经过IT投资带来的各种冗余所驱动的创新行为之后,在一个生命周期内达到极限点,产生相变,相变的结果由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外部竞争环境、IT创新程度等共同决定,当企业在各方面条件的作用下向更高水平跃迁后,进入新的生命周期阶段,经历另一番的组织创新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的IT能力不断上升,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综合以上论述,如图1所示,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不同阶段,组织冗余、组织创新与IT能力的关系。

图1 企业信息化的不同阶段组织冗余与组织创新的关系

三、IT投资影响组织绩效的路径

从知识和资源观的角度看,IT投资的三个主要领域被认为拥有不同类型和水平的知识[18]。硬件包含关于支持或运行软件、控制计算机环境方面的技术和知识。嵌入在硬件上的知识是持久、稳固不变的,对于业务流程来说,产生的影响是中立的,因此信息技术硬件投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18~19]。而商业软件是通过诸如使用者要求分析、系统建模、不同的方法、一体化技术以及掌握不同业务流程的知识或组织惯例等密集性的知识工作开发而来的[20]。嵌入在软件中的知识介于硬件和内部花费之间,涉及到持续性和更新的速度。软件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知识存储媒介,因为它能够通过将知识转换为行动的过程变得简单来帮助人们进行工作。内部花费代表了知识投资的另外形式,人力资源是信息技术资源中对形成组织竞争优势起重要作用的组成部分之一[21~22]。内部花费通过使人们学习更多关于硬件、软件、业务流程方面的知识,调适硬件环境和软件程序适合组织业务要求。很多学者都认为知识已成为企业的关键要素,正逐渐取代传统的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和土地,成为企业最终的核心资源[23]。企业作为一个知识体系,决定企业能力的是企业所掌握的知识,其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拥有的独特性知识[24]。知识可以被区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易于被获取、存储和转移,而隐性知识是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努力得到的,黏着于个体与组织中,很难被复制和模仿。IT硬件、软件投资所带来的知识为显性知识,不会使企业形成区别于其竞争对手的能力;而内部花费所带来的知识为隐性知识,具有异质性和稳固性,内部花费通过使员工学习如何更好地应用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结合组织特点,实现企业业务目标,为企业带来较高的回报。嵌入在不同IT投资领域的知识,由于其相互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导致了企业投资效果的不同。

上文我们分析了IT投资的各个方面会带来不同类型的组织冗余,三种IT投资冗余将驱动组织各维度的创新行为。硬件/软件冗余对于组织IT能力的提高有迫切需求,增强组织的学习氛围,创新组织文化必不可少;人员冗余促使组织结构的重新设计和业务流程重组,由此放大IT投资使用效果;潜在冗余则要求企业进行战略创新,考虑在进一步加大IT投资的基础上,如何保持边际收益的递增。关于创新和绩效的关系,很多学者作过大量的研究。他们认为在越发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组织创新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组织持续不断的变革与创新,有助于企业获得新的知识,对企业核心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并保证核心能力的独特性与发展性[25]。创新不仅能使组织具有较好的适应力和活力,而且有利于组织绩效的提升[26]。亚美、那德斯庄和马万德在探讨创新指标与绩效间的关系时发现组织创新与绩效显著相关[27]。罗宾逊的研究指出,组织创新的加快改善了产品开发的质量,提高了企业的市场份额,改善了组织绩效[28]。

因此,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 IT投资对于组织绩效产生作用的路径分为两条:第一条:知识路径。IT不同领域的投资为企业带来不同类型和水平的知识,知识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资源,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对组织绩效产生正向影响。第二条:冗余—创新路径。部分IT投资转化为组织冗余,当冗余累积到一定的程度,驱动组织创新行为发生,创新对于企业保持核心竞争能力,提高组织绩效同样具有重要作用。知识路径主要对企业短期绩效产生作用,冗余—创新路径主要对企业长期绩效产生作用,如图2所示。

图2 信息技术投资产生组织绩效的路径

四、结 论

IT投资对组织产生影响的问题,一直为学者们所关注。本文从组织冗余的角度,结合组织创新的概念,探讨IT投资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是一个比较新的视角。研究表明企业进行IT投资的三个领域可能产生的不同类型的组织冗余,在信息化发展的不同阶段,IT投资冗余将驱动组织进行文化创新、结构创新、流程创新和战略创新。因此,IT投资对组织绩效产生影响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通过IT投资所带来的知识直接作用于组织绩效;另一条是以IT投资冗余驱动的组织创新为中介,间接影响组织绩效。未来将继续深入研究企业IT投资冗余的最优值,为提高企业IT投资效果做出理论指导。

[1]K IM Y J,etc al.D ifferential Effectsof IT Investments: Comp lem entarity and Effectof GDP Lev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 anagem ent,2008,28: 508–516.

[2]SOLOW R.W e’d BetterW atch Out[J].New York Tim esBook Review,1987,12:36.

[3]RA I A,PATNAYAKUN I R,PATNAYAKUN I N.Techno logy Investm ent and Business Perfo rm ance[J].Comm unicationsof the ACM,1997,40(7):89–97.

[4]孙晓琳,王刊良.信息技术对组织绩效影响研究的新视角[J].中国软科学,2009,(3):76-83.

[5]BOURGEO ISL J.On theM easurem entofO rganizational Slack[J].A cadem y ofM anagem ent review,1981, (6):29-39.

[6]CYERT R,MARTCH J.A Behavio ral Theory of the Firm[M].Cam bridge(MA):B lackwell,1992:42.

[7]BOURGEO ISL J,SINGH JV.On theM easurem entof O rganizational Slack and Po litical Behavior among Top M anagem ent Team s[J].A cadem y ofM anagem ent Proceedings,1983,(6):43-47.

[8]SHAMAN M P,etc al.A nteceden ts of O rganizational Slack[J].A cadem y of M anagem en t Review,1988, 13,(4):601-604.

[9]梁樑,周垂日.企业中的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J].中国工业经济,2004,(3):37-42.

[10]NHOR IA N,GULATIR.Is Slack Good orBad for Innovation?[J].A cadem y of m anagem en t Jou rnal, 1996,39(5):1245-1264.

[11]H ITTM A,etc al.TheM arket fo r Corporate Contro l and Firm Innovation[J].A cadem y of M anagem ent Journal,1996,39:1084-1119.

[12]方润生,李雄诒.组织冗余的利用对中国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J].管理工程学报,2005,(3):15-20.

[13]BRYNJOLFSSON E.The Productivity Paradox of Inform ation Techno logy:Review and A ssessm ent[J]. Comm unicationsof the ACM,1993:67-77.

[14]ROSS JW,BEATH CM,GOODHUED L.Develop Long-Term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ITA ssets[J]. SloanM anagem entReview,1996,38(1):31-42.

[15]任迎伟.组织学习能力及信息技术能力对中小企业业绩的影响分析[J].软科学,2004,(3):94-96.

[16]蒋春燕,赵曙明.组织冗余与绩效的关系:中国上市公司的时间序列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4, (5):108-115.

[17]刘景江.信息技术环境下组织创新的系统行为及其复杂性[J].科学学研究,2009,(4):598-603.

[18]ARMOUR PG.The Businessof Software[J].Comm unicationsof the ACM,2001,44(3):13-14.

[19]ARMOUR P G.The Business of Softw are:The Case forA New BusinessM odel[J].Communicationsof the ACM,2000,43(8):19–22.

[20]N ICHOLSON B,SAHAY S.Em bedded Know ledge and O ffsho re Software Developm en t[J].Inform ation andM anagem en t,2004,14:329-365.

[21]MATA F J,FUERSTW L,BARNEY JB.Info rm ation Techno logy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Advantage: A Resou rce-based analysis[J].M IS Quarterly, 1998,9(4):87-505.

[22]POW ELL T C,DENTM ICALLEF A.Inform ation Technology as Competitive A dvantage:The Ro le of Hum an,Business,and Techno logy Resources[J]. Strategic M anagem ent Journal,1997,8(5):375-405.

[23]应力,钱省三.企业知识体系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10:14-17.

[24]曹兴,易文华,郭然.企业知识状态属性的内涵、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关系[J].中国软科学,2008,(5): 102-108.

[25]BAKERW E,SINKULA JM.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M arketO rientation and LearningO rientation on O rganizational Perform ance[J].Journalof the A cadem y ofM arketing Science,1999,27(4):411-427.

[26]简兆权,吴隆增,黄静.吸收能力、知识整合对组织创新和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08, (1):80-86.

[27]YAM IN S,GUNASEKARAN A,MAVONDO F T.Innovation Index and its Imp lications on O rganizational Perform ance:A Study of Australian M anufacturing Com panies[J].In 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 logy M anagem ent,1999,17(5):495-503.

[28]ROB INSONW T.Product Innovation and Startup BusinessM arket Share Perform ance[J].Journal ofM anage Science,1990,36:79-89..

IT investm en t,O rgan iza tiona l Innova tiona land O rgan iza tiona l Perform ance in the Perspective of O rgan iza tiona l Slack

CHEN Yuan-yuan1,2,Q IZhong-ying1

(1.Schoolof Econom ics andManagement,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150001,China;2.Schoolof Information andmanagement,Heilongjiang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Tom ake enterp rises contro l and ad just the effectof IT investm ent,the p rincip le thathow IT investm entoperates in the enterp rises is d iscussed in this paper.Firstly,this paper analyzes th ree types of o rganizational slack,inc luding hardw are/software slack,personal slack and latent slack,which are from IT investm ent by any possibility.Second ly,it exp lains the generating and disappearing p rocessof IT p roductivity paradox and new paradoxw ith the concep tsof organizational slack and o rganizational innovation,and p roposes IT investm ent slack drivesorganizational cu lture innovation,structure innovation,businessp rocess innovation and strategic innovation.On the basis,there are two paths for IT investm entaffectso rganizationalperfo rm ance.The firstone is know ledge path.Second one is slack-innovation path.Investigation resu ltdemonstrates differentpaths bring differenteffects fororganization perfo rm ance.

IT investm ent;IT capability;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organizational slack;organizationalperform ance

C936

A

1009-1971(2010)03-0082-06

[责任编辑 张大勇]

2009-12-29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1542164);黑龙江大学青年科学基金(QW 200936)

陈媛媛(1982-),女,山东莱州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从事创新管理和电子商务研究;齐中英(1957-),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创新与组织变革和产业战略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悖论生产率软件
视神经炎的悖论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海岛悖论
禅宗软件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
“帽子悖论”
软件对对碰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
即时通讯软件WhatsApp
美妆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