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观察能力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2010-09-06赵立允
赵立允
(邢台广播电视大学,河北邢台 054000)
教师观察能力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赵立允
(邢台广播电视大学,河北邢台 054000)
在新课程改革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有关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扮演着领导者、统治者的角色,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起着决定的作用;新课程改革中,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主体,更注重的是教学的效益,即教学效果能否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要。在这一形势下,课堂有效性的研究成为关注的焦点。在影响教学有效性的诸多因素中,教师的观察能力作为一种隐性的因素时刻影响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正确且良好的观察能力对课堂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观察行为能力;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研究现状
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我国起步较晚,主要还是以继承和吸收西方的研究成果为主。尽管如此,我国学术界对有效教学的研究也有所发展,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其中有代表性的专著有陈厚德的《有效教学》,张庆林的《高效率教学》;论文有崔允都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阮红芳、靳玉乐的《有效教学论析》,张璐的《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吴文胜、盛群力的《论有效教学策略的设计》,吕西萍的《谈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袁维新的《实施有效教学调控应处理好的四个关系》等。这些相关的文献都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包括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途径、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等内容,从不同的层次上对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相关的界定,在理论上的研究颇丰富。教师的观察能力的研究仅仅局限于本身的研究包括观察的方法、观察的培养、观察的能力等。从教师观察能力方向入手去探讨课堂教学有效性在相关的研究中是没有的,而教师观察能力是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将着重研究二者的相关性。
二、教师观察行为能力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含义
1.观察和教师的观察
观察是一种知觉活动,是人们对周围事物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知觉活动。教师的观察是指教师从观察对象或教育情境搜集信息的过程。教师的观察可以发生在突然的情境下,表现为教师有目的或无目的地搜集观察对象信息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观察体现出专业水平的差异。当有用的信息呈现在面前时,专业观察行为水平不够的教师就可能发现不了,也可能搜集不到有效的信息。因此,教师行为专业水平的提高是观察行为有效性的重要保障。教师行为专业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综合的过程,观察维度的把握是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方面。
2.课堂与课堂教学有效性
(1)课堂。对课程的概念有很多不同的理解,一般认为,课程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划的教学资源、活动形式和关系体系等因素的总和。它包括学科内容、经验素材、活动事件、关系结构、价值取向、运行程序等。
课堂给学校的教育活动进行基本的时空定位,因而它的具体特征与属性,直接体现着学校教育文化的主要特点、核心价值和基本形态。第一,课堂给教师的职业生涯以基本的活动领域和功能区分,因而它成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平台。第二,课堂给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以相对稳定的环境体系和特定的心理对象,因而构成学生在校学习和发展的基本的时空条件、心理氛围。
(2)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早就引起了教育家和广大教师的关注,新的课程改革不仅对教材的改革倾注了精力,还把目光投向了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也成为此次改革的重点。
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确实出现了新的变化,打破了教师的“一言堂”行为,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不仅仅是教学形式的改变,更应该关注教学效果,这里的教学效果不仅指学生获得的知识,还包括学生的智力、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也就是说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即有效性。有效教学的这三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三、教师良好观察能力的特点及其作用
1.教师良好观察能力的特点
教师的观察能力,应具备如下三个方面:全面而客观、细致而深入、迅速而准确。
(1)全面而客观。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应力求全面。全面观察要求教师在观察学生时注意多角度、多方面、多途径的观察,了解学生的全貌。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或智力程度,或自身素质,或性格气质,或家庭教养,或环境影响,等等。
(2)细致而深入。细致观察就是要能观察到学生语言、行为、服饰、态度等细微变化。
(3)迅速而准确。能迅速地进行观察,善于抓住最能表现内心活动的主要表现,又不为假象所迷惑,也是良好观察力的主要特征。具有这种观察品质的教师善于在瞬间捕捉学生表情和行为的细微变化,迅速掌握学生的特点,真实地判断所发生的情况或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时地处理别人长时间难以处理的问题。
2.教师观察能力对课堂教学的作用
(1)是课堂教学因材施教的依据。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差异,重视差异,在教育和教学上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区别对待。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教学的深度和速度要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就是了解学生,这就需要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观察力。第二,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重视个性差异,长善救失,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要做到这一点,前提还是要了解学生,要了解学生就离不开观察力。教师只有通过各种活动细心观察,才能逐渐掌握每个学生独特的兴趣、专长、性格和脾气,然后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的起点都得到发展,都有所进步和提高,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四有”新人,这才是教育的目的。
(2)是课堂教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教师良好的观察能力有利于教师及时察觉学生的情绪波动苗头,发现那些隐蔽行为的外部线索,从而对学生的内部心理活动作出科学判断,对他们的思想倾向的发生发展和行为方式作出及时的预测,主动地、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时期,他们的思想、智力都在随时发生着变化,而且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
四、教师良好观察能力的培养
1.教师观察能力品质的特征
(1)教师观察能力的客观性。教师观察能力的客观性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生活情况、认知能力、思想动态等进行观察,在这些观察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去除个人的主观偏见,公正地、全面地看待每一个同学,从实际出发去观察学生的变化,从而得出科学正确的结论。
(2)教师观察能力的敏锐性。教师观察能力的敏锐性是指教师能够从人们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快速且准确地抓住学生的重要特征,能够捕捉到学生转瞬即逝的行为变化,教师能够根据学生某一瞬间的面部表情或举止行为的变化,来判断学生情绪的波动。教师敏锐的观察能力是教师观察能力的最重要的品质特征,它使教师能够及时地预见某些正要发生或尚未发生的现象,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教育的进程。敏锐的观察能力既促使积极现象的发生与发展,又避免消极现象的滋生与蔓延,学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只有从细小的变化中抓住教育的最好时机,才能做好教育工作。
(3)教师观察能力的精细性。教师观察能力的精细性是指教师在观察中,善于从笼统的事物特征中区分出细微而重要的特征的能力,即能洞察秋毫,能观察到现象之微末。教师观察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的状况,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眼神,就能知道学生对教材的领悟程度;教师细致地观察学生书面作业的完成情况,知道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及其变化;教师细致的观察学生的言语,行动,外表及衣着打扮,发式的细微变化,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及思想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与教育,以便长善救失,促使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成长。
2.教师观察能力的培养
(1)培养强烈的观察动机。所谓动机,是引发行动的最根本的因素。只有具备强烈的观察动机的教师,才能在教育实践中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而动机的形成,一是基于教师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喜爱教育事业,对学生发生的变化感兴趣,能够细心的观察学生所发生的一切;二是基于教师的热情,热情促成动机的形成,有了良好的动机教师才能全面地观察。
(2)培养良好的观察个性。观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事情,想什么时候观察就什么时候观察,需要有耐心细致的性格,锲而不舍的毅力和一丝不苟的态度。这是因为,事物的本质和特点通常都被其表面现象所掩盖,不是用眼睛就能够看出来的。往往需要经过深入的感知、分析才能了解事物的内涵,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别是教师的观察对象是好动、处于青春期的儿童和青少年,而且都有各自形成个性的独特环境,想要准确地把握每个学生的特点、正确的施教并非易事,教师只有具备特别的细心、耐心和毅力等个性品质,才能切实把握学生的真实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施教。
(3)注意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教师的观察力是以眼睛为主的视觉、听觉、嗅觉、肤觉等各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能力。要具有观察力,必须做到眼疾和耳聪,善于运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并且更重要的是各种感觉的协调运用,对于观察力有着明显的效果。
教师的观察力不仅仅局限在一些非语言的手段上,更多地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交谈的过程中所及时发现的有关学生的一切情况。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是知识、文化的传授者,也承担着塑造青少年品行、个性和情感的职能。在这一点职能上,则更需要教师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与交流,通过正面的接触来了解学生各个方面的思想动态,更清楚学生目前所处的环境,更明白学生在这一时期最需要的是什么。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就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通过学生的言谈举止、表情、情绪表达等来观察他的内心情感,从而了解所有学生的共同特点和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很好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来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做到“因材施教”。
[1]姚利民.有效教学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2](德)鲁道夫·海德尔曼著.刘运阁译.课堂形体语言的魅力[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张建平.创造型教师的教育理念[J].前沿,2007,(11).
[5]林正范.试论教师观察行为[J].教育研究,2007,(9).
[6]张广君,王玉凤,任辉.论课堂有效性[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7,(6).
[7]张建琼.课堂教学行为优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
(责任编辑 赵 君)
G642.421
A
1008-469X(2010)03-0065-03
2010-02-28
赵立允(1969-),女,河北邢台人,讲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