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民俗舞蹈“跳花棚”现时发展状况

2010-09-06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面具舞蹈动作

孙 琳

(华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传统民俗舞蹈“跳花棚”现时发展状况

孙 琳

(华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粤西地区化州县传统民俗舞蹈“跳花棚”是傩舞的一种,同时也是该地区首批被收录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且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具有较高历史研究价值。随着近年该地区人均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民间的艺术鉴赏能力普遍得到发展,这促进“跳花棚”在传承中不断进行创新。文章研究的重点在于比较“跳花棚”现状与传统的表演形态和舞蹈本体形态的异同,“跳花棚”与傩有着渊源,在剖析动作中总结出“跳花棚”的“稳、沉、蹬、跳”基本动律和基本动作形态。在此进行对该舞的论述。

传统;现时;跳花棚;民俗舞蹈

化州县“跳花棚”做为傩舞的一种,于2006年5月被收录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前该舞蹈在“文革期间”和“改革开放初期”两次陷入历史低潮,面临失传的威胁。化州有关政府部门及民间团体为了使该舞免遭失传的厄运,对它做出保护措施。如今的“跳花棚”被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笔者将其多方面展开研究和比较,总结出很多异同之处。∗

一 粤西化州县“跳花棚”概述

(一)“跳花棚”的历史渊源

粤西化州地区的“跳花棚”又称跳棚舞,是一种表演时戴着面具的傩舞。起源于福建福州,于明朝末期流传到化州。据笔者考察,该舞曾传入化州榕根和长尾公等村,并世代相传。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该舞在其它村庄失传,只有长尾公村将其传承下来。据地方志书对明、清两代化州人民跳棚的情况略有记载:觐光门外沙洲为棚,城乡社会择善歌者,着童子傀衣、傀巾,夤夜持铃合歌合舞,奏鼓乐,上下坛场缓步。这种活动俗呼“跳傩”。

“跳花棚”一般是在“小雪”“大雪”的节气(即农历十月份)期间,村民选择“吃艺日”在指定的地点每年表演一次,每次表演一天,就像过“年例节”一般隆重。据《茂名市志》记载:“年例”唯粤西鉴江、罗江两江流域的村落所独有,清代已十分流行。是当地民间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的活动。它实际上是扩大的春节、元宵节、庙会,包括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在内的综合节日。在粤西地区有句俗语:“冬(冬至)大过年(春节)”。化州的俗语是:“跳棚(跳花棚)大过冬”、“嫁到长尾公,吃了跳棚再吃冬”。可见跳花棚是当地一项非常重要的民俗活动。笔者在探究“跳花棚”过程中,发现传统与现时的场地布置、表演形式和表演内容等有着发展变化。

(二)“跳花棚”的场地布置

(1)传统“跳花棚”的场地布置。每年“吃艺日”在跳棚指定地点——跳棚坡,即邻村之间的坡坪。搭建跳棚台。跳棚台很讲究,要用竹木搭架,禾草盖顶。台面高1米,宽5米,深4米。前门上方横挂一幅33厘米高“表示七十二兄弟手挽手相互连接的纸人”剪纸。前门下方堆若干红纸做的花,棚壁幕挂着土地公、康公等当地民间供奉神仙的神像。棚前是观众,观众后面搭祖先神座棚。可见跳花棚从表演场地上也有着严格的规格和独特的形式。

(2)现时“跳花棚”的场地布置。随着社会的发展,“跳花棚”在表演场地及场地布置上发生了变化。它将原来的跳棚台简化到旗杆流动式的实物背景,象征着跳棚台的舞台形式;从原来必须要在指定的跳棚坡,发展到可在舞台和广场上表演……这一系列的变化均为艺术工作者从舞台和广场艺术的角度对其进行提升,在保留了“跳花棚”舞蹈的本体特征的基础上做的改进。这一改进加快了“跳花棚”走出农村的步伐。如今在很多艺术的盛会上都能看见“跳花棚”的影子。

(三)“跳花棚”的表演形式和表演风格

(1)传统“跳花棚”的表演形式和表演风格。传统“跳花棚”的表演形式实属典型的道教活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有记载:“跳花棚”是以“傩戏”的形式出现,面具类似戏曲人物造型,按十八个固定“科本”(唱本)表演。其中“接神科”、“安座科”时,焚香迎拜,口吟经文与农村每年过年例“游神”的形式极为相似。传统“跳花棚”的表演风格可谓是粗犷简练、幽默夸张。

(2)现时“跳花棚”的表演形式和表演风格。现时“跳花棚”已从必须在指定跳棚坡和跳棚台上表演,发展到可在舞台广场上演出。表演场地发生了变化,表演形式也同步变化。现在“跳花棚”表演形式已和傩(宗教活动)没有联系,更多地是体现它的舞蹈艺术形态,表演形式也由此舞台化,将它形成舞蹈艺术的表演形式。在风格特征上,艺术工作者主张保留“跳花棚”的表演风格特征。

(四)“跳花棚”的表演内容

(1)传统“跳花棚”的表演内容。搭好跳棚台,“吃艺日”那天按照“跳花棚”固定的科本顺序:接神、安座、开棚门、小孩儿、道叔、秀才、后生唱歌、依前、陈九、锄田、钓鱼、判官、监棚、送虫、量棚、八仙、拆棚、独脚和尚等十八科(场)进行表演。

“跳花棚”的每一个科目都有一定寓意和表演内容,如“道叔科”由六种傩面具角色,道公、沙刀、耙头、缨枪、纸钱、钺斧,其中“道公”两人,共七人表演。先由两名“道公”单手相携跳摆出场,接着沙刀、耙头、缨枪、纸钱、钺斧也按顺序出场表演,动作有“撇里撇外”、“跪斗”、“转身托腮”、“垃乱抛果”、“指月”、“磨谷”、“斩手”、“踢球”、“插花”等九个动作(每个动作,跳四个方位,俗称“跳四门”),在地上跳完后,七个演员再上跳棚台蹲着把动作重复一遍,这一遍称之为“长道叔”。它主要表示驱邪免灾、祈求平安、迎祥纳福的意愿。“秀才科”则主要表示希望能培养多些圣贤子弟的愿望;“后生唱歌科”主要歌颂生活情趣和感情方面的内容;“陈九科”也是表示驱邪意,镇恶气的意愿;“锄田科”和“钓鱼科”主要表达生产劳动、农事耕作的过程及收获的喜悦心情……。由上陈述可见,在传统“跳花棚”中的表演内容主要是以祈福求神、保佑平安、驱邪镇恶、迎祥纳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美好愿望。

(2)现时“跳花棚”的表演内容。当地艺术工作者按照“理顺浓缩,借鉴融合,增减变通”的民间艺术整理三原则去改进“跳花棚”的表演内容,分析如下:1.理顺浓缩。由于传统“跳花棚”有许多科目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于是艺术工作者将表演内容从原来“十八科”简化到目前仅保留“锄田科”“道叔科”等几个艺术价值较高的科目,其余科目皆被删除。表演时间由一天减缩到十分钟。2.借鉴融合。以原“道叔科”的六个傩面具角色动作为基础,融合了古典舞的动作素材,借鉴了舞蹈编舞技法,丰富了舞蹈表现力,使“跳花棚”表演内容走向艺术多元化。3.增减变通。

改进后的“跳花棚”,角色配置灵活。创编者根据剧目内容,适当增减角色(面具)、道具和演员人数等。表演内容仍以劳动丰收、生活情趣、爱情故事为主,不改变传统“跳花棚”的风格特征。

二 “跳花棚”传统与现时舞蹈本体形态的研究

(一)“跳花棚”的舞蹈动作形态

(1)“跳花棚”的舞蹈动作形态与“傩”有很大渊源。为了深入研究“跳花棚”的舞蹈动作形态,笔者收集了全国各地关于傩舞的文献和图片资料,如福建邵武傩舞(图1)、湛江吴川傩舞(图2)、江西乐安傩舞(图3)、和“跳花棚”唯一传承人、原化州市文化局副局长张振谦先生示范“跪斗”(图4)和“跳花棚”民间老艺人姚茂泰示范“斩手”(图5),通过对这些不同地区的傩舞图片资料,笔者总结:在来自不同地区的傩舞图片中,演员都做同一个动作——大八字半蹲的马步。“没有马步不成傩”,马步成为傩舞艺术的重要特征。马步是练习武术最基本的桩步。它因姿势有如骑马而且如桩柱般稳固而得名。舞者要双脚分开略宽于肩,半蹲姿态。马步蹲得好,可下盘稳固,平衡能力好,不易被人打倒。蹲马步要蹲得深、平、稳。笔者认为傩舞之所以采用马步为基本步法,主要还是看重其“稳”这一特征。因马步,“跳花棚”形成了“稳”“沉”的动律特征。“傩是一种请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傩其含义是驱逐疫鬼。”“傩是古代流行在中原地区的一种祭祀,其目的在于驱鬼逐疫,祈福禳灾,保佑平安。就其形式和功能而言,傩是驱邪巫术的一种。”。书里多次提及傩与“驱逐疫鬼”相联系,逐鬼必然要有正气和煞气,方可镇住鬼魂、驱逐疫鬼。跳傩的过程就是一种与鬼魂搏斗的过程,马步有着平稳有力、进退自如的优势,不易打倒并有一种必胜的气势,最终驱逐疫鬼。“跳花棚”作为傩舞的一种,很明显具备了傩舞的这一共性特征。由于“跳花棚”不管做什么动作都以马步为主,而马步的活动范围比较小,在不改变动作姿态的前提下,只能靠双脚蹬地跳起来活动,因此“蹬”、“跳”构成了“跳花棚”的基本动作。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的动作说明中多次强调“大八字步半蹲”这一形态,这就是我们说的马步。书中还多次强调“蹬”、“跳”这两个动词,这就是马步的基本动律。

可见“跳花棚”与傩有很大的渊源,“跳花棚”的基本步法为马步,形成“跳花棚”的“稳、沉、蹬、跳”基本动律和基本动作形态。

图1.福建民间舞蹈——邵武傩舞

图2. 吴川傩舞“舞二真六将”

图3 .江西乐安傩舞

图4.“跳花棚”唯一传承人张振谦教授“跪斗”

图5.“跳花棚”民间老艺人姚茂泰教授 “斩手”

(2)“跳花棚”传统与现时舞蹈本体形态的异同。现时的“跳花棚”是在保留着传统形态特征的基础上改良创新的。因此传统与现时中有着许多异同之处。相同之处有两点:⑴基本步法马步及马步所形成的基本体态和动律:“稳”“沉”“蹬”“跳”相同,这也是傩舞的共性。⑵大部分手位和动作不变。如“摊掌”“按掌”“跪斗”“转身托腮”“撇里撇外”“削刀”“踢球”“磨刀”等。

不同之处:1.传统“跳花棚”的舞蹈动作。民间艺人姚茂泰传授给笔者的那套动作是传统“跳花棚”最原始的动作,他做为民间在世的唯一老艺人,他最重要的任务是将“跳花棚”的动作原汁原味地保存并传承下来。这套动作主要以“道叔科”为主,如“跪斗”、“斩手”、“揽角”、“指月”,“磨谷”、“磨刀”等十三个动作,基本动作说明参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2.现时“跳花棚”的舞蹈动作。

笔者欣赏近几年剧目时发现舞蹈中只有两个步法:马步和后踢步。传统“跳花棚”中只有马步一种步法,保留马步可保留它本体特征。马步虽然稳,但它动作幅度小,流动性活动范围小。至于后踢步,笔者从舞蹈艺术的观点出发,认为后踢步是一种灵活且流动性较大的步法,它并非“跳花棚”本体形态的动作,采用它最大的原因是为了适应舞台的需求,增大舞蹈的流动性,增加舞美。

现在的舞蹈除了传统动作外,大部分新增动作都以模仿真实劳动为主,象锄头锄地;镰刀割稻谷;这些动作都是传统“跳花棚”中没有的,添加它们是为了增加舞蹈表现力。

(二)“跳花棚”的面具与道具

(1)面具。“跳花棚”使用的是傩面具。“在中国古老的面具文化传统中又以傩面具最为丰富,并且至今还在傩的活动中发挥效用,可谓‘无面不成傩’傩面具成为界定傩祭和傩戏艺术的重要特征”。可见傩面具在傩舞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无论什么时期,不同的面具代表着不同的角色。传统“跳花棚”的面具用樟木雕刻,按照角色进行绘制(如图6),具体规格参见《中国民族民舞蹈集成:广东卷》。

笔者在采访化州市文化馆办公室主任石磊得知:以前的面具材料是用樟木,时间长了木头有一股味道,而且很重,表演时不方便。笔者认为传统面具有如下优缺点:1.优点:传统面具采用樟木雕刻,凝聚了木雕工艺价值,保存时间长。而且人物造型的设计有标志性,有利于观众区别不同的角色。2.缺点:制作耗时较长。虽然容易保存,但时间一长,木头就发出一股很难闻的味道。且质地太重,演员在表演时容易掉下来。

现时面具的制作材料得到改进,转用稻草编织,也按照角色进行编制(如图7)。由于角色的删补,面具造型也发生很大改变,以年龄或性别进行划分。笔者认为改进后的面具具有如下优缺点:1.优点:用稻草编织面具,不但制作耗时少,而且成本低,规避传统樟木面具的缺点。2.缺点:人物造型不够明显,不利于观众区分人物角色,标志性不强。这一点不及于传统面具的优点。这一问题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也是笔者在今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该舞蹈的工作中要深入研究的重点。

图6.传统道公面具

图7.2009年化州橘红文化节 稻谷面具

(2)道具。道具和面具一样,与角色相对应。被保留的传统道具,其规格和颜色都不做改变。具体规格可参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新增的道具有锄头、勺子、稻谷等农耕农具,其规格设计大部分都按照实物为标准。

综上所述,“跳花棚”是傩舞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它和傩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具有较高历史研究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跳花棚”在传承中不断进行创新,成为带有浓厚地方色彩具有欣赏价值的舞蹈艺术,从多方面去研究传统与现时“跳花棚”,它从动作形态、道具、面具、表演形式、表演内容、表演场地等方面,都在传承中得到了创新。并总结出“跳花棚”的“稳、沉、蹬、跳”基本动律和基本动作形态。

[1]陈跃红,徐新建,钱荫榆.中国傩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梁伦,朱松瑛,杨明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6.

[3]张来卡.浅论如何引导和发展茂名特色的年例文化[J[.南方论刊,2007,(11).

[4]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跳花棚[Z].茂名化州文化馆内部资料,2007.

[5]百度百科网站,http://baike.baidu.com/view.

(责任编校:张京华)

The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Folk Custom Dance that is Named as “HuaPeng”

SUN lin
(Institute of Music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China)

Western GuangDong the county folk dance HuaPeng "traditional" is an exorcism dance, but also the area into the first national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list of masterpiece and w ith strong local color of folk art history study, has high value. With the area per capita life level and the improvement of culture, folk art appreciation ability common development, the promotion HuaPeng "jump" in the ongoing innov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HuaPeng "jump" compared w ith the traditional forms and dancing performanc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body shape and a HuaPeng jump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origin, movements in HuaPeng jumped to the conclusion that" of "unstable, sink, and jump" basic law and basic action moving. In the dance of the paper.

tradition; present;HuaPeng dance;exorcism dance

book=204,ebook=108

J709.9

A

1673-2219(2010)01-0204-03

2009-10-04

孙琳(1979-),女,广东茂名人,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创编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面具舞蹈动作
学舞蹈的男孩子
我们摘下面具吧
酷酷的面具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面具
动作描写要具体
面具中的鱼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