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部崛起的区域旅游合作动力机制研究
2010-09-06陈佳平
陈佳平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郑州450046)
基于中部崛起的区域旅游合作动力机制研究
陈佳平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郑州450046)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旅游合作是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也是未来影响世界各国旅游业竞争力的重点领域。在中部崛起的宏观背景下中部六省区域旅游合作已经启动,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通过空间生长力、政府调控力和市场驱动力3个层面对中部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进行研究,对于中部六省区域旅游合作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中部崛起;区域旅游合作;动力机制;中部六省
在中国区域旅游发展与合作的大格局中,中部晋、豫、鄂、湘、皖、赣六省所发起的无障碍旅游区行动引人注目。中部六省深居华中腹地,既受到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拉动,又受到西部地区大开发的强烈影响,其中鄂西、湘西地区还是西部大开发政策性影响和覆盖的区域。在这种“邻东倚西”的发展格局中,作为一种发展的区域性战略理念,“中部崛起”成为国家统筹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四大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的组成部分。2004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要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6年3月,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山西六省签署了“中部旅游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中部六省区域旅游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有效地促进了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推动区域旅游合作的空间动力机理是复杂的,既有地理动力基础,又有发展与创新引起的竞争推动,还有一体化的目标诉求,从本质上看,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过程是旅游合作主体间旅游利益的博弈过程。区域旅游合作是地方政府之间博弈——均衡的结果,是一种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框架、达成区域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而旅游企业之间的博弈形成竞争——合作的内在机制,促使企业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构建产业链,实现国际化,推动旅游发展竞争——合作的尝试发展[1]。一体化为这种博弈提供了更多的平等、互利、合作的机会。因此,基于一体化的价值取向是区域旅游合作走向更高级形态的基本内在动力。
1 空间生长力
1.1 资源互补
受地域分异规律的作用,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不可移动性和地区差异性的特点,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旅游资源在数量、结构、质量和分布上不可能完全一样,主导旅游资源也会有显著差别,区域之间的资源具有互补性。实行区域之间的合作,可以突破本区域的限制,充分利用外区域的资源,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一体化开发,打造更高级别的旅游精品项目,是整合区域旅游资源的有效载体和最佳平台。
中部六省旅游资源地域上相连,类型上互补。从历史文化来讲,黄河、长江同为中国的母亲河,位于中国北部的黄河贯穿了中部的山西、河南两省,而这两个紧密相连的区域也是中原“龙”文化发生与发展的核心地域,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四省则是楚文化与“凤”文化的遗存地。中原龙文化与楚(凤)文化以及湘楚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了文化资源上的强互补性。对中部地区的历史遗存类型进行梳理,策划多个历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构造出诸多品位高、内涵丰富的旅游新产品。
传统旅游一体化的理论提倡资源共享。实际上受属地管理原则与产权制度的制约,旅游资源共享几乎是很难实现的;即使实现,也需要经过产权让渡或重组的制度创新才能实现。另一方面,区域旅游合作或一体化进程也不应该是区域同质化的过程,而是通过区域旅游的合作与创新,进一步彰显区域的个性与特质。合作成员之间的旅游资源与产品的差异性越大,合作的互补性越强,旅游互动与合作发生的几率就越大。因此,中部地区旅游一体化首要战略重点在于通过合作进一步完善各省区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分工格局,凸现各省区旅游资源与产品的特色,密切成员之间资源与产品的依赖性和互补性。
中部六省的旅游资源以山水风光、地域文化与历史遗迹为主。从全国的空间尺度范围来看,中部六省区域旅游资源与产品分布的集聚特征明显,有些旅游资源和产品,如三国文化产品(山西关帝庙,河南洛阳关林,湖北当阳关陵),人文山水资源或产品(河南神农山与湖北神农架,河南云台山与湖南张家界),宗教文化产品(湖北武当山与山西北武当山、五台山、嵩山,湖南衡山与安徽九华山)等,这些产品或资源容易在相同目标市场上形成同质化竞争,相互之间替代性较大(表1)。
表1 中部六省部分旅游资源的同质化表现Tab.1 The homogeneity behavings of some tourist resources of the six provinces i n m iddle part of China
因此,在深化六省旅游合作与一体化进程中,应该对容易形成同质化竞争的旅游资源实行个性化包装和设计,突出强调各省旅游发展类型的定位与旅游产品的组合,“以同求异”,形成彰显个性、差异明显、互补性强的旅游板块,努力规避市场营销的替代性影响。对于尚未开发或正处于开发期的跨界地区旅游资源或产品,要着眼于培植区域性品牌旅游资源,打造区域性的旅游品牌产品,实现品牌、产品形象的共享。例如,地跨鄂豫皖三省的大别山红色与绿色生态旅游品牌的培育;贯穿山西、河南两省黄河沿岸的人文旅游资源,要通过属省携手合作进行整合开发,培植品牌,增强其吸引力,提高其知名度[2]。
1.2 地缘相近
一个区域的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为了进一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必然要谋求与其他区域的合作。由于受空间距离的影响,合作的对象往往是它的周边地区。然而,区域往往并非均质的,区域旅游合作应该避开那些旅游条件不利的地区,而与区位优越、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发达的地区展开合作,这种合作大多基于旅游资源上的互补性。通过这种互补的整合,打造更有影响力的区域旅游,充分利用近邻效应,延长人们的停留时间。根据近邻效应,当几个不同类型的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内存在时,各旅游地的吸引力会产生互补作用,并有可能出现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局面,进而增加整个地域的总体吸引力,使该区域的旅游业实现共同发展。经过中部六省旅游部门的合作探索和培育,中部地区己经形成了四大品牌旅游精品路线,即“名城之旅”品牌、“红色之旅”品牌、禅宗之旅“品牌和”长江之旅“品牌。不仅旅游线路品牌在崛起,线路上的旅游景区品牌也在崛起,使其在全国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受到了其他地区客源市场的关注[3]。另外,中部六省,除了山西位于河南北边,其余五省大体以湖北武汉为地理中心,呈面状分布,承东启西,沟通南北,具有高度的可达性,加上文化背景、社会生活等方面联系密切,既有某些共性特征又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使得本区域在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上均具有较强的整体吸引力,有助于中部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
1.3 地域便捷
旅游实质上是旅游者在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空间移动过程,这种空间移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交通的便捷程度。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同样会受到区域交通的影响。一个区域在谋求旅游合作对象时,会出现舍近求远的现象,舍弃周边交通不便的地区,而去选择有便捷交通的地区,从而使合作的双方在共享旅游资源与客源市场上占有时间优势。中部地区处于我国内陆腹地,承东启西,通达性良好,东西南北中旅游交通要道汇集中部,是全国区域性旅游网络的重要枢纽,拥有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及西部等大区域对接的绝好区位。中部地区交通便利,铁路纵横交错,京广、京九纵穿南北,陇海横贯东西;公路拥有京珠高速、上瑞高速,10纵14横的24条国道,几十条省级高速公路;长江、黄河横贯东西;民航以六省省会为中心开通上百条航线,可直达全国主要城市及港、澳、台地区。
2 政府调控力
2.1 政策导向
政策导向是区域旅游合作不断演化和升级的主要动力,它一般是通过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作用于区域旅游合作。实践中,自发的区域旅游合作在得到政府的支持后往往加快了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提升了合作的层次[4]。2005年10月28日,中部六省30个城市的代表云集安徽安庆,同时还邀请了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东部四省(市)以及新疆11个城市的代表参加会议,一致通过了“安庆共识”。这不仅进一步扩大了中部崛起的市场认知,也通过行动目标计划的共识导引,维系了合作共同体成员共同行动的活力和凝聚力。2006年3月参加中部六省旅游协作年会的六省旅游局官员签署了《中部旅游合作框架协议》,同年9月中部六省在首届“中国中部旅游投资暨旅行商洽谈会(长沙)”上达成了区域旅游合作协议,包括积极促进客源互送、联合拓展旅游市场、共同营造发展环境等内容。中部六省政府制定的政策无形之中推动着中部区域旅游合作的进展。中部地区仅仅依靠传统产业的发展,很难实现中部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成为中部崛起的关键。旅游业是中部六省积极发展的产业,是中部崛起的突破口。
2.2 规划调整
旅游规划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某一区域的旅游资源、产业基础、竞争环境和市场条件的分析,提出该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路径,划分旅游功能区,策划旅游项目,设计旅游产品,估算投入、产出关系,分析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为旅游业的发展配置旅游设施,提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5]。跨区域旅游规划是调整区域旅游合作的极为重要的手段,通过对区域内旅游资源整合、景点保护、交通优化与发展目标的确定来促进区域旅游的健康有序发展。
3 市场驱动力
3.1 经济驱动力
3.1.1 经济发展的驱动。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中央的优惠政策与自身的改革开放探索,实现了率先崛起。1978年东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是西部的1.86倍、中部的1.56倍,到2007年分别扩大到2.39倍和2.05倍。2001到2005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2.35%, 10.86%,11.12%和10.87%。
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的经济规模和市场份额快速提升。2005年,中部地区的GDP为3.7万亿元,占全国GDP的20.3%;2008年河南、湖南、湖北三省GDP已经超过万亿元。在全国13个GDP过万亿元的省区市中,中部占据3席。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潜力有效释放,经济增长持续领先,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加快,一直处于经济快速增长期,增速明显高于东部地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中部各省GDP增速大都高于全国9%的平均增速,保持了较平稳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中部六省旅游总收入的规模也在扩大。“十五”期间,中部六省旅游总收入由2000年的1 16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629亿元,增长了126.25%;其中旅游外汇收入由2000年的6.85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2.58亿美元,增长了83.65%。两项指标在全国的竞争份额都有明显提升,也快于全国的增长态势。
3.1.2 区域经济合作的驱动。区域经济合作是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是在市场一体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市场一体化通过区际开放,建立区域共同市场,使参与合作的要素能自由流动,在区域之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利益共享[6]。从世界范围来看,欧盟、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带来了区域经济合作的热潮;在国内,珠三角、长三角的一体化程度较高并成功融入世界经济合作的浪潮中,其他如京津冀、长株潭等新型区域经济合作在加紧进行中。中部六省在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下寻求中部崛起,旅游业作为开放型产业,必然以市场为导向,率先合作。
3.1.3 区域利益的驱动。区域利益是中部旅游合作的根本动力,在中部六省中,河南提出“中原崛起”,湖北建立“武汉城市圈”,湖南提出“长株潭一体化”,江西要成为珠三角的后花园,安徽要与长三角对接,其目的均是要实现各自区域利益的最大化。旅游业是开放性和关联度较强的产业,合作符合中部六省的共同利益。目前,发挥中部六省区域联动效应,实现市场一体化,已成为中部六省的共识,旅游已成为合作的首选产业。中部六省的区域旅游合作,对内可实现资源与要素的充分配置,降低成本,扩大客源市场;对外可打造区域旅游联合体的总体形象,拓展客源市场,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有效地增进中部六省的区域利益。
3.2 旅游市场驱动力
3.2.1 旅游市场的需求。不管是对地方旅游业来说,还是对具体的旅游企业而言,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是获得利益的前提。而旅游活动的本质是人员在空间上的流动,自然对区域旅游合作提出了要求。旅游活动是一种无边界行为,旅游者本身和旅游目的地处于某种行政管理的区划之中,而旅游者在做出旅游决策和实际旅游时,并不关心目的地的行政归属,而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因此,旅游者的活动往往涉及不同的区域,旅游者要完成一次旅游活动需要依赖不同区域旅游主体提供的服务,从另一角度说,也就意味着要开发一个完整的旅游产品必须依赖不同区域旅游主体之间的合作。
3.2.2 旅游“系列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旅游是综合性的社会现象,旅游业的依托性和关联性注定旅游企业的发展必须超越自身资源的束缚而实现社会资源的整合,形成“系列经济”,即纵向要求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链,横向依托网络化,可扩大资源利用的范围,拓宽市场发展的空间,形成不同的系列产品、系列市场和系列企业,增强企业实力,这是旅游企业区域合作的主要动力所在[7]。
3.2.3 企业发展的规模化驱动。纵观国内外旅游企业的发展历程,象其它类型的企业一样,首先是企业内部的自身发展,而后随着行业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受“规模经济”规律支配,企业进入规模化发展[8]。一种是低成本战略,通过资产整合实现集团化或连锁化,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企业产品的成本处于同行业领先地位,并以此获得比竞争对手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来获得规模效益;二是品牌资产经营战略,应用品牌资产进行管理输出、特许经营等输出扩张,以形成规模。这种以无形资产为拓展的主要手段,不受规模效益递减规律的支配,与前者实体资本扩张相比,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两种战略的实施,都要求企业突破原有区域有限的生产要素和狭窄的市场容量的限制,通过多种方式向区域外寻找新的生产项目、投资区域和合作伙伴,广泛进行合作,以拓展原料来源的渠道,占领更大的市场空间,壮大自身规模,获得规模效益,保持并增强竞争力。
3.2.4 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需要。旅游竞争力是以旅游企业为主体,通过在旅游市场上销售其产品而获得持续发展壮大的能力。现代市场竞争演化经历了对抗性竞争阶段,已走向了合作化竞争阶段。合作化竞争主要是在竞争中求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旅游地之间加强区域联合和协作,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通过合作,可以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扩大客源市场,促进产品销售,降低促销成本,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力。
4 结论
通过研究不难看出,中部区域旅游合作是在空间生长力、政府调控力与市场驱动力交替主导、相互复合作用下不断演化的。这对于我国其他一些区域旅游合作刚刚起步或尚未起步的区域开展旅游合作有很好的指导与借鉴意义。政府可以根据区域旅游合作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政策与规划,提高外在驱动力对内在驱动力的耦合程度,减少政府行为对空间与市场干扰的不利因素,从而使区域旅游合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1] 吕拉昌.区域整合与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9.
[2] 汪宇明.旅游合作与区域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160-165.
[3] 苏昌贵,魏晓.中部崛起战略的若干思考[J].经济地理,2006,26(2):207-210.
[4] 周克瑜.走向市场经济——中国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及其整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46.
[5] 王傲兰.中部崛起:关键在于调整发展思路[J].宏观经济研究,2004(8):48-50.
[6] 魏晓.论中部地区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独特功能[J].人文地理,2005,20(1):126-128.
[7] 陈佳平.区域旅游整合条件与整合开发的影响因素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4):75-78.
[8] 易丽蓉.区域旅游产业经济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26.
Research on the Driving Forces of 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on the Base of the Central Rising
Chen Jiaping
(Henan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Zhengzhou450046,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s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the cooperation of regional tourism isone of the i mportant development trends.It is also the key field influenc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ourist industry all around the world in the future.The cooperating of six provinces in middle part of China has already started in the macroscopical background with great development prospects.The research on regional touris m cooperation mechanism is carried on from the angels of space strength,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control strength,and market driving force.And it is significant to the practice of the cooperation of regional tourism of six provinces in middle part of China.
the central rising;regional touris m cooperation;powermechanism;six provinces in middle part of China
book=1989,ebook=142
F127.41
:A
:1003-2363(2010)05-0064-04
2010-04-18;
:2010-09-06
陈佳平(1966-),男,江西抚州市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旅游管理与旅游经济研究,(E-mail)chenjiaping@126.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