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区域发展空间重组与构建中原经济区

2010-09-06冯德显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0年5期
关键词:中原地区经济区政策

冯德显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郑州450052)

我国区域发展空间重组与构建中原经济区

冯德显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郑州450052)

通过对我国发展空间变化的历程分析,探讨了我国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空间的组织形式及其动力机制。认为,我国正经历着一轮新的产业发展空间重组过程,核心动力来自于我国扩大内需战略实施、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和主体功能区划的国土空间开发思路。中部地区将成为我国新一轮空间重组过程的中心区域,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在今后较长时间内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中原经济区是其空间组织核心区域之一,目前虽有政策边缘地区之不利,但具有巨大的政策创新空间,其建设对我国发展空间组织优化及其相关政策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发展空间重组;动力机制;中原经济区;政策选择

1 我国发展空间组织历程

建国前夕,我国现代工业经济70%以上集中在占国土面积12%的东部沿海地区;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生产力布局更多考虑的是区域均衡发展问题,重点是工业等现代经济向内地转移,行政区划是空间经济组织的基本载体,省是最基本的组织单元。先后组织过六大行政区,六大协作区,十大协作区等,要求各省都要建立相对完整的、自主的产业体系;改革开放初期,以沿海开放发展为重点,基本上形成了东中西“三大地带”;上世纪末,随着西部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等大区域战略实施,我国基本形成了“三大地带,四大板块”的空间发展格局[1]。整体讲,都是以省级区域为单元,具有浓厚的政区组织经济色彩。基本规律是:中心突破—空间扩散—全面展开—新发展(政策)试验点(区)—新发展(政策)空间开拓—新发展(政策)空间全面展开。实际情况是:

深圳(第一大战略突破口1980年)等四大特区—东部开放发展—浦东新区(第二大突破口1990年)—西部大开发(2000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2003年)—天津滨海新区(第三大突破口,1994年建设,2006年国务院20号文确定其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中部地区崛起(2006年意见批准,2010年公布规划实施方案)详见表1。

表1 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及空间组织模式Tab.1 Chi na’s econom ic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spatial pattern

2 我国产业发展空间重组

“十一五”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区域性发展战略或规划,标志着我国空间发展正经历着新的一轮重组过程。这次重组是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为背景、以市场经济为主要组织动力、以中心城市或城市群(圈)为依托(组织核心)、以主体功能区构建为主要目标,按照主体功能区划的思路,进行空间重组,构建出不同类型经济区和主体功能区,实现科学发展,可以看出,以中心城市为依托构建不同类型和功能的经济区域,这将成为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空间发展组织的主要形式。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要求进行空间重组,将成为今后较长时期我国发展空间组织优化的主要动力。具体表现在:西部地区:2007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成渝统筹城乡配套改革试验区(继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后又一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6月25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中部地区:2008年9月27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东部地区:除已公布实施的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外,2009年5月4日,国务院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已完成或正在开展的区域发展战略还有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河北曹妃甸开发、江苏沿海经济带、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指导意见及区域发展规划(指导意见已完成)、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已上报国务院),海南由于地理位置较为特殊,旅游、海洋资源丰富,又是个岛屿省份,战略地位和示范作用明显,即将成为我国区域规划的重点区域①《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批复》(国函[2009] 130号)。。

相比以往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组织过程,本次重组有以下明显特征。

(1)空间组织单元规模变小,但极化突破能力增强。核心区域多数小于所在省级行政区,但跨行政区的特性十分明显,核心发展和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如浦东新区、滨海新区、武汉城市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

(2)空间客观属性增强,发展内生性特征明显。区域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特征是重组区域发展空间的基本基础,具有内生性发展特征。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既是我国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也是我国长期形成的经济开放发展区域。鄱阳湖和皖江城市带则是围绕湖泊和大江展开。

(3)组织中心地位突出,自组织能力增强。这些区域都有一个具有全国意义的城市群或都市圈作为区域发展组织中心(其经济首位度多在50%左右),具有较发达的城镇体系,形成较强的自组织调控能力和发展潜力。

(4)运行机制灵活,区域政策精细化。相比以往区域的行政计划管理体制,这次重组的空间是以经济发展和组织为主要主要动力,因而运行机制更加灵活,运行政策制定更加精细,更富有弹性,更具有创新的空间。

(5)具有优势的专业化生产部门和产业链条,密切的内在经济联系。能有效组织区域参与国内和国际生产分工协作,由此引导区域特色产业体系构建与发展,并在空间上形成地域生产综合体和产业集群。如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及深圳特区重点发展国际竞争性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产业集群,武汉形成的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先进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等。

(6)具有明确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国家层面的政策示范意义。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重点是探索依靠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破解发展中难题,尤其是在国际金融贸易领域政策试验示范。成渝主要是城乡统筹政策实验,武汉和长株潭是两型社会实验,皖江城市带是承接产业转移政策示范,海峡西岸是两岸合作先行先试区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关中天水功能定位是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海南岛战略定位是国际旅游岛等。

3 我国发展空间重组的动力机制

纵观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组织演化过程,从发展区位上,建国后经济发展布局经历了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使我国发展空间走向沿海、走向世界,近年来正在进行着从沿海到内地转移、沿海与内地协同发展的过程;从发展组织空间上,经历了从大区到小区,从行政区到自然、经济、政策功能区转化的过程等;从组织机制上,经历了由政府组织到发展中心(城市)组织、由行政主导(计划经济)机制到市场经济自组织的转化过程。

3.1 扩大内需政策导向机制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经济主要以封闭发展、自给自足为主,沿海经济是我国现代经济的中心;建国后,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经济封锁,我国主要依赖苏联,集中实施重工业化战略,要求各省都要建立独立完整的现代经济体系。整体讲,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现代经济基本上属于内需为主的经济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定不移地实施了对外开放的战略,整体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向沿海地区转移,沿海在我国经济开放发展中发挥了火车头作用。对外开放度的不断增加,加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拉动,我国经济融入世界越来越深,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商品出口国、连续多年的最大外汇储备国,贸易顺差逐年增加,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目前我国贸易占世界的9.6%,却有占40%以上的国际贸易摩擦。发生于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使我们突然发现国际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影响,全球经济一体化战略的不可靠性;发现过度依赖世界经济、一味地实施外向型经济的不稳定性。认识到,发展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内需才是最稳定的持续动力。同时,我国长期开放发展,也已形成了较强的内需市场。拉动内需将成为我国今后较长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

扩大内需,首要的是提高国内居民的收入水平,尤其是内地这个我国最主要的内需市场开拓,加快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崛起,将是我国扩大内需的主战场。

内需时代将极大地改变我国目前的经济流向,使原来面向沿海单向流动态势转为内地与沿海经济流互动的局面。国内经济流将会大大增加,内地将成为国内联系的中心地区,将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内需经济的发展必然引导我国新一轮经济空间重组过程,中部地区尤其是中原地区作为我国区域发展空间的中心区域,区位优势将急速提升,成为我国下一步内需时代经济空间组织发展的重要环节,带动区域经济迅速崛起。

新一轮经济增长在内需,内需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中部,中部的组织核心在中原地区。中部地区尤其是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和崛起,是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组织的完善,是在新的产业发展背景和区域发展背景下发展区位的回归,符合区域发展、组织的一般规律。

3.2 主体功能空间组织机制

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的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绩效考评体系,加强和改善区域调控①《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

在我国新近出台的一系列进入国家层面的区域组织和发展规划中,都是我国主体功能区中的重点和优化开发区域,如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海峡西岸经济区,皖江城市带等。主体功能区成为我国发展空间重组的基本依据。

3.3 区域政策选择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基本是围绕问题地区展开的,随着问题的出现和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空间决择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主要问题是开放发展,选择沿海地区作为重点,进行开放政策试验,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抉择,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经济开放发展和与国际接轨。随着我国沿海经济发展,地区差异拉大成为重要问题,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更为突出,人均国民收入上海是贵州、青海等内陆地区的10倍以上,这将影响到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问题,这样,西部大开发政策在上世纪末正式出台。东北老工业基地由于长时期支援内地,发展得不到反哺和扶持,资源枯竭,产业结构老化,经济转型既无财力,也无动力,问题十分突出,因此2003年出台了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政策就顺理成章了。中部地区既无领开放发展之区位,又无老少边穷地区和老工业基地问题那么突出,因此始终没有作为问题地区列入国家政策决策层面。但问题不突出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近30年政策洼地使中部地区正在逐步成为问题地区。因此,2006年,中部地区崛起的建议也得到了的国家批准。而此时,以浦东新区综合试验区、滨海新区、成渝地区等为极点新的一轮政策试验全面启动。若干年后,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方案才在2010年初得以批复实施,中部已成为我国政策洼地多年。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里却成了我国政策边际效益最大的区域。

4 中原经济区将是我国重要增长极

随着周边地区空间经济组织的形成发展,中原地区在我国区域发展政策上、经济空间布局上呈现出明显的空白地带。同样的概念、同样的问题把这些区域连在一起,成为我国重要的亚问题地区;同时,中原地区在中国发展历史上一直就是一个重要的区域,是一个具有政治经济文化高度认同感的区域。在近现代经济发展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原地区由于其中部、中心区位,陆路交通运输枢纽地位,资源储量丰富等优势,形成了紧密联系的区域经济和在我国经济分工中具有较强专业化的生产部类,其能源原材料工业、粮食生产精加工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交通运输、物流和现代服务业都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实力,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明显的优势。郑州是全国陆路运输枢纽,陆路交通和现代物流十分发达,是我国陆路交通运输网络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有力地保证了区域经济的密切联系。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也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总的趋势是,内需经济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提升,产业由沿海向内陆地区转移进程加快,中原正好处在承东启西的战略位置上,是我国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和平台,在下一步发展中,河南有非常多的机会。中原经济区建设不仅仅是中原地区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中部地区的事情,还关系着国家下一步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2]。内需经济将催生中原经济区成为我国今后10~20年发展的中原支撑点和增长极。

中原地区又是我国农业生产地区,粮食生产大区,人口最密集地区,问题一直突出而集中,尤其是我国对中部地区政策上的塌陷,与中原地区的区位作用相距甚远。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在国家层面上保持政策的平衡,实现我国区域政策最大边际效益,有利于实现我国区域的均衡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形成区域上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支撑未来十年、二十年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3]。

5 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政策取向

(1)“三化”协调发展重要试验示范区。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战略层面,不仅是国家政策平衡的需要,更取决于中原地区的特殊政策意义。这里是我国最大的粮食产区,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里是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能源原材料生产直接影响到沿海地区的供应;这里是人口最密集地区,没有中原地区的人口城市化和小康,我国的社会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公平;同时,这里是我国政区经济社会意义上最具中心位置的地区,经济上的支撑、区位上的承东启西和连南贯北,加上最多的政区边界交壤,和谐社会发展任务很重。因此,中原地区发展需要有针对该区的战略和政策,同时,针对中原地区的政策和战略将对国家发展具有普遍的试验意义。

笔者认为,我国各地发展的愿望都十分强烈,而处于基础和保障地位的产业如农业和资源开发产业往往由于低附加值和高污染而不被看好,如何在既满足区域渴望发展愿望的同时还能保证这些基础产业得到发展,采取什么样的政策能够实现是值得研究和试验的,这是中原地区的实际。也就是说,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三化协调发展政策的制定和试验在中原经济区中有典型意义。

(2)资源环境约束型新型城镇化实验区。中原地区人口稠密,人地关系比较紧张,既要生产,更要生存,怎样处理好土地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是一个突出的矛盾。同时,水资源、矿产资源并不丰裕,两者都将对城镇化形成极大的约束。因此,新型城镇化是唯一可行的路子,但怎样的新型城镇化、如何推行、需要什么样的新型政策支持等是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将会对我国城市化道路发展起示范指导作用,中原地区是该类政策的最好实验区。

(3)中原地区是我国新近出台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主要粮食保障和生态功能保障区域之一,限制开发地区占到总面积的70%以上,如何保证粮食和生态保障地区的发展和生活需求,设立限制开发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试验区,具有政策试验价值。

(4)混合型经济政策试验区。拉动内需是我国在较长时间内的重要战略,内需型经济发展将十分有利于内陆型地区的经济崛起,中原经济区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开放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地区又是我国最大的内需市场之一,如何在开放发展中扩大内需,培养内需市场,形成健康的经济发展环境,实现内外需共同拉动的混合动力型区域发展模式,将对我国实现内外需共同拉动型发展目标及其政策选择具有重要作用[4]。

同时,河南是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以其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是我国人口最多、密度最大经济区,区域发展目标将占重要地位。但这里又是国家粮食和能源原材料基地,如何实现地区发展战略和国家战略有机结合,探索最佳实现战略路线图将有重要的现实政策价值。

中原地区也是我国文化、经济发展等类型最复杂的区域,各种社会矛盾集结的区域,构建和谐社会任务繁重,构建和谐社会试验示范区也是一个重要的选项。

参考文献:

[1] 王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EB/OL].(2005-02-15)[2010-09-01].中国区域开发网.

[2] 王一鸣.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N].大河报,2010-09-20.

[3] 郑新立.建立中原经济区,支撑未来20年中国快速增长[N].河南日报,2010-09-20.

[4] 胡鞍钢.建设中原经济区最佳路线图[N].大河报, 2010-09-20.

Restructuring of China’s Regional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entral Pla ins Econom ic Region

Feng Dexian
(Institute of Geography,Henan Academ y of Sciences,Zhengzhou450052,China)

Through the analysisof the course of spatial development changes,the paper discusses the formsof the spatial restructuring of various historical stages of development and its dynamic mechanis m.The author thinks that China is experiencing a new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rocessof restructuring,the core power comes from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implementation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the main function zoning of the land development ideas.The central region will become the central region of a new round of space restructuring process,thereafter gains new momentum in the next long period of time and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anchor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is one of the core area of its spatial organization,although there exists the policy of the current unfavorable marginal areas,but there is tremendous room for policy innovation,the construction and spatial organization will optimize the realization of China’s development of space organizations and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selection of the related industrial policies.

restructuring development space;dynamic mechanism;Central Plains Economic Region;selection of policy

book=51,ebook=62

F061.5

:A

:1003-2363(2010)05-0001-04

2010-09-10;

:2010-09-25

冯德显(1964-),男,河南镇平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发展与旅游研究,(E-mail)dexianfeng@sina. com。

猜你喜欢

中原地区经济区政策
政策
政策
中原地区品种齐全的果树苗木大规模繁育基地
助企政策
政策
中原地区储气库建设研究与实践
打造中原地区航空人才培养高端平台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栾川人”中原地区远古人类的一次重要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