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动物名称词的对比研究
2010-09-05王俊超
王俊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420)
英汉动物名称词的对比研究
王俊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420)
英汉动物名称词在构词方式和语义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相异之处。本文拟分析英语动物名称词的构词手段与语义嬗变,并通过与汉语动物名称的生成与语义对比,分析出英汉动物名词中不同表达所隐含的认知方式和社会文化影响下语义的褒贬色彩,体会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
动物名称词;阳性/阴性名称词(M/F);认知方式;性别歧视
1.引言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和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直接反映使用者的认知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文化;英汉动物名称词在构词方式和语义变化上就反映出这一点。有关动物名称词,许多学者已从不同的视角做过分析和研究,有对比分析英汉动物名称的文化差异(如 杨坚定 1998;胡国强 2002;龙元祥 2006;刘慧君 2008等),有对动物词的比喻(义)进行研究的(如杨晓梅 2006;祁洪艳 2009等),也有探讨动物名称词习语与翻译的;但对于英汉动物名词的构词与语义,目前学界还没有从认知和社会视角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探讨。鉴于此,本文以语义分析和语义场为理论基础,采用对比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对英汉动物名称词的异同从构词形式和语义两方面做一尝试性探讨,并进一步对两者的差异从认知思维视角和语言歧视上做出阐释。
2.英汉动物名称词构词的对比及差异释因
2.1 英语中的动物名称词
英语中已经存有大量的固定词汇来指称动物(见表1),表达词语的外延意义,即用单一词汇指称不同的动物和不同的性别,是语言任意性的体现。
表1 :英语动物名称词的词汇固化
其中,“X”表明该词汇空缺。《语义学概论》(李福印2006)上指出,词汇空缺(lexical gap)是指一词汇已存在于字典中,但与之相对应的词汇却不存在。这一空缺可以通过复合或黏贴词缀的方式得到弥补,具体见表2和表3。
当含有性别涵义的词与已词汇化的动物名称词相复合时,可构成表示动物称谓与性别的复合词;这类词包括指性别的形容词male/female,代词he/she,动物名称cock/hen,bull/cow以及男女孩的名字Nanny/Jenny,详见表2。
表2 :动物名称复合词
此外,已词汇化的词与表示性别涵义的词缀而构成的派生词,也可表达动物名称词,如表雌性的-ess,表小称及爱称的-ie/y等,参见表3。
表3 :动物名称派生词
2.2 汉语中的动物名称词
2.2.1 古代汉语中动物的称谓与分类
古代汉语中,飞禽走兽,是说,天上飞者,为禽也(如鸟等);地上走者,为兽也(如虎狼)。《三字经》上有“马牛羊,鸡犬豸,此六畜,人所饲。”六畜之中,马能负重致远,牛能运货耕田,犬能守夜防患,而鸡羊猪,只能为人提供肉食原料。现在家禽有鸡鸭鹅,其中,鸭是后来才有的。战国时叫鹜,如《楚辞卜居》言“将与鸡鹜争食乎?”另《周礼考工记》中说“天下大兽五:脂者,膏者,裸者,羽者,鳞者”。脂者指牛羊,膏者指猪,裸者指虎豹等浅毛动物,羽者指鸟类,鳞者指水生动物。同时,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所以,“偏旁”,主要包含形旁和声旁两类。《说文解字》把表义的偏旁叫做“部首”。古代字典给汉字分类采取“据形系联”的方法,把具有共同形旁的字归为一部,以共同的形旁作为标目,置于这部分字的首位,因为处在一部之首,所以称为“部首”。 如“猫”、“狗”、“狼”、“豹”等字,具有共同的形旁“犭”,“犭”就是这部分字的部首。 综上所述,有下表:
表4 :古代汉语中动物的分类与称谓
2.2.2汉语中动物名称构词法
人有男女两性,禽兽也有雌雄之别,雌雄两字均从隹。《说文》中有“雄,鸟父也;雌,鸟母也”。即,雄夲指公鸟,雌本指母鸟;后来推广可指动物(雌兔),植物(雄竹),矿物(雌黄)以及色彩(色彩鲜明为雄,又称虹;色彩清淡为雌,也称霓。)男女有别,兽类也有牝牤之分,两者均从牛。《说文》中说“牤,蓄父也;牝,蓄母也。”牤夲指公蓄,牝原指牡蓄;后来扩展到禽兽及其他事物上。如:牝鸡司晨,母鸡替公鸡报晓啼鸣;《礼记月令》注有键,牤;闭,牝也;《礼记易本命》曰“丘陵为牤,溪谷为牝。”雌雄,牝牤分别超越了古代指鸟牛的限制,语义扩展,同公母一起构成了汉语中动物的名称词,但汉语更喜欢用“公母”来表达动物的性别,其功能负荷量要远远超过“牝牤”“雌雄”,三者中“牝牤”用得最少。
随着汉语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构词词缀,如前缀“老”、“小”等,后缀“崽(子)”等,用来表达(+young)这一语义特征。综上所述,汉语中是通过在动物名称词的基础上附加词缀来表达动物性别的,这构词的方法叫做附加法,见表5。
表5 :汉语中动物名称词
2.3 英汉动物名称词构词法对比小结
英汉动物名称词的共同点是:两者均可以通过复合的方式来表达不同性别的动物;不同之处在于英语中已有大量词汇化的词本身就含有动物性别的语义,而且英语有多种构词方法,如派生法、复合法,使得英语中动物名称词的表达灵活丰富,滋生力强;汉语仅有附加法一种构词方法,表达高度概括、单一。这种差异源于英汉不同的认知方式,具体阐释见下一小节。
2.4 英汉动物名称词差别认知视角的阐释
语义学上认为,语义有上、下义之分,两者是一种蕴含、层级关系。表达一般概念的词(general lexeme)称为上义词(superordinates);表示个别概念的词(specific lexeme)为下义词(subordinates),两者之间是上下义的关系(林明金2008:59)。中国属整体、综合的思维模式,在语言表达上反映为注重重复对称,概念模糊;中国思维下的认知方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认知(top-down),即中国人先习得类概念(generic)后习得种概念(specific),语言表达上是倾向于用类概念,即上义词,也就是说,汉语中的动物性别名称词直接是“公/母+类概念”,如公牛、母狗之类,动物的大小年老直接是“老小+类概念”,如老马、小猫等。而西方人的思维长于理性与归纳,认识词语和构建语义场的方式是“自下而上的过程(bottom-up conceptual field construction)”(详见曾利沙 2009:177),使得语言表达倾向于用下义词,语义准确,概念清晰,呈现出隐性的特征,即英语中的大量动物性别名称词本身是含有“性别+称谓”的语义,常用种概念来指称动物,如hen、bull、duckling和piggie等等。
另外,英美小孩刚开始习得动物名称时,是一些带有表示小称或爱称的词,birdie,doggie,piggie等,这些词短小,利于小孩的记忆;之后小孩习得的是类概念,包括固化词汇、复合词以及派生词汇等多种表达;最后,小孩对所学词汇进行范畴化(categorization)得到表达类概念的词。而中国小孩在汉语认知思维的影响下,先习得表达动物性别与年龄的类概念,之后是通过附加法认识大量的表达法,最后,才是细化的种概念。这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认知方式在动物名称上的差异对比如下图所示:
表6 :英汉在动物名称上的认知方式差异
3.英汉动物名称词语义对比
3.1 语义分析与语义场
什么是语义?语义是意义的集合。Leech(1974)在《语义学》一书里提出了7种意义,即概念意义(conceptive 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社会意义(social meaning)、情感意义(affective meaning)、联想意义(reflected meaning)、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和主题意义(thematic meaning)。 这种分类也不是系统全面的,如与主题意义相对应的应有述题意义(rhematic meaning),本文仅从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和联想意义上对动物名称词的语义进行探讨。
怎样分析语义?常用的方法就是语义场,也叫语义成分分析(componential analysis),是指词汇的意义可以从语义成分或者语义特征上进行分析(胡壮麟 2004),呈现为二分法的特征(binary opposition);在实践中常用“±”号表示,“+”表示该词汇具有这一语义特征,“-”表明缺少这一语义特征,示例如图所示:
表7 :动物名称词的语义二分特征
3.2 动物名称词的语义升格、降格与性别歧视
在具有性别区分特征的英语动物名称词中,阳性动物名称词在语义上具有泛指性,语义色彩为中性;而阴性动物名称词在语义上更具体,语义色彩具有贬义。随着社会在不断地发展,语言也会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变化,导致词语蕴含语义的伸张和情感语义的嬗变;许多动物名称词汇在长时间的演变后,逐步从单一的指向动物转变成具有多指义项的词,并且通常用来描述人类的行为特征,但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大都赋予了性别歧视的内容(顾嘉祖,陆升 2002:171),这在阴性名词上表现尤为明显。阴性动物名称词起初同阳性名词一样,外延意义不存在感情色彩,但在语义演变过程中,许多与阳性名词相对应的阴性名词都出现由褒义向贬义演变的趋势,这种变化被称之为“语义降格”(semantic degradation),而阴性名词的语义降格正是性别歧视在语言上的表现(刘玉娟 2002:20)。如:‘bitch’原义是‘母狗或指其它阴性犬类动物’,但现今它却指‘泼妇’、‘悍妇’、‘牢骚’等意义;汉语中的“母老虎”原义是雌性虎,现常指泼妇,叼妇。英汉语言中均有这种现象,笔者将英语中阴性动物名称词语义降格的例子归于表8.
表8 :英语阴性动物名称词的语义降格(摘自韦氏字典)
从上表可以看出,这些阴性动物名称词都带有“轻佻,水性杨花,附属”等贬低女性的内涵意义,成为描述与女性有关的性禁忌的委婉语,这是对女性的贬低;正如白解红(2000:136)所言,‘性行为是一种肮脏的行为’这一传统观念把女性与肮脏,放荡,不检点,耻辱的概念联系在一起,这是社会对女性的一种偏见。而与阴性动物名称词相对,阳性名词有“褒化”的趋势;如lion(a courageous,strong,person),tiger(a dynamic or forceful person),bull(a very large,strong,or aggressive person)以及stallion(a handsome and high productive man)等词在词义变化中却没有附加上贬义的内涵意义,这不妨称作 “语义升格”(semantic rising)。
之所以阴性动物名称词语义出现贬低而阳性动物名称词语义却演变为褒扬,是因为语义的演变受到社会变化和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动物名称词中所折射出的性别歧视现象是社会态度与价值观念在语言上的反映,并非是由语言符号本身决定的;“语言符号本身是‘清白的’,它们不偏不倚。而语言的各种语用色彩是社会或使用语言的主体——人赋予的。意义存在于人中而非语言中”(戴卫平,裴文斌2008:18)。
4.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英汉动物名称词的对比分析,指出英语有派生和复合等多种构词方法而汉语仅有附加法来指称动物,并通过对英汉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对比,说明了这一差异源自英汉不同的认知方式;本文还对动物名称词的语义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表明动物名称词中存在着语义升格与语义降格的现象,并进一步指出,语义降格是社会性别歧视在动物名称词上留下的烙印。通过深入的对比和合理的阐释,以期对英语词汇教学和正确地运用语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白解红(2000).性别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戴卫平,裴文斌(2008).英汉文化词语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顾嘉祖,陆升(2002).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胡壮麟,李战子(2004).语言学简明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福印(2006).语义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刘玉娟(2002).标记与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4)。
曾利沙(2009).从认知角度看对外宣传英译的中式思维特征—兼论应用翻译技术理论范畴化表征与客观理据性[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