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体:事件与状态
2010-09-05骆传伟
骆传伟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
进行体:事件与状态
骆传伟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
目前,有关进行体的研究成果一般认为,进行体主要涉及的是情景或事件的过程。这种“过程性”观点在很多方面都缺乏解释。本文指出该观点存在的矛盾之处,在分析其中原由的基础上提出进行体的基本语义内涵是以事件为背景,突显事件中主体的状态。接着用进行体的各种意义与功能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证,最后指出,进行体和非进行体的对立反映了人类认知的一种基本机制:突显时间或突显空间。
进行体;事件;状态;过程
英语中,进行体是体范畴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Palmer(1989:35)认为,英语中的体就是指进行体与非进行体。 在 Comrie(2005)、Quirk,et al(1985)、Smith(1991)、Olsen(1997)等著作中,进行体与非进行体的对立都是体的分类体系中的重要部分。
进行体的基本意义和功能到底是什么,这一直是困扰研究者的难题。
1.进行体与过程性
我们先看以下例句:
(1) I was reading from 10 p.m.to 11 p.m.
(2) I read from 10 to 11 p.m.
(3) I was reading a book that evening.
(4) I read a book that evening.
Leech(1987:20-21)认为,(1)句中的时间不一定是事件的起止时间;而(2)句中的时间则一定是事件的起止时间。也就是说,进行体表达的可能是事件过程中间的一部分。而非进行体1则可以将整个事件完整呈现。从(3)(4)句的对比分析则可以看出,在没有时间标示的情况下,这两句中进行体和非进行体表意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表述事件的开始和结束。(4)句表示那晚书已经读完了,一定包含开始和结束,(3)句则不一定如此。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假设:完整事件=开始+过程+终结。进行体主要涉及事件的过程这一部分,非进行体所表达的事件还必须包含开始和终结。
事实上,很多体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成果都直接或间接地基于这一假设。Smith(1983)明确地认为,“In the progressive viewpoint,an event is presented from a stage that is neither initial nor final.(在进行体中,所呈现的事件既不包括开始也不包括结尾。)”Comrie(2005:3-4)在讨论体范畴的时候,也是把是否将情景作为一个整体呈现作为完整体(即一般体)和非完整体(包括进行体和习惯体)表意的的主要区别之一。这一思想为后来的许多学者继承和发展。如Smith(1991),Olsen(1997:61)等。
我们把认为进行体就是表达事件或者情景的过程的观点称之为“过程性”观点。这一观点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矛盾:一方面,从进行体所表达的意义来看,重点在于事件的过程。另一方面,我们却无法确定进行体所表达的事件就一定不包含开始和结尾。如(1)句中的时间不一定是事件的起止时间,但是也有可能就是事件的起止时间。在(3)句中,这本书可能没有读完,但是也有可能已经读完了。Kabakciev(2000:174-175)支持前一种观点,认为进行体表述的是必未结束的动作 (necessarily not complete)。而Leech(1987:20)和 Quirk,et al.(1985)则不那么肯定,认为进行体表示的是未必结束的动作(not necessarily complete)。
易仲良(1995)试图调和这种矛盾。他认为,进行体最本质的语法意义是过程性。进行体所述过程是指任意动态情况由始至终的全部或局部的中间历程,它不计始终而又可及始终,其活动是外现的。然而,在这种观点中,过程即可以是全部,又可以是局部,所表述的事件即可以有始终,又可以不计始终。关于过程和结尾的矛盾并没有解决,不过是承认了这种矛盾性。
因此,凡是用过程性观点来解释进行体体义的观点都存在这一矛盾:同非进行体相比,进行体没有明示事件的开始和终结阶段,主要表达的是事件的过程,因而使事件的时间结构得到彰显;但是,我们无法确定进行体所述内容是否包含事件的开始和结束(尤其是事件是否结束),因而这种时间结构是模糊的,也就是说进行体本身所表述的内容与事件的时间结构并没有直接关系。那么事件的时间结构到底是得到彰显还是无法确定呢?为什么进行体所表述内容中,事件的时间结构可及而又不可计呢?过程性观点本身并没有能够解释。
2.进行体的意义和功能
我们认为,进行体的基本语义内涵是以事件为背景,表达事件中主体的状态。从进行体的这一基本语义内涵,我们可以解释它在不同语境中表现出来的各种意义和功能。我们把进行体句子作表达的意义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基本意义,一部分是由于使用进行体结构所增添的意义即进行体的意义。所谓进行体的功能,是指由于使用进行体结构而使句子所具有的语法和语用功能。进行体的意义和功能都是进行体基本语义内涵的引申,为了表述方便,我们分开讨论。为了保证所解释的意义和功能基于的语感的正确性,我们均以Leech中的例句和分析为参照。
2.1 进行体的意义
2.1.1 持续性意义成分
(5) I raise my arm.
(6) I am raising my arm. (Leech 1987:19)
Leech认为,例5中举起胳膊是一个瞬间发生的动作(a sudden movement);而在例6中是一个渐进的动作(a gradual movement)。因而进行体含有持续的意义成分(durative element of meaning)。从进行体的基本语义内涵来看,进行体表示的是事件中主体的状态,这个状态在整个事件过程中是相同的。现在时的进行体以一个正在发生的事件作为状态的背景,所以6句中的状态 『I be raising my arm』1在说话时刻和说话的下一刻,一直到该动作的完成,这个状态都是相同的,因而进行体具有持续性意义成分。而非进行体表达的是一个完整事件,一般用于过去时。在5句中,【I raise my arm】只有表示一个在说话时刻瞬间发生并完成,才能保证这一事件用于现在时也是作为一个事件上的整体呈现的,因而5句表示一个瞬间发生的动作。
2.1.2 有限的持续性意义成分
(7) My watch works perfectly.
(8) My watch is working perfectly.
(Leech 1987:20)
Leech认为,例7表示无限的持续(unlimited duration),而例 8 表示有限的持续(limited duration)。 上文例5中的raise是一个瞬间动词,用于非进行体的现在时表示一个瞬间动作。但是7句中的work表达的是一个持续性动作,怎样保证在现在时中它也是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的事件呢?实际上,它表示【my watch work perfectly】在任何时候发生时其结果都是一样的,所描述的是一种用具有无限重复性的事件加以概括的现象。2所以,例7句表达的仍然是事件。例8句的状态是有限的,因为进行体所表达的状态都是以事件为背景,而具体事件总是有起止时间的,所以该事件中主体的状态是有限的。
2.2 进行体的功能
2.2.1 时间框架功能
(9) When we arrived she made some fresh coffee.
(10) When we arrived she was making some fresh coffee. (Leech,1987:21)
Leech在分析以上了两句时认为,例9句表示两个事件先后发生;例10句中,进行体表述的事件是一般体表述的事件的时间框架,即【she made some fresh coffee】这一事件在【we arrived】这一事件之前已经发生并延续到现在。在这里,进行体中的事件动词与静态动词相似。(参见Vlach 1981)。进行体为什么会有时间框架的效果呢?我们可以结合上图分析。
9 句用when结构连接了两个用一般体表达的事件,它们都是历时性质的,并都是作为整体呈现的。在我们的认知视野中,一次只有一个注意焦点,而9句中的两个事件都以同样方式突显,我们就会按照它们呈现的先后顺序进行认知 (除非有表示两个事件先后顺序的功能词改变这种顺序);这两个事件都是以整体方式呈现的,也就是说,每次认知时都是包括事件起止阶段的全过程,所以我们的认知习惯会将它们看作是首尾相连先后发生的两个事件(图三)。而10句中,when连接的一个是一般体,一个是进行体,两个结构中事件的性质不同。如图四所示:最外层的横线阴影部分表示一般体表达的事件【we arrive】,中间被它部分覆盖的黑色实体部分是进行体所表达的的状态 『she be making some fresh coffee』;最里层的虚线部分是进行体表达内容中所包含的背景事件 【she make some fresh coffee】。由于进行体所表达的状态是共时性质的,其时间性质由外在因素决定的。而一般体事件是历时性质的,其起止时间是内含的。当一般体事件和进行体状态同时突显时,一般体事件的起止时间也决定了进行体状态的起止时间。此时,进行体的背景事件 【she make some fresh coffee】也就同时成为一般体事件【we arrive】的背景,使进行体具有时间框架的功能。
2.2.2 消界功能
(11) I arrived before John ran.
(12) *I arrived before John was running.
例11句中,两个事件可以用before/after排列它们的先后顺序,这是因为这两个事件总是作为整体呈现,其开始和结束的界限是明确的。而例12则不可以。这是因为在进行体中,事件的时间结构作为背景内容,其起止界限是模糊的,不能用before/after等表示时间先后的连词将它突显。
进行体的消界性功能功能也回答了关于进行体中的事件是可能没有结束还是一定没有结束这样的争议。事件的结尾也是属于事件的边界,不是进行体突显的内容。因此事件是否结束,不由进行体本身决定,而由语境中的其它因素表达。
2.2.3 表情功能
进行体的动词加上again,always,constantly,forever等频度副词作状语时,表示讲话者对该事件的厌恶或者喜爱等感情色彩。比较:
(13) He is always helping me in the kitchen.
(14) He always helps me in the kitchen.
(15) He is helping me in the kitchen.
例13句中进行体加上always表示对“他”的赞赏。14句中的always表示该事件发生的频率,没有这种感情色彩。为什么进行体加上频度副词后可以表示感情色彩呢?
我们已经谈到,现在时中的一般体是用具有反复性质的事件表达一种客观现象。因而14句中的always起到交待这种反复性质的具体程度的作用(如图六),仍然是对客观现象的表达。而进行体表达的重点是事件中主体的状态。13句中的always表示作为背景的事件多次发生,每次事件中主体的状态都被突显,较之15句,这种状态在事件的反复中得到加强,该状态的性质(好/坏)也得到强调。自然就会带有褒贬的感情色彩。所以进行体的表情功能实际上是描写功能(表示事件中主体的状态)的延伸。
3.结束语
Langacker(1987:2)认为:语法不是自主的形式层次,而是语义结构的符号化。我们无法单独界定进行体的形式意义,而只能是把它当作一种表意过程中相对固定的机制,寻找其背后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结构。
进行体的基本语义内涵实际上是就是这样的一种表意机制。通过进行体与非进行体的对比,我们发现,非进行体主要表达事件的历时结构,进行体则突显事件中主体的状态,是共时结构。进行体与非进行体的这种分工是时空范畴在语言中的自然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反映了历时和共时两方面的联系,但是由于思维的分析性质和语言的线性结构,在人类的认知成果中,这两方面的联系会体现为各种范畴的矛盾对立。在体范畴中,即表现为进行体与非进行体的对立。
注释:
1.本文用【】表示事件,『』表示状态。在这两个符号内的语言都没有时态,以利于将时和体分开讨论。
2.又如Oil floats on the water.传统语法认为它描述的是一种客观真理。这种说法和我们所说的非进行体表达的是具有历时性质的事件这一说法并不冲突。【oil float on the water】在过去时中表达,表示一次完整的事件。在现在时中表达,表示在任何时候发生,都是完整事件,这样,现在时去掉了该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的限制,就变成了对于一个客观现象的描述。但是这并没有改变非进行体表达的是一个完整的历时事件的性质。
Comrie,B.(2005).Aspect[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Kabakciev,K.(2000).Aspect in English:A“Common-Sense”View of the Interplay between Verbal and Nominal Referent[M].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74-176.
Langacker R.W.(1987).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Vol.1.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eech,G.N.(1987).Meaning and the English Verb(2nd ed)[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
Olsen,M.B.A(1997).Semantic and Pragmatic Model of Lexical and Grammatical Aspect[M].New York&London:Garland Publishing,Inc.
Palmer,F.R.(1989).The English Verb[M].Beijing: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Quirk,R,H.Greenbaum,G.Leech,and J Svartvik.(1985).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Longman.
Smith,C.S.(1983).A theory of aspectual choice[J].Language,59(3).
易仲良(1995).论英语动词进行体的实质及其用法的理据[J].外国语(6)。
骆传伟,湖北洪湖人,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现代英语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