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心电图分析
2010-09-04李春蕾
李春蕾
(江西省胸科医院 南昌 330006)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种以单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是心肌病的主要类型,占整个心肌病的70%~80%,也是除冠心病、高血压以外导致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本文就我院收治的46例患者的心电图改变作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院2006年1月~2009年7月住院确诊扩张型心肌病患者46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12例,年龄49~82岁,平均年龄65.5岁。临床诊断参照1995年WHO/ISFC心肌病的定义和分类,除外各种病因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及继发性心脏病[1]。
1.2 研究方法 全部患者均行12导联心电图、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心脏正位X线片测定心胸比例。
2 结果
2.1 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全心增大,以左心室增大为主,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62~88mm,左室射血分数<50%,全部病例室壁运动均呈普遍减弱。
2.2 X线检查 心影均明显增大,心胸比例>0.5。
2.3 心电图改变 本组46例患者心电图均有异常改变。(1)发生心律失常40例(87.0%),其中出现一种心律失常者12例,占30.0%,两种者20例,占50.0%,三种者7例,占17.5%,四种者1例,占
2.5%。心律失常的发生类型及发生率,见表1。(2)房室肥大22例,发生率47.8%,其中左室肥大2例,左房、左室肥大11例,左房、左室、右室肥大4例,全心肥大5例;发生房颤的12例患者中,有10例左房内径>45mm。(3)ST-T改变 18例(39.1%),多呈水平型压低,少数ST段抬高,T波异常变化为低平、双向或倒置。(4)低电压 7例(15.2%)。(5)异常 Q波3例(6.5%)。
表1 扩张型心肌病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类型及发生率
3 讨论
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且多样易变,同一患者可出现不同的心电图改变,这在其他心脏病中较少见。其中异位搏动以室性心律失常多见,可能与左室舒张内径扩大程度有关,随着扩大程度的加重,左心衰竭,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随之增加[2]。本组资料还显示,房颤的发生率与左房的增大程度呈正相关,这是由于左房重构,心房传导路径延长,为折返的发生提供条件。各种传导阻滞在DCM中也很常见,以左束支及其分支阻滞居多,提示左束支较右束支更易受累。其心律失常多样易变的特点可能与DCM广泛心肌纤维化及灶性坏死有关,纤维化及灶性坏死的心肌与正常心肌组织之间存在电位梯度差,或心肌的损伤使细胞膜的离子泵功能发生改变,使不同部位的心肌兴奋性、传导性产生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心肌复极的不均一性增加[3]。传导阻滞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可能:(1)累及心肌的病变同样累及了传导系统,(2)继发于心脏扩大。此外,ST-T改变也很常见,多继发于左室肥厚或传导阻滞,虽有明显的ST段压低,但患者并无相关心绞痛症状。病理性Q波的产生可能与心肌的片状坏死和瘢痕形成有关,应注意与心肌梗死相鉴别,结合临床资料、动态观察或冠状动脉造影可明确诊断。
DCM起病缓慢、隐匿,大多以充血性心力衰竭住院,心电图检查均有异常表现,包括一些无症状患者,临床医师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对于伴有复杂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应及早诊断,及早治疗,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预防猝死。
[1]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全国心肌炎心肌病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9,27(6):408-412
[2]吴江宁.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心电图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1):114
[3]Vandeloo A,Arendts W,Hohnloser SH.Variahility of QT dispersion measurements in the surface electrocardiogram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ol infarction and in normal subjects[J].Am cardiol,1994,74(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