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导学理念
2010-09-03杨军
杨 军
(永州市零陵区大庙头中学,湖南 永州 425100)
教学理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其缺失是科学认识教学活动的障碍,从思想根源上牵制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改革要重视教学理念的改革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导”与学生向老师的“学”是教学中的主体活动,是最基本的教学行为。教师之“导”需要正确的理念来支撑,学生之“学”同样需要正确的理念来支撑。基于对师“导”与生“学”行为的综合考察与分析,建构导学理念体系,是创新与完善教学理念的途径之一。
一、导学理念的涵义与作用
导学是一种师生共同活动,是“导”与“学”两种活动的有机统一。导学理念是兼顾“导”与“学”的理念,是在分析导学现象并把握导学规律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从教师角度来讲,导学理念可以“帮助教师在教育引导学生时,获得一种高屋建瓴的远见和从容”,使教师的导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而从学生角度看,它可以促进学生获得对学习认知与学习行为的全局性把握。导学理念的作用在于它既利“导”又利“学”。
首先,导学理念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同时促进学生对教师的心理认同。导学理念,不仅是师“导”的理念,而且是生“学”的理念。基于共同的理念认同,可以创造良好的心理认知氛围,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提供最佳时机。
其次,导学理念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行为引导,同时促进学生对老师的积极配合。行为是受思想支配表现在外面的活动,“落后”往往是“观念落后”。理念的觉悟与提升会让师生认识一致,认识一致会让师生态度接近,态度接近会让师生行为配合,行为配合会促进师生有效对话,从而在教学中实现师生“双赢”。
最后,导学理念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同时促进学生主动向老师学习。理念,它不仅仅是经过思考与推理等明显的智力活动而获得的结论,还是一种既能科学体现时代特征又能反映未来需要的公式化想法。导学理念的确立,让师生基于“导”与“学”这个实际存在事实,看清了未来与发展方向,在师生的现实与未来之间架起了桥梁,促成师生想方设法互动,达成共同的目标。而这个过程,既是“导”对“学”实施方法指导的过程,又是“学”对“导”不断靠近与深入探索的过程。
目前,关于导学理念的研究,尚无专门系统的论述。不过,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以人为本”、“有效教学”、“以评价促发展”等理念,以及来自人本主义心理学、后现代主义、认知建构论的观点,都为我们建构导学理念体系提供了研究基础。在对导学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反思的基础上,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建构导学理念体系,是尝试,也是责任。
二、践行参与意识的理念
在导学活动中,没有教师片面的“导”,也没有学生片面的“学”。教师的“导”离开学生的“学”,只是闭门造车式的理论研究,无法构成真实的教育行为;同理,学生的“学”离开教师的“导”,就是纯粹意义的自学,不能构成教育学意义上的学校教育。“没有交流就没有对话,没有对话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因此,讲导学,必须提倡一种参与意识。这种参与即“导”与“学”的交流与对话,强调的就是教师的“教”必须参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必须参与教师“教”。从精神准备与心理需要上讲,只有师生愿意共同关心导学现象,共同参与导学过程,共同完成导学目标,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有效对话才能成为可能,教师的“导”才有可能跟学生的“学”在实践层面互动起来。
参与意识的缺位,直接导致导学行为散漫。教师带学生不带学生一个样,上课不上课一个样,教好不教好一个样;学生课堂课外一个样,有没有学习任务一个样,完成没完成学习任务一个样。导学无效直接导致无效教学。确立参与意识,让师生同时认识到,一旦参与导学活动就必须遵守导学行为规则,具体地说,即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必须以“导”的形式支持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必须以“学”的形式支持教师完成工作任务。导学不是单方面的行为,而是共建的,是师生在参与意识支配下的一种共建行为。
践行参与意识,意味着师生是合作伙伴,师生关系是为达成导学目标形成的合作关系,师生行为则是共建规则之上的合作行为。在这种特殊的合作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心理疏导、行为引导、方法指导等,不仅体现专业水准,而且因材施教,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学生方面来说,必须跟教师充分互动,在互动中生成新的东西,获得新的发展。师之“导”与生之“学”相互衍生,与生之“学”相伴而行,与生之“学”共同发展,导学活动必须践行参与意识。
三、控制现在行为的理念
在实际生活中,教师的“导”不是教师生活的全部,学生的“学”也不代表全部学生生活。当教师的“导”对学生正在进行的“学”产生积极影响时,或者说当学生的“学”是在教师提供的实时支持下完成时,导学活动就真正发生了。在这里,导学的真实存在与师生同时参与密不可分,导学是“现在进行式”。否则,教师就有可能离开“学”的现实场景,对学生作一些空泛的安排与偏离需要的讨论,譬如有的教师喜欢对学生课外布置很多作业,却又没时间检查,只把希望寄托在学生的自觉性上。事实上教师这样的行为对学生的学习起不到实质上的“导”的作用。教师之“导”,在于现在,在于“实时”。在一个特定时段,教师控制自己的行为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影响,支持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就是“导”;没有支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就无所谓“导”。
从“学”的角度来看,就意味着学生在教师之“导”的现实场景中,能够抑制情绪冲动,抵制外来诱惑,为完成既定的导学目标采取适应于当时情景的学习行为。譬如在课堂上,有的同学听课三心二意,下课又赶去请教老师,有的同学上数学课在默英语单词,上英语课又在补数学作业等,这些“学”都跟课堂上教师的“导”脱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学”跟“导”在“现在时行为”上融为一体,导学才会落到实处,才会产生实效。
人的行为是在人的心理支配下进行的,但人的行为并不是天然地适应于一定系统的功能要求。当我们把导学看成一个系统的时候,维持这个系统的运转及其自身稳定的“调节装置”就是师生现在行为。离开了对现在行为的调整和控制,导学混乱,导学目标无法完成,教育质量的提升是空谈。控制现在行为,既包括来自导学目标的诱导性控制、导学过程的程序性控制、导学话语的指令性控制,又包括来自师生本身的自我意志控制。通过对导学目标的精心设计,导学过程的整体优化,导学话语的细节锤炼,以及对师生意志力的训练,促进师生对现在行为的自觉控制,发挥导学活动的最大效能,提升教学质量。
四、关注有效生成的理念
导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是过程生成的东西不会完全跟预设的一样。可能跟预设的一致,也可能跟预设的不一样。主要原因在于“人脑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并建构意义”。在这种“加工并建构”的过程中,学生之“学”不会获得唯一标准的答案,教师之导不会获得唯一的效果。这样,导学的生成就有了有效生成和非有效生成之分。非有效生成是导学活动的“副产品”,对参与活动的教师与学生可能会产生积极影响,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非有效生成是导学活动无法预设的,也不是导学目标追求的。
关注有效生成,就是关注每一位学生在教师之“导”的情景下,是否进入了导学状态,是否参与了导学过程,是否获得了导学预设的发展。在这里,导学预设应该不是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一种判断结果的答案标准。学生在学习导学过程中,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会生成不同的认知,会产生不同的答案。只要跟预设标准相符的,就是有效的,就值得关注。在师“导”生“学”的积极情景下,这种有效生成就是判断导学有效的依据。导学有效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考察有效教学,就是关注导学是否有效。如果导学是无效的,教师的“导”不曾影响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总是脱离教师的“导”,有效教学就无从谈起。
在导学视域下,关注有效生成就是要关注教师之“导”的每一个细节,使教师之“导”步步行之有效。同时,又要关注学生的之“学”正面,关注学生之“学”的亮点,只要学生取得的成绩是有效的,即使微不足道,就应该给予关注,予以肯定,而不是要所有学生达到同一个标准。
五、激励持续进步的理念
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的成长,它是连续的、渐进的,是在一小步一小步的进步中提高的。学生之“学”是一个持续进步的过程,而与学生之“学”相伴,教师之“导”也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也就是说,没有一个教师能够掌握适用于一切学生的万能方法,教师之“导”总是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学习内容、学习要求等方面的不同情况作一些改进与完善,这样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因此,导学是一个持续进步的过程。
激励持续进步,从“学”的角度看,需要教师采用形成性评价与诊断性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这意味着三层意思。首先,学生已经取得的进步就是进步,不能因为进步本身之外的原因加以否认。譬如一个学生通过努力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可是后来因为某种原因退步了,我们就不能判断这个学生没有进步过。其次,是一个方面的进步也是进步,不要因为学生一个方面的缺失而否认学生另一个方面的进步。最后,就是要为学生的继续进步提供条件,允许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取得足够的发展。
从“导”的角度来讲,激励持续进步也包括三方面的涵义:其一,不要以为教师已经掌握一切。教师某些知识或能力可能比学生懂得还少,教师需要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其二,不要以为教师可以做到一切。教师之“导”只能对学生某一个方面或者某一次活动产生作用,能“导”好一点就是一点,“导”不可能使学生一下子脱胎换骨、出类拔萃,需要教师长期地坚持下去;其三,不要以为教师应该管到一切。教师之“导”需要对学生正面的、积极的东西进行肯定,需要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断得到外界的认可,需要为每个学生都可以进步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即使是仅仅有益于一个学生,在对其他学生没有危害的情况下,教师也有责任去改进、去提升、去完善。
六、结论
导学理念体系的建构,需要来自多个层面多种因素的支持。参与意识、现在行为、有效生成与持续进步等四个因素作为构建导学理念的四个核心因素,被统筹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相互促进的发展体系。如果用“→”表示促进之意,则它们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确立并践行教育教学背景下的参与意识,将促进师生提高对具体教学情境中现在行为的控制力;对现在行为的控制,促使师生自觉关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生成;对有效生成的热切关注,为激励师生追求持续进步创造了条件。而对持续进步的激励与支持,则反过来促进师生参与教学的意识进一步加强。导学活动通过践行参与意识、控制现在行为、关注有效生成和激励持续进步等理念的建构,为认识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1]王晓云.有效教学与教师教学理念的建构[J].教学与管理,2010,(1).
[2]王淑琴.教学理念的转变与创新[J].中国商界,2009,(10).
[3]陈珏.教学理念思索.中国教师[J].2009,(S2).
[4]陈浩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理念与实践[J].教书育人,2009,(3).
[5]任顺元.导学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