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设计问题的思考
2010-09-02龚有月
龚有月
【摘要】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当今人们生活最常用到的词汇就是物质丰富化。然而要使国家更为迅速地发展经济,就需要把“励志强大中国的设计”这个观点植入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大众的生活中;依靠设计的力量来提高全社会的整体生活质量以及保护我们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这条道路很曲折,但重要的是要在这条路上要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正确的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最终带给我们力量。
【关键词】借鉴;融入生活;环保;民族
设计既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动词,其包含的内容十分的广泛。抛开其定义,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来看待,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和审美需求。时代发展到今天,人类关注设计,也关注设计与人类生活本质更深入和更理性的思考。作为设计环境尚未成熟的中国来讲,我们的设计未来在哪里、我们要如何发展属于我们自己的设计?
回顾历史,中国的设计源远流长。从纺织品、木工雕漆,建筑等人工制品乃至庄周提出的“虚无观”(即设计的空间观念)对今天我们的设计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拥有着丰富的设计资源。可是,设计是个大融合,也是时代的产物,我们不能当井底之蛙,我们要扩散思路开阔眼识,我们需要借鉴。
二战后的日本积极向西方学习时,不仅在设计上力争像西方靠拢,连生活方式也不加排斥地全部效仿。但是对于有着深厚民族情节的中国,我们不能学习日本的全盘接受,而应在借鉴之后,使之融合、消化最终变成拥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东西。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祖先是高明的。如唐朝的青釉凤头龙柄壶就是一件借鉴外来文化而出现的精美瓷器作品:采用中国传统特色的凤头和龙柄,器身的纹样采用来自波斯的莲花、石榴和联珠进行装饰,最后还塑造以力士像。其设计极为巧妙,它的融合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我国是人口大国,我们有自己的优势。但是我们的设计没在国际上产生持续的影响力。原因在于我们本土的设计没有融入大众的生活。使之有影响力和生命力就要“融入生活”。如果让设计成为高高在上的艺术品,那么设计之路会非常狭窄。在服装界,纽约时装周始终贯穿着功能性与可穿性的设计理念。他们的服装设计不仅使T台上的瘦腿模特展现迷人风采也能够让台下的普通百姓穿出味道。在这里,服装设计不是艺术而是生活。这就如同原研哉对设计本质的定义“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社会上大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是设计的本质。”设计的原始出发点是否强大,是否有稳定的受众群,这才是对于正在设计道路上的正确做法。
作为一个有人文意识的国家,我们的设计理所当然地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造成资源的浪费是绝对不理智的。就如同美国设计风潮上的有计划废止制度,为了促进商业的急速发展,刺激购买者的消费欲望而不惜造成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化。设计应该启用环保的理念。例如汽车设计应注重其排放量和节油问题,避免不必要的装饰而造成资源浪费;服装设计应尽量注重面料的天然成分,少使用对人体造成危害的化纤制品,设计的服装应多考虑满足多功能性和面料的再利用性。
一位著名的设计师说过:设计并不讲求国际,设计最终会走入整个世界的大环境中,像贝聿铭这样的大师的设计作品体现的是不分国界的现代主义风格,从他的身上根本就分辨不出到底是属于哪国的风格。当然世界村的出现不可排斥会出现某天世界大同的可能。可是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对中国目前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应要意识到:设计要融入世界很重要,体现本民族的设计内涵也更重要。
总之,中国的设计要懂得借鉴懂得融合,以此为打开我们的设计思维提供更多的创新条件;设计要植入大众的生活,以此回归设计的本质,从而发展设计;走长远的设计之道,以环保的观点来做设计是必须的,也是符合万物发展规律的;拥有民族的设计精神,让设计展现本民族的文化内涵。这些都是我们的设计要做的,我们的设计发展要走的道路就在于此。相信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我们一定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设计中的设计》 (日)原研哉 著 ; 朱锷 译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11
[2]《设计现代设计史》 王受之 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中国工艺美术史》 田自秉 著,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1
[4]《设计艺术学概论》 余强 著,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8
[5]《中国设计艺术史》 傅克辉 著,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9
[6]《中国服饰》2009.10 总第22期/10月号
[7]《艺术与设计》2009.10 总第1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