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大学校园时尚
2010-09-02陈玉荣
【摘要】校园时尚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对现实的反映,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高校必须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理性的看待大学校园时尚,在校园时尚语境下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新的层面,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校园时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时代跨入大众教育时代,大学校园已不再是中世纪的“象牙塔”。在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同样流行着各种时尚,如前沿装扮、体育爱好、时髦话语、流行歌曲、追星热、文艺社团、校园青春文学、考证热、网络游戏(或聊天、BBS论坛)、冒险时尚、创业热、文化时尚(课桌文化、星座文化等)。这类时尚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学校园时尚,它除了具备时尚的一般特征外,还有自己的特殊之处:从空间范围看,它常流行于大学校园中;从年龄阶段看,它常流行于大学生群体中;从流行方式看,它常和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的身心矛盾交织在一起;等等。
大学校园时尚如何产生?有何影响?高校如何应对?这些已成为摆在当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于此类问题要尊重客观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坚持科学的文化观和教育观,循序渐进,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大学校园时尚形成的原因
时尚本身具有辐射性和开放性。时尚的流行是一个不断扩散的动态过程,固定不变的和封闭自守的东西不是时尚。大学校园中物理空间的紧凑和精神空间的趋近有利于校园时尚的传播,并造成大学生在时尚方面的从众心理。
1.大学校园时尚是对当今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随之产生、发展和消亡。
许多时尚直接来源于社会生活,大学校园之所以多种时尚风行,首先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转型期的到来,社会生活日益多样化、节奏不断加快、开放性不断增强的结果。从校内看,高校扩招后生源性质各不相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且学校对学生的约束有所放松,大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于是带来了各种时尚。从校外看,市场经济下的利益主体多元化导致价值追求多元化和各种社会思潮的产生与发展,并反映到大学校园时尚中来。
2.社会媒体的影响。
影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观念的更新以及互联网等现代媒体的快速发展导致形形色色的时尚信息得以在大学校园里更快更广泛的传播,大学生很难“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媒体的渲染和引导下,许多大学生尝试做时尚的“弄潮儿”。例如,各种媒体经常花“大手笔”加工一个个明星,于是“追星”成了时尚。再如,有的电视剧热播以后,剧中主人公的言行举止、着装打扮也会成为许多大学生仿(下转第188页)效的时尚。
3.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彰显,易于接受、传播时尚。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也处在人生的转型期,处在成长和成熟的交汇点、转折点。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烈变动而又趋于稳定,其独立性和自我中心意识也在增强。没有了中学时家长与老师的严格监督,没有了强大的升学压力,自己当家作主,当然想时尚一番。年轻、活跃的大学生有着天生崇尚新奇的模仿心理,有着反主流文化的逆反心理,所以他们追求“时尚”、“个性”、“前卫”,不足为怪。甚至出现了“新新人类”、“非主流”这种很另类的时尚,他们装“酷”扮“蔻”,宣泄情感,特立独行。
4.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对时尚有着较强的依赖性。
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依此可知,对时尚的追求属于归属乃至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家中是独生子女的大学生与长辈之间易形成代沟,同辈之间又无人沟通,只有靠对时尚的追求来弥补自己的孤独,从而为自己树立“时尚”这个偶像,以寻求精神寄托。
正常的时尚追求无可厚非,“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大学生可以溶入时尚,但应提高鉴别力,不可陷入“唯时尚主义”的泥潭。“凡是存在的又都是要灭亡的”,时尚一般生命周期比较短,如果盲目跟着时尚走,弄不好镜花水月,岁月蹉跎,甚至迷失方向和自我。
二、大学校园时尚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带来的挑战
当今时尚五颜六色,让人目不暇接,许多大学生思想还未完全成熟,加之有些时尚又具有迷惑性,一旦鉴别不清,便误入歧途——不健康的时尚会使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偏离,使他们的学业被荒废、行动被误导。当抽烟、泡网吧、两性关系自由主义、“木子美”、“芙蓉姐姐”等成为时尚时,其对大学生的危害以及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显然不容忽视。
1、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冲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的民族精神则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撑。但是,现在某些时尚或是西方的意识形态颠覆,或者是庸俗低级,若大学生陷入其中,难免削弱乃至丧失身上的优秀文化传统。今天的大学生是祖国明天的栋梁,他们身上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缺失,势必不利于中华文化的生存与发展。
2、易在时尚者中间形成小团体,产生宗派思想。
在时尚这面旗帜的感召下,那些时尚发烧友们会产生“共鸣”,混迹于一起,进而形成校园内的各种小团体和帮派组织。他们可能破坏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正常秩序,甚至会在一起堕落成为犯罪团伙(像学生社团之类“团体”是我们所鼓励和支持的组织,这不是宗派主义)。
3、诱发大学生及时行乐等有害思想
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大学生热情高涨,如果不能把持住自己,在时尚至上的观念的引领下,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自由主义极度膨胀,无所谓约束、纪律和道德,跟着时尚“潇洒走一回”,甚或产生暴力、吸毒、色情等问题,甚至造成自由化思潮的变相泛滥。
三、应对大学校园时尚的策略
面对校园时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严峻挑战,高校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新的文化观和教育观来审视大学校园时尚,理性应对。
1、理性地审视大学校园时尚
作为一种客观文化现象的大学校园时尚,我们应以一种辩证的态度对待,既不能简单地否定,也不能不加批判地默许或迎合。大学校园时尚是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具体表现,是具有时代色彩的青年文化。我们应该肯定和认同这一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中健康向上的部分提供必要的支持,对不良的部分进行坚决的抵制。面对各色各样的时尚文化和当代大学生多元化追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态度应是:尊重选择,理解学生对时尚的接受和追求;放下姿态,深入学生开展调研,把握校园时尚文化的动态,为学生提供有说服力的分析和指导;为我所用,发挥校园时尚文化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培养真正的个性和发挥自身的潜力;旗帜鲜明,提高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和价判断力,坚决制止不良时尚文化在大学校园中蔓延。
2、加强和改进“三观”及“时尚观”教育。
时尚是常新的,也是永远追逐不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时尚观教育。首先要充分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同时要加强思政教育队伍建设,健全管理机制,高校党政工团勤等齐心合力,将高校对时尚的教育融入到教学、管理、服务、学术文体活动、校园环境中;积极利用新型媒体(如校园BBS,论坛等)等手段进行宣传教育。还要坚持开放原则,高校、家庭和社会编织“三观”及“时尚观”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
3、培养大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
大学生追求时尚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去实现人生价值。而陶醉于华而不实的时尚是没有意义的。“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把对时尚的追求转化为自身素质的提高,那才是真正支配时尚的、走在时尚前头的勇者,而不是被时尚所支配的、跟在时尚后头的庸者。大学生应在追求时尚的过程中顽强拼搏、克服困难、不断超越,最终取得成功,并以此自我激励,促进自己不断的追求与发展。所以,面对时尚最好的做法就是将它的影响力转化为求真务实的推动力,促进学生不断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长才干和技能,以更好地认识与改造世界。
4、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加强自我思想教育。
管理约束、榜样示范以及环境熏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有机结合,知、情、信、意、行应该统一。高校要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开展各种学生社团文化、青年志愿者、暑期社会调查、职业规划指导、党团生活会和主题班会、心理咨询、学术讲座、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和亲身实践中深切地体会到该怎样面对时尚。即注重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对时尚的自主探索和审慎思考,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时尚观,促进其健康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一味的强行为学生指定某种时尚,应对大学校园时尚问题,不能靠强制、去打压,而应该从时代、从生活的角度去着手。
总之,时尚是一把利弊合一的双刃剑,大学校园也离不开时尚。时尚不能当饭吃,但是缺乏时尚的饭菜会味同嚼蜡。面对大学校园时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辩证态度鼓励积极向上的时尚,抵制低级粗俗的时尚;支持正当的时尚追求,反对异化的唯时尚主义,从而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 金元浦.重新审视大众文化[ J].中国社会科学, 2000,(6): 141-144.
[2] 王秋梅,张建生.时尚文化在校园的反映及作用[J].兰州学刊2002(4):61.
[3] [7]毛晓红.试析另类文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和作用[J].江苏高教, 2002, (2): 56-57.
[4] 邓卓明.论社会时尚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67
作者简介:陈玉荣(1970- ),女,湖北随州人;本科,随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学生科长;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