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中的逆向思维
2010-09-02吴敌扎博文
吴 敌 扎博文
【摘要】有句话说的好,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作为一个设计师更是如此。设计思维是支撑我们设计师走下去的灵魂。一切设计活动都始于思维,我们中国人所谓的“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而逆向思维是设计中非常重要思维的形式之一。设计是生活和社会进步的动力,设计需要想象力,而好奇心和想象力是逆向思维形成的基本条件。在环境设计中,要想摆脱千人一面的设计,就要培养激发设计者的创意思维,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冲破观念的束缚,打破旧的思维的惯性,才能创作出有生命力,新颖的作品。运用逆向思维,把复杂的因素,甚至毫不相干,从各个不同方向去构想、设计,那么,我们的设计事业的前景将会越来越宽阔。
【关键词】逆向思维;环境设计;想象力;无秩序
在设计创作过程中,我们可能都经历过思维枯竭的时候,忽然发现脑子不转了,甚至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地步。这是因为,当我们的大脑太专注于某一事物时,人的创造性思维反而会受到抑制,不能充分的开发。当我们殚精竭虑、百思不得其解时,逆事物的过程、结果、条件和位置等进行思考,就会茅塞顿开。此时,我们所需要的是一种方法,一种能帮助我们摆脱这种迂回境地,并且回到充满灵感的创作中的方法。在这里,笔者阐述一种逆向思维方式,它确实能够在某些时候发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功效,逆向思维就象一位智者引导你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而进入另一片新的天地。
本文想要探索的正是理念创新、形式创新,从认知最底层的“观看”与“思维" 出发,解决设计创意困扰,正如“Raymond Savignac曾说:“创意必须是作品的灵魂,形式只是触及你的视网膜,而创意穿过头脑,触及心灵”。
变换角色是辩证逆向思维的方法之一。任何事物都集“正”与“反”、“好”与“坏”、“美”与“丑”等于一体,每一组的两个方面都是矛盾的双方,但又可相互转换、互为补充,而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局限在单一的方面或中间的模糊判断,逆向思维就是找到矛盾的关键之处,反向地、多向地重新思考,对熟悉事物形成新的认识。最直观的逆向思维认识事物,就是将熟悉事物的特性转变为与其对立、矛盾的另一特性,首先视觉上会获得新的感官刺激,看到的是熟悉事物崭新的另一面,必然也唤起心理上的情感共鸣。
图为 马格利特的作品《视听室》
我们印象中的苹果是放在果盘里或可握于手心之上的,而作品中的这个苹果大到房间刚刚能容下,或许房间再扩大些,它仍能随之膨胀。借助参照物的衬托.相对原本小体积的苹果变得如此巨大.逆向思维为这个形象安排了新的角色或者也可再反过来看这幅作品,和日常生活中大小并无差别的一个普通苹果,而那个房间却是相对正常房间比例缩小了很多,从房间的角度看待这幅作品,也是逆向思维的另一角度,因为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主体形象上,作品初次带给我们的非常规视角也逐渐弱化——即苹果形象的巨大,只有随着作品角度的变化,犹如一个大特写,房间被压缩.新的视觉心理认识就会产生。所以,在认识一个事物时.我们往往容易关注事物本身,而将今物放大化、复杂化.却忽视了另外一个方面——缩小,设计中创意的着眼点往往是对现有事物的逆向的质疑与否定.
肢解、重组法也是逆向思维的一种好的方法。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众多现象本身就是种混合物,是原先事物的演化,是原本事物与存在环境的融合,甚至附带了许多与其它事物反应后的产物。由于过多的外界环境的干扰,认识的继续进行蒙蔽我们眼睛的杂物就会越来越多。事物的存在离不开环境,但我们可以做到将复杂的外界环境简单化、单纯化,将事物独立出来,使其他事物在其身上的投影与反射减少或消失,事物的特殊属性才能显露出来。而这种与环境的分离如肢解一样需要一层层的剖析与脱离,留下事物质朴、原始的样子。“环境”包含了这个原型以外的所有,环境并不只是对事物单一方向的影响.事物是与环境相融合的,所以事物对环境也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与改变.在对环境的剥离过程中,环境总会影射着事物的个别的、微弱的特征,所以肢解也是新的认识角度,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个事物就最终集中形成一个主要、具代表的特性。将事物从外界、从自身进行的分解都是再认识事物的一个过程,也是再认识的一种方式。将事物分解开来寻究其结构,目的是为了通过“探里”而“知外”,将事物打散,破解,分割还需重组,使其恢复“合”的状态。但这种“合”完全不同于分解之前的“合”,如同破碎的镜子重新粘合之后“折射”出的物象早已不同于之前。有秩序的重组是遵循了原本事物的组成顺序.即使事物完全‘恢复”为分散之前的形象。当重组之后再来看待这个事物时,那个部分的特征或许会使事物的整体印象发生变化,原本一个次要的特点变为整个事物的显著特征,结构之间在整体性的外在表象下,却有着转换、自我调整的可变性及多样性.通过打散、重组事物.对内部组成结构的认识,进而重新组合,这样一个认识过程充分体现了事物各结构之间、结构与整体之间、整体本身等的可转换性、自我调整性,对熟悉事物的再认识也是这样一个不稳定、多变化的动态过程。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设计始终是尝试性的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寻找非常规认识、 表现事物的视角,论文及创作都只是认知事物时的部分角度,只是自己在设计学习道路上迈出的一步,逆向思维不仅仅是对物的再认识,更是对生活现象及社会文化的反思与质疑,在今后的学习及工作中应将这种“实验性精神”作为我始终追求的目标与信念。
参考文献
[1]纬傀.孟菲斯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2](日)原研截.设计中的设计【M】 .朱锌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
作者简介:吴敌(1984.9-),女,汉族,东北大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