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人画在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2010-09-02宁子涵

文学与艺术 2010年4期
关键词:文人画继承创新

宁子涵

【摘要】陈师曾的一篇《文人画之价值》在中国画面临命运攸关的境遇时出现,引起人们对文人画甚至整个中国画发展的思考,文人画在当代的价值该怎样看待,文人画的价值该如何继承又该如何创新成为我们一直在努力思索的的问题。

【关键词】文人画;发展;继承;创新

陈师曾在《文人画之价值》一文中指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不重画而形似,而重精神内涵。基于这种宗旨,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学思想。文人画体现一种归隐求静的心态,以物写心,在与自然的交流过程中来表达自我情感。

近百年来,中国传统绘画与所有传统文化一样,遭遇了几乎灭绝的灾难。文人画的崇尚诗书画三绝,讲究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加上中国画的以线造型,散点透视,都让中国画有着一个高度完备的体系,同样,这个体系也有很强的封闭性,不得不承认它的巨大成就背后也有着很大的局限①。随着时代的的发展,面临着外国绘画形式的冲击,中国画至尊地位已成为历史,渐渐成为与其他画种并驾齐驱的一种绘画形式。在这种语境下,有人认为中国画到了穷途末路,毫无存在意义②;有人认为中国画依然该独立自主,不受外来影响③。中国画就在一轮又一轮的争辩中,在这两个极端所形成的夹缝中苦求生存。其实,继承与创新一直都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不可能单方面存在,对待文人画的价值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

“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灯”。现在有很多人喜欢拿“原创”说事,但是原创在某些方面强调的是前无古人,这样看来,又有多少称得上是真正的原创呢?只是在前人基础上的创新罢(包括异军突起的实验水墨,依然是在国画的既定性中寻找突破的)。作为一名中国画家,不对中国画传统进行深入研究就想创作出真正优秀的中国画是不可能的。开一代新风的石涛,曾提出“古之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但他却既“师古人之迹”,又“师古人之心”④,他曾在画中题诗“似董非董(董源),似米非米(米芾)”,可见他的创新建立在打入传统的基础上。“笔墨是中国画的底线”,张仃的这句名言成为了中国画的标志,的确,这是无可厚非的。作为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绘画形式的核心——笔墨,是在特定历史、文化、自然背景下产生的,是中国人特有的审美的体现,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发展,再创造,逐渐形成了与西方大相径庭的独特绘画语言。笔墨观的形成过程循序渐进,想要真正理解笔墨就需要下更苦功夫潜心“修炼”。如果不能以严谨的态度对传统进行深入理解、研究,不分青红皂白进行“洋务”,或急功近利,势必会误入歧途。这些问题在近期的十一届全国美展上海展区展出的中国画作品中有所体现。十一届全国美展国画类入选的作品中大部分作品是工笔,多以“画幅大,耗时长”为特点,这种现象体现了工笔画的繁荣趋势,但评委也反映这些作品都是“描、磨、抠”出来的,“一笔笔画出来基本没有,完全离开了中国画‘写的语言要求”⑤,只突显出了瞬间视觉效果,细细品味,就发现在传统功夫上的欠缺。当今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给画家作品提供了新的空间,改善了画家的创作条件,但也导致了创作心态的的浮躁。技法强化了,使绘画语言有所丰富,可笔墨功夫却弱化了,笔墨又恰恰是中国画表现情感的方式。“现在不是传统弱化的问题了,而是距离传统越来越远”⑥。在这种情况下,文人画的价值在当代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更该为我们所重视,尤其是他们潜心作画、不为世俗牵绊的心态,在现代社会中人类不安、纷乱的心态必然导致画面的浮躁、肤浅,文人画独特的审美价值在于给人以宇宙精神的启迪,发人灵性,静人心怀,舒解人的紧张与焦虑。所谓“澄怀观道”,就是说观赏中国画可以使观者在潜移默化中复归于自然本真,能起到完善人格的作用。⑦

“笔墨当随时代”,看似“老态龙钟”的中国画也被提上了创新的历程,山水画家李宝林说“立足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以这个本体来吸收外来艺术。一个画家要有自己的性格、气质,不走别人的路,一味地模仿,那是行不通的。”是的,时代变了,作画方式不得不变;西方的文化中优秀之处,更该为我们所吸收,只是吸收的程度和方法必须考究。有很多人对中国画能否适应时代表示质疑,他们认为到了清代中国画各个方面都臻于完备,没有新路可走,新一代画家只是吃着前辈留下的“残羹冷炙”⑧。但一个个画家的大胆突破不得不让那些人失望了,从齐白石到李可染,再到当下的李宝林、刘庆和等。新文人画的出现是文人画在现代发展的很好展现。“新文人画” 这一名词于1989年被正式提出,它提出使我们认识了现代画家眼中的文人画,它的基础是对传统文化及西方文化的体验,在传统基础上鼓励创造。“我们有必要在传统文化中去深入体会,再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现。在此过程中,我以自己参与新文人画的经验,不停地在变化,不停地否定自己,实际上是一种对传统人文理念的沉淀和学习借鉴西方的思维过程”。田黎明这样说⑨。这段话体现了文人画在现代社会中的活跃度不但没有削减,反而更加壮大。

继承,创新,说来说去就是一个“度”的把握,物极必反,太古则失今,因为古人不能阻止我们的前进步伐;太重创新而忽视继承必然显得有点野蛮愚昧,因为文化的继承性是不可磨灭的。文人画的价值即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高度重视,使其在当代社会中充分发挥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听天阁随笔》 潘天寿2004年 上海书画出版社

[2]《石涛话语录标点注释》 俞建华1959年 人民美术出版社

[3]《历史的象限》卢辅胜 2003年12月 上海书画出版社

[4]《缘物若水(当代中国画艺术论著)》田黎明 2009年江西美术出版社

注释

① 《选择的意义——当代中国传统学术建设的思考》选自 《建国50年中国画优秀作品集》 1999年上海书画出版社

② 《当代中国画之我见》选自《江苏画刊》第7期李小山 江苏人民出版社

③ 《听天阁随笔》 潘天寿2004年 上海书画出版社

④ 《石涛话语录标点注释》 俞建华1959年 人民美术出版社

⑤ 《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观展记》选自《美术报》第837期

⑥ 《十一届全国美展走笔》选自《美术报》第832期

⑦网址链接:http://www.huachengnz.com/article/view_19250.html

⑧ 《历史的象限》卢辅胜2003年12月 上海书画出版社

⑨ 《央美教学与个人体悟—刘墨对话田黎明》选自《书画世界》 09年9月 第35期

猜你喜欢

文人画继承创新
“文人画”里写春秋
当代画家 胡石
文人画:内心自省的外在流露
陈洪绶木刻版画中的“文人画”研究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评析张学英诉蒋伦芳遗产继承案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