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复调技术的发展与更新
2010-09-02金怡
金 怡
【摘要】本文以“传统复调音乐”这一话题为切入点;以现代复调音乐作为论题重心;以对传统复调音乐与现代复调音乐做较详细的比较为手段;以论述现代复调音乐中复调技术是如何发展与更新的为目的展开论述。
【关键词】复调;发展;更新
复调作为创作中一种重要的多声部艺术表现手段,在近现代音乐创作中愈益显示出其重要性。无论是交织多彩的线条结合,错综复杂的节奏律动,还是内在统一的对比技法变化,横向铺陈起伏的复调思维的深层发展,都已成为表现音乐内容,塑造各种形象不可或缺的部分。复调音乐也一直是我颇为感兴趣的一门艺术。那么本篇文章中,准备将传统复调音乐与现代复调音乐作一个详细的比较。就我所具备的能力,去研究一下传统复调音乐是如何发展的以及现代复调技术是如何更新的?
在西方音乐史上,有过三次对传统复调的大突破,恰好三百年一次。第一次是十四世纪的“新艺术”,第二次是十七世纪的“新音乐”和第三次的二十世纪的“现代音乐”。如果不仔细阅读一番音乐史料,对于几百年前的“新艺术”、“新音乐”肯定是感到与现代的复调音乐与以无关。其实它们的深远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的音乐之中。假如没有“新艺术”所确定的三度和声,为“新音乐”所确定的大小调体制,也就没有后来的巴赫、贝多芬、瓦格纳……这三次大的突破给二十世纪的“现代音乐”同样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早期的复调音乐中,运用的是自然调式音阶,也就是七种教会调式。十七世纪以来,随着和声的发展,教会调式逐渐衰弱,而由大小调自然体系所取代。十八至十九世纪和声的发展达到顶峰时期,大小调音阶成了绝对的“统治者”,开始运用半音音阶来丰富和扩充大小调体系的和声语言。复调音乐就自然而然的随之更新与发展。
二十世纪以来,复调思维的定势,不仅仅只是横向流程的处理或是声部相互关系的安排方面了,它重新审视了音乐表现诸元素的各个方面。许多作曲家不在满足于几百年来延续下来的传统技术法则。而是力求更高深层次上进行扩展与创新,主要表现为下列诸方面:
(一) 对传统复调的全面突破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巴托克
真正开始打破传统复调音乐并把复调技术进一步深化,巴托克的作品中有大量的半音化双调性与多调性复调技术。在复调结构中形成对比与模仿的旋律线分别建立在各自不同的调性基础上向前运动与发展,从而摆脱了受统一调性制约的传统对立原则,扩展与丰富了调性思维与调性内涵。我认为这种调性与调性的对比,可以赋予各旋律线的力度加强,促使复调结构对比程度加强。如我们经常浏览的作品巴托克创作的《弦乐、打击乐与钢片琴》为例。就是半音化多调性复调音乐全面而复杂的例子。
如此错综复杂的复调织体,必须经过周密的理性思维分析,我们便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巴托克的半音化多调性对位结构之所以在音响上仍然能够产生清晰的效果,主要是因为对位技巧处理的细致;。在这里,半音化多调性复调结构中的旋律,在构成卡农模仿时,常常运用的是相等距离音程构成的横向旋律线,因为各旋律线横向运动的独立性得到了加强,而线条之间存在的也只是音高的差异。对整个赋格的调性布局来看,巴托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调性思维引入了逻辑化轨道。对多调性的纵横结合,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布局。
通过对乐曲开始部分调性的分析,赋格是以a小调为起点的,并结束在a小调上,我看出:在内部则是以a小调的A音为轴分成了上下五度关系的交织向前发展。当主要主题发展到bE音时,便是这个主题的高潮点。此外,调性的布局是与十二音序列的构思相关联的,也就是说,巴托克是将十二音的序列原则用于赋格调性的逻辑关系之中。这个半音化的主题每次在不同高度进入的同时,与之相结合的对题,并不是继续其各声部延续下来的调性,而是按照横向先线条的发展逻辑灵活处理。所以这些调性包含着横向与纵向多重而复杂的关系。每次主题的进入与其后面相衔接的成分,都十分流畅。之所以说巴托克的创作为二十世纪复调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就是因为他能将高度半音化的旋律写得流畅深刻的同时又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对传统赋格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开拓。
(二)模仿技术的更新——音色复调与力度复调的拓宽与发展
音乐作用的不断发展是二十世纪音乐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模仿技术是二十世纪现代音乐中运用最广泛的复调手法。由于随不协和对位的兴起,声部纵向间的和谐与否已不再是作曲家在复调音乐写作中主要考虑的问题,于是各对位声部横向上的联系便以更加错综繁复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许多新的概念孕育而生。如“音乐旋律”、“点描主义”等。在音色与力度方面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音色上,已不仅指乐器的音质和音色的变化及音色的替换。乐器在出音方式和消退方式上的不同特征及响度的区别,都将作为音色范围内起作用的因素。
(三)外部形态的变异——微型复调的诞生
传统的复调织体在空间商呈现为几个清晰而独立的旋律线条有规律的交织在一起。到十九世纪,由于受和声功能的影响,而使其形态出现了变化:各旋律线条的独立性受到了削弱,形成某一声部为主而其余声部为辅的织体,也有人称它为“假复调”。至二十世纪在新古典主义音乐大师的倡导下,传统复调音乐形态又得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了生机,因此使复调织体发生变异,派生了新的形态:微型复调。经资料查找,“微型复调”的前身称做“微复调”。追溯“微复调”诞生的历史渊源,目前能够找到乐谱作为依据的,是十七世纪的意大利作曲家罗马诺创作的由九个合唱团演唱的三十六个声部单主题卡农。
这首作品一开始,第一个合唱团的二声部男声演员的起句,及从头至尾的音乐都是以G三级音为轴的同步倒影卡农。相隔一个二分音符时间距离后,由合唱团的二声部女声严格加以模仿,这里第一合唱团就成为整个卡农的起句,紧接着其余八部合唱自上而下,在相差一个小节的时间距离上,依次加以严格模仿,构成了三十六个声部的卡农结构。
那么,现代音乐中“微复调”的概念又是什么?作曲家里盖蒂给“微型复调”做过这样的解释:“我的主要目的是建立起一种音色比旋律、和声、节奏更为主要的艺术形式……旋律、和声、节奏被压缩并整齐地排列在浓厚密集的结构中。”作曲家本人称这种音乐为“微型复调”。
在里盖蒂为电影《2001年》中的外层空间景色配乐而创作的《大气层》就是首次运用“微型复调”创作手法。
这是一首管弦乐作品,在极大篇幅的配器中,基本上是一件乐器演奏一个声部。所以,在乐队最密集的地方,已细分至五十六个声部,这五十六个声部各不相同,在听觉上形成流动的音块。这种复调织体是将密集的十二个半音音程与多个比例时值的节奏叠置而成。可见,二十世纪的里盖蒂与三百年钱前的罗马诺,在运用超多声部构成复调结构时,都是以建立整体性音响为美学目的的,尽管在音乐材料、旋律语言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思维体系却有很多的共同点。
六把大提琴用微分复调技术形成了带有重音的微分复调,由于运用了重音的错位,加之高密度的音响效果,造成了音乐上嘈杂喧嚣的气氛。
在听觉上,不论是里盖蒂的《大气层》也好,还是布列兹的《为七把大提琴而作的协奏曲》也罢,那种运用超多声部构成浓密的复调结构,都是有意不让听觉判断出多声部线条的清晰效果,并且使构成复调的各种要素都融合在整体音响色彩之中。如同纤维密度越精细,其制成品就显现不出经纬脉络一样。它并不追求清晰的线条进行,而是用对比与模仿作为将超多声部纳入秩序的一种手段。所以说“微型复调”就是将传统复调织体中横向旋律线进行纵向结合,将传统的音程关系微量化,声部间的空隙由高度密集的半音音程填满。
(四) 节奏概念的发展和创新——数理逻辑化
节奏不仅在调性领域,音阶材料扩展方面进行了大胆地突破,同时也把节奏的表现力延伸到音乐语言,表现手法的各个方面。在现代作品中,节奏的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或将节奏成为组织音乐曲是的逻辑基础,或将节奏作为音乐表现的主要成分而起独立作用。
传统复调也强调节奏的重要性,提出只有各个声部采用不同节奏的交替流动才能形成它们之间的对比:认为对比的趣味便在于旋律节奏、和声节奏与节拍三者之间的不一致。故二十世纪的复调音乐创作进一步扩展了节奏在对危重的作用使其走向两个极端。
1. 横向可动复节拍的复调结构
我们课上弹奏过的很多里盖蒂的钢琴练习曲都是横向可动复节拍的复调结构。
通过分析,这种横向可动复节拍的复调节拍并不是固定的复节拍的纵向结合,而是不断变换的复节拍的结合。但节奏规律却不是随意进行,而是将固定组合的节奏模式有序地移动变换。其音响效果更加灵活,也更富有动感。这是一首双调性的练习曲(里盖蒂的钢琴练习曲大多数都是双调性的)上方谱表无调号,下方谱表用了五个降号。织体上分为四个层次:带有重音的八分音型上下各一层。正是由这两层八分音符的音型组合成固定的节奏模式,有序地移动变换而构成了流动式的复节拍。
2. 传统复调中追求的节奏动静对比也已转化出两个新的特征
其一是节奏序列化,数理化。也就是说,运用数理逻辑构成节奏时值的复杂对比。布列兹的《为七把大提琴而作的协奏曲》:这首协奏曲的【A】部分五把提琴以五种节奏型的互换的模仿复调运动贯穿始终,并且运用五音高变化的纯节奏复调的表现,由六种节奏时值的变换组合而构成的可动对位,每部提琴结尾的节奏型总是下一部提琴的开端,它已成为了组织音乐曲式的逻辑基础。
其二,是将超多声部的旋律线的节奏写成大同小异,似是而非的形态。使横向旋律线纵向结合时在节奏对比方面微量化。如文章中已提到过的里盖蒂的《大气层》C段中的音乐:乐队编制是六十四个声部,其中参与卡农结构的五十四个旋律线都是连贯流畅的,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对比,当这些微对比超多声部旋律结合在一起时,烘托出了大气层一片静态的音响。其中复杂的时值比例与密集的音程叠置,达到了作曲家所要达到的美学目的,这必然也是“节奏型微型复调”的复调技术才能达到的音响色彩。
(五) 结语
通过对许多传统复调音乐与现代复调音乐中复调技术比较、归纳与分析,可用一段总结性的语言来概括:
在二十世纪的现代音乐创作中,使音组织复杂化的倾向愈加强烈,以至于大大地丰富与改革了传统和声、配器法,甚至于曲式结构。我们在创作中,能够把丰富而有真实意义的现代复调技术运用到创作中,必然能将音乐的发展推到新高度。
最后,我想说:人类文化在历史上不断的积累着,倘若对传统音乐有着深刻的了解,它可以使我们对传统音乐的了解更加渊博、更加丰富。但把创作单单拘泥于传统音乐的创作,又会压杀了我们创作的生机和灵性。如果没有传统,闭目塞听的人可能连一个最简单的旋律也不可能哼出:如果完全囿于传统,最博学的音乐家也只能是学舌的鹦鹉。
参考文献
[1]于苏贤·著《二十世纪复调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8月
[2]徐孟东·著《二十世纪帕萨卡利亚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