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意识流小说的内在真实性

2010-09-02

文学与艺术 2010年4期
关键词:精神世界意识流真实性

孟 娜 杨 青

【摘要】意识流小说虽然忠于对内心世界的描述,却是在揭示真实的现实生活,充满着对现实的深刻了解。本文通过对伍尔夫《墙上的斑点》的深入分析,来论证意识流小说意在反映生活的本质,真实的人生,揭示永恒的真理。

【关键词】意识流;真实性;内心真实;精神世界

意识流小说在欧美文坛上兴起于20世纪初,它的出现完全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述逻辑,人物的下意识、潜意识乃至无意识的活动几乎成为作品的全部内容,而情节则极其淡化,隐退在小说的语言后面。正是由于这些独特的表现方式,意识流小说被许多学者认为缺乏真实性,只是作者思维的飘忽不定的任意驰骋。其实并非如此,正如伍尔夫所说,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 弗吉尼亚·伍尔夫,2000),这就是真正的生活。下面通过对伍尔夫的作品《墙上的斑点》的分析,来阐述意识流小说的真实性。

《墙上的斑点》(以下简称《墙》)是伍尔夫早期的一篇意识流小说,在这短短的十几分钟意识里,伍尔夫让她的主人公经历了一次人生的真正存在时刻(momentsofbeing)。全篇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场面,没有冲突,没有时间、地点、场面等的介绍。《墙》通篇以人物绵延不绝的意识流动作为主要内容,叙述了主人公面对墙上的一个斑点而引发出的带有“内在真实“的联想。仔细阅读不难看出,伍尔夫所要表现的正是人物内心对客观世界作出的真实反映所呈现的纷繁复杂的心态和意识活动。

小说以“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弗吉尼亚·伍尔夫,2002)开头,引出斑点的存在,接下来便是对斑点是什么的无限遐想。其实斑点是什么并不重要,作者不是要写墙上的斑点怎么样,墙上的斑点只是一个起因(结)。通过这个结,围绕着这个斑点展开,更确切地说,是围绕着作家对这个斑点的思绪展开,因为斑点本身实在没有什么,而“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个个新鲜事物。” (弗吉尼亚·伍尔夫,2002)

首先,为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作者想起了冬天炉子里的火,想到了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想到了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正是这看似不相干的联想,表现的是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从而否定束缚生命的种种陈规陋习,追求生活的自由流畅。这不仅是“我”的思绪,更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对待生活的态度。

接着,看到斑点好像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就想到了挂在钉子上的一定是贵妇人的小肖像画,想到这所房子以前的房主,想到了铁路旁郊外的别墅。随后,看着斑点太大太圆,不像钉子,于是就想到了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想到了遗失的东西,想到了生活飞快的速度,想到了来世。

而后,又重新开始设想墙上的斑点,可能它是夏天残留下来的一片玫瑰花瓣造成的。于是想起莎士比亚、查理一世时所种的花、自己的形象、未来的小说家以及希腊人与莎士比亚的概括;

当我们读到伍尔夫发出的“该死的战争;让战争见鬼去吧”的心声时,我们已然看到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痛苦有多大,人们又是多么的讨厌战争,以及对结束一切战争的憧憬与期待。不描写社会生活,并不等于远离社会生活。通过人物的意识来折射现实,同样能表现出社会性。

“哦,墙上的斑点!那是一只蜗牛。 ” (弗吉尼亚·伍尔夫,2002) 文章以一个不经意的提醒将作者和读者都拉回到现实认识中来。现实地去看那个真实的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纵观全文,“斑点”一经出现,很快就被人物的自由联想、内心独白和无规则的意识活动所湮没,留给读者的是五彩缤纷、点点闪烁的意识火花,这些诱发物无关紧要,只是“我”意识流动和转向的结。重要的是人物丰富朦胧的心理感受、动荡飘忽的思絮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真实细致的再现。作者要写的不是有关“墙上的斑点”的故事,而是借“墙上的斑点”说明一个道理:客观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意识的活动与反映;客观的显现是短暂的,只有人的意识流动,存在于记忆中的生命体验才是永恒的。

伍尔夫强调“内心真实”,创造了意识流这种心理小说的样式。她认为,现代小说创作,不应像传统小说那样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表面摹写上,而是要描写生活的内在真实。这种内在真实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 ( 弗吉尼亚·伍尔夫,2000)。小说家就要抛弃常规,按照那些微尘坠落到人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这就是意识的流动。按照这种模式,先前传统小说中的外在现实、故事发生的场所、社会背景都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情景或细节在意识中留下痕迹。“在她看来,小说只有充分反映人的危机感,深入探索人物内在精神世界,才会显得真实与可信。

意识流作家在创作时产生这样的看法:人类生命的重要存在标志应该在其心理意识过程中去寻找,而不是在其外在世界;内在的情感生活是紊乱的,无逻辑的;它和思想感受中有逻辑关系的、确定的连续性相比,其自由的心理连续就更具有典范性。不描写社会生活,并不等于远离社会生活。通过人物的意识来折射现实,同样能表现出社会性。这正如伍尔夫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小说就像一张蜘蛛网。也许只是极其轻微地黏附着,然而它还是四只脚都黏附在生活之上。”

意识流作品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是完全以内心世界的为主体,没有对故事情节的需求,活灵活现的展示无所不在的思维境界,这就使小说更加真实的反映客观现实给人们所带来的精神上的影响,更加真切的反映了生活,揭示了真理。

参考文献

[1]Verginia Woolf, MOMENTS OF BEING, The Hoarth Press, 1985

[2]弗吉尼亚·伍尔夫著,《墙上的斑点》, 见《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选》,刘象愚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 论现代小说[A] .翟世镜译.论小说与小说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李维屏,英美意识流小说[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孙华南, 意识流小说的典范之作[J]. 名作欣赏,2003

猜你喜欢

精神世界意识流真实性
Van lier真实性原则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故宫乾隆花园的建筑艺术特征
关于当代绘画艺术语言的相关研究
论张爱玲《金锁记》的思想艺术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与莫言《欢乐》意识流技巧比较研究
书香阅读 心灵成长
民俗与信仰:探访夯卡苗民的精神世界
《喧哗与骚动》中首章非线性叙事分析
论意识流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作用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