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克溪的朝圣者》的生态伦理学解读
2010-09-02王锐
王 锐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汀克溪的朝圣者》的文本分析,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对之进行解读,挖掘其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索狄勒德在《汀克溪的朝圣者》中给我们的启示,思考我们当代面临的问题:我们对待自然应该采取何种伦理态度才有利于整个生态圈的良性发展?人应该怎样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是智慧的生活?
【关键词】生态伦理学;人与自然的关系;汀克溪的朝圣者
一
安妮.狄勒德 (Annie Dillard, 1945- ) 是当代美国文坛自然作家的代表人物, 她把自然书写与科学、技术、哲学等知识结合在一起。她的写作体裁主要以散文为主, 也涉及诗歌、小说和回忆录的写作。主要作品有: 散文《汀克溪的朝圣者》,小说《活着》,回忆录《美国童年》以及散文集《教石头说话》等。《汀克溪的朝圣者》为她赢得了1975年普利策奖,也是狄勒德写作生涯的里程碑,此后她的作品更趋成熟。以不到30岁的年龄获得普利策奖的安妮.狄勒德凭此书迅速建立了自己的国际声誉。
《汀克溪的朝圣者》一书分15个章节,每个章节关于一个独立的话题。很多文学批评家把狄勒德的《汀克溪的朝圣者》与梭罗的《瓦尔登湖》作比较,因为前者的确与《瓦尔登湖》的结构有些一致,而且狄勒德也从梭罗那里借鉴了使用小溪 (梭罗使用“湖”)作为把自己与自然融合的地点。然而,狄勒德也看到了梭罗关于自然概念的局限:在梭罗眼中,自然是美丽而真实的,而狄勒德笔下的自然却是美丽与暴力并存。
本文试图通过对《汀克溪的朝圣者》的文本分析,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对之进行解读,挖掘其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索狄勒德在《汀克溪的朝圣者》中给我们的启示,思考我们当代面临的问题:我们对待自然应该采取何种伦理态度才有利于整个生态圈的良性发展?人应该怎样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是智慧的生活?
二
生态批评研究自然、自然与人、自然与文化的关系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和体现,目的是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生态批评是对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模式的解构和挑战,但是它的终极目标并非仅在于解构,而是在解构的过程中建构一种新的文学生态伦理学批评,本文认为这才是生态批评更为远大的目标。生态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基础是生态伦理学。生态伦理学作为一种新的伦理学,它的理论要求是确立自然界的价值和自然界的权利的理论;它的实践要求是,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和自然界。在当代,生态伦理学有许多不同的学派,归纳起来主要是两种:个体主义学派和整体主义学派。前者强调生物个体的权利,认为个体的生存具有优先性,是生物中心论的伦理学;后者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物种和生态系统具有道德优先性,是生态中心论的伦理学。整体主义的代表人物罗尔斯顿认为,生存于自然和文化中的人,他必须生存于自然环境中。
三
狄勒德在《汀克溪的朝圣者》中表达了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作为一名优秀的生态猎人,狄勒德运用各种狩猎哲学与技巧,在汀克溪畔使用各种方法来观察动物。她感到,汀克溪等自然景观比人高洁,使人净化、升华。她体悟到,人类和其他物种通过形形色色的觅食行为,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因而只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环和生物大家庭中的平等的一员:“我是堕落世界里被撕剥啃咬的生还者,而且我年岁渐长。我正老去并给噬吃,同时也噬吃了我该吃的那一份。我并非清洗过而美丽的,并非掌控了凡事合宜的闪亮世界,而是在一个我后来才开始关爱,且支离破碎的残骸上,心存敬畏地漫游。残骸给噬咬了的树木吐出一种细致的气息,其血淋淋且结了疤的生物,是我最亲爱的友伴……”(Dillard 250)这使她相信,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所有生物都是我们生活的伴侣。这样她形成了生态中心论的思维模式,与罗尔斯顿的“人应该适应于自然环境中”(余谋昌55)不谋而合。
然而狄勒德通过与动物的互动也意识到个体动物的价值,反对为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完整而牺牲个体动物。对物种趋向复杂化、多样化过程,她以这样的口吻表明其立场:“没有哪个人会拿着蓝色铅笔,高高在上地看着进化过程,说:‘那个,那边那个,我可不要。假如某种生物通过了,就批个‘不予删除。我们的品味远比造物主高明吗?”(Dillard135)在描述了一些低级生物多产而存活少的现象以及不少生物“丑陋”的生存形式后,面对“这个世界错,还是人类的感情趋向和道德判断错”这一选择,她选择了后者:“这两种荒谬的选择,我颇为倾向第二种。虽然我们的确是具有道德观念的生物,住在一个无所谓道德不道德的世界里,但是这个世界并不因为不具道德观念而成为怪物。
表面上看,狄勒德的伦理姿态摇摆于生态伦理学的两大阵营之间。在面对自然残暴一面的时候,她认为生存必须竞争,因为它们“若不咔嚓一口,就得挨饿”(Dillard181)。而面临残酷的竞争及自然界的危险时,狄勒德却无法决定自己应该属于哪个伦理学阵营:个体主义学派和整体主义学派。但这并没有影响她形成自己的伦理思想,从而尝试解决了双方的不足。她终于发现对自然界的同情才是所有伦理的出发点,应当尊重所有生命形式。无论美丑,无论是否和人类的存在发生冲突,都是天经地义的,应持宽容态度,与其和平共处。不要把动物视为竞争对手,而是我们生命中的伴侣。
四
《汀克溪的朝圣者》是美国自然文学的典范,对于自然文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狄勒德以诗性的散文体裁给我们勾画出一个神秘的自然,它美丽、神秘而又充满暴力和恐怖。对于面对生态危机和精神危机的现代人,研读《汀克溪的朝圣者》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会改变我们对于世界的态度,从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把自然视为我们人类的伙伴。
参考文献
[1]Anne Dillard. Pilgrim at Tinker Creek [M]. Bantam, 1975
[2]安妮·迪拉德著. 余幼珊译. 溪畔天问[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余谋昌. 生态伦理学[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张建国. 汀克溪的朝圣者与后现代主义[J]. 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二期
作者简介:王锐(1977-),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2010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11552153
项目名称:美国自然作家的生态意识及创作风格研究主持人:王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