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歧义类型及歧义的妙用浅析

2010-09-02杨卓琦

文学与艺术 2010年4期

杨卓琦

【摘要】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对现代汉语歧义进行分类。提炼出不同语言场合中的积极歧义,并分析积极歧义在语言使用中的美学价值、艺术价值、信息价值、修辞价值、交际价值等多种不同的语用价值。本文主要总结日常生活、文学作品、广告、笑话等语言环境中的歧义现象,并分析产生歧义的原因与达到的语言表达效果。

【关键词】句法歧义;语义歧义;语用歧义;积极歧义

一、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对现代汉语的歧义进行分类

传统的歧义研究主要从结构、词汇、语音等方面入手,但是这对造成歧义的原因的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自从提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后,运用三个平面理论研究歧义现象的学者就出现了。 这是歧义研究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更加清晰,把歧义研究从静态逐渐引向动态。

本文试图以三个平面理论为依据,对汉语歧义进行全面分类。如下:

1.1句法平面歧义

句子是由词与词按照一定的句法功能组合而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和结构方式的判别;二是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层次区分。

1.1.1词类不同

如:这幅画你给我看看。“给”字既可以是拿给我的意思,又可以是替、为的意思,这幅画你替我看看。

一种当动词,一种作介词。由于词性不同,句法功能也不同。看的主体在不同的理解中不同。可以转化为“我画的这幅画你替我看看”和“这幅画拿给我看看。”

1.1.2词和短语同形

如:我要炒豆角。“炒豆角”既可以理解为一个菜名,又可以理解为炒豆角这个行为,为动宾短语。这就是词与短语同形造成的歧义。可以说“我要吃炒豆角”和“我要做炒豆角。”

1.1.3结构关系不同

A.偏正关系或主谓关系食堂卫生

B.述宾关系或述补关系想起来

C.述宾关系或偏正关系进口彩电

D.偏正关系或联合关系 祖国人民

E.同位关系或偏正关系你们学校

一个短语有两种结构关系,所以就造成了两种不同的意思。

1.1.4结构层次不同

对于结构较复杂或有歧义的词组和句子,须要一层一层,有条不紊地分析它们的结构层次。分析结构层次,一般可以采取从大到小的顺序逐层切分的方法。由于结构层次有歧义的句子会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层次分析。如:

山东和江苏的部分地区

可理解为:山东全部和江苏的部分地区

山东的部分地区和江苏的部分地区

对小沈的意见 可理解为:针对小沈这个人的意见

对小沈嘴里提出的意见

1.1.5结构层次不同、结构关系也不同

他们三个一组

A.他们三个一组

他们和三个在第二层是同位关系,这句话一共三个人。

B.他们(主语)三人一组(谓语)

三个是第二层次的主语,一组是第二层的谓语

他们是一个群体,每三个人为一组,这个群体不只三个人。

1.2语义平面歧义

语义关系应该从结构中去寻找,与语法研究有关的语义因素主要有名词的格、动词的价、语义指向、词的语义特征等。

1.2.1语义关系不同

语义关系是指隐藏在句法结构后面由词语的语义范畴建立起来的关系。语义关系跟句法关系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这个人谁都不认识。(这个人既可以是施事,又可以是受事)

汽车运走了。(汽车既可以是施事,又可以是工具)

连门卫都没看见(门卫既可以是施事又可以是受事)

1.2.2语义指向不同

语义指向就是指句中某一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个成分直接相关。通过分析句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来揭示、说明、解释某一语法现象,这种分析手段就称为语义指向分析法。

我们学校就去了二十几个人。

“就”指向我们学校时意思是说去的人多,“就”指向二十几个人时意思是说去的人少。

老张有一个女儿,很骄傲。

此句既可以表示老张有一个女儿,他很骄傲。也可以表示老张有一个女儿,她很骄傲。很骄傲,在语义指向上既可以指向“老张”,又可以指向“女儿”。

1.2.3语义特征不同

语义特征分析法是在语法领域进行义素分析手段而形成的分析方法。

如:倒了一杯水。有歧义。因为“倒1”具有[+获得]的语义特征,“倒2”具有[+去掉]的语义特征。可以理解为“倒到杯子里一杯水。”和“倒掉被子里一杯水。”

如:山上架着炮。有歧义。原因在于“架”的语义特征既有[+存在][+静态]的语义特征,又有[+活动][+动态]的语义特征。可以理解为:山上正在架炮和山上已经架好炮。

1.3语用平面歧义

语用歧义的产生与语境有很大的关系。语用分析是属于动态的研究,与句法有关的语用因素主要有话题与说明、焦点与预设、已知信息与旧信息、语气与口气等。

造成语用歧义的原因有:

1.3.1省略

如:A:我的妻子不怎么欣赏我,你的呢?

B:我不知道,我从来没有听她说起过你的名字。

其实A 的真正意图是你的妻子欣赏你吗?由于省略了主动词和宾语而造成了听话者的误解。

1.3.2话题与语用歧义

说话人与听话人持不同的话题

如 : 甲:太暗啦看不清吧?我给你开灯吧?

乙:可以……

乙的回答可做两种理解:一是可以看清,不必开灯,二是的确看不清了,允许对方开灯。主要是看一的话题是什么。话题不同,理解也不同。(下转第19页)

(上接第18页)

这种情况是非常常见的。中国的相声里就经常利用这一手段制造笑料,产生幽默效应。

1.3.3有意利用对方心理特点造成的歧义

三嫂子带着自己与卢队长的私生女到了县城卢队长家。碰巧,卢队长、卢夫人和卢队长的岳父在吃饭。卢队长担心暴露隐情,将三嫂子作为王(保长)夫人介绍,但三嫂子坚持说自己是卢(队长)夫人,为了缓解尴尬局面,卢队长的岳父命令卫兵把三嫂子打发走。

卫兵:王夫人,请!

三嫂子:我不是王夫人,我是卢夫人。

卫兵:那么,夫人,请!

电影《王保长新篇》这段对话凸现了卫兵的聪明,既迎合了王夫人的心理,又很好的表明了意思。

1.3.4场景

语言交际发生的时间、地点、双方之间的关系及说话人的口气、语调、身体姿势等具体具体场景及帮助说明表达言外之意,又有助于听话人正确理解语言表达的隐含意义。

如:这件事让我再考虑考虑。

如果这句话说得场合不同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如果听话人不知道看场景理解意思就容易使这句话产生歧义。可以是认真的态度。可以是一种推委的态度。 还可以是一种暗示。关键要看说这就话时的背景,说话者的口气,为人等一系列的因素。

二、歧义在各种语言环境中的妙用

以上总结了各种歧义类型,在这些歧义类型中有消极的有积极的。我们要更好的使用语言就要想办法消除消极歧义,更好地运用积极歧义。

积极歧义会出现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她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就来总结一下,这里主要总结日常交际、社会评论、幽默故事、商业广告、幽默故事、笑话等诸多不同语言场合中的歧义现象。

2.1日常交际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运用歧义,表达一种含蓄、模糊的意思,可以达到很巧妙的语言效果,显示出歧义的语言魅力。

如:一天,女孩和她母亲一起和女孩的男友去河边玩。女孩问男孩,她和母亲都掉进水里,他会先救谁。男孩笑着回答说:“当然先救未来的妈妈。”这个回答很巧妙的运用歧义,回答了女孩的难以回答的问题。“未来的妈妈”即可指女孩,也可指未来的岳母,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2.2社会评论

歧义可用于社会评论和正式文体的的演说中,增强了宣传的深度和感染力。如:胡适引用孔子、孟子、孙中山的话,分别标上孔曰、孟云、孙道以标明出处。发表自己见解时,标上胡说。

这个“胡说”用得非常好。既可理解为“胡适说”,有提升自己的感觉,又可理解为“没有根据的胡乱说”是谦虚的说法。

2.3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注重语言的表达,各种手法综合运用。歧义运用于文学作品中尤其可以起到幽默,形象,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

如:《非洲七十日》中:人一到西非,气氛就有点不同,团里人自我解嘲地说:“因为以往所到各国都是非洲的黄金地带,此后就开始尝试“非人生活”了。

“非人生活”既可以指“非洲人的生活”又可以指“不是人过的生活”让人感觉很有意思,到底是什么意思,值得去想象。

2.4广告

广告必须具备推销能力,使人听到或读到后能产生购买的欲望;广告还必须具备记忆价值,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为此,在广告中恰当地运用歧义,能使语义含蓄丰富,耐人寻味,从而引起消费者的兴趣,诱发消费者的消费动机。而一词多义和同形同音异义等这些产生歧义的源泉,正好具备这些特点。

如:“百衣百顺”是一则衣服的广告语,它是利用成语“百依百顺”。“衣”与“依”同音,是语音歧义的一种。既可以说明这是则衣服的广告又表达了衣服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意思。

又如:华力牌电蚊香,“默默无蚊”的奉献。“默默无闻”与“默默无蚊”谐音。

很多广告都是利用这一点来制作广告语,说起来琅琅上口,在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宣传,更快地把产品宣传出去,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2.5笑话

歧义在一些非正式的文体或笑话、谜语中,歧义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人感觉到幽默。

如:一位刚学会几句汉语的外国女孩,她夸一位中国女孩说:“你长得很漂亮。”中国女孩说:“哪里”,英国女孩想了想说:“你的鼻子很漂亮。”中国女孩说:“哪里。”这下外国女孩就郁闷了,中国人怎么这么较真啊,非要问到底。

这则笑话就是利用了“哪里”有两种意思就产生了歧义。一是问地点的疑问句,一是一种谦语。外国人不理解中国女孩的谦语,就产生了这种笑话。

参考文献

[1]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1985年,2月.

[2]孙建华.语境与语用歧义.河南大学学报, 2004年7月,第44卷,第4期

[3]章婷.现代汉语歧义研究之现状和趋势探究.新余高专学报,2004年6月,第9卷,第3期

[4]徐天舒.歧义及其在语言运用中的积极作用.宜宾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项成东.语用歧义再探.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年10月,第21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