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0-09-02周同磊
周同磊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学生处,重庆400052)
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查与分析
周同磊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学生处,重庆400052)
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总体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优于男大学生;大二、大三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优于大一、大四学生;文科类院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优于理工科类和艺术类院校学生。因此,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策略,以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
一、引言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指个体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过程,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1]。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向成年期的过渡阶段,他们在心理上往往会有更多的彷徨和不适,也比其他人群更难于适应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状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相关[2],人际关系的失调可能导致心理的失衡,严重者甚至可导致人格的分裂[3]。因此,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已成为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是很有必要的。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了重庆师范大学(文科类)、重庆大学(理工科类)和四川美术学院(艺术类)三所学校的300名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0份,回收率为96.67%。其中,有效问卷287份,有效率为95.67%。在287人中,男生150人,占52.26%,女生137人,占47.74%;文科学生109人,占37.98%,理工科学生109人,占37.98%,艺术类学生69人,占24.04%;大一学生75人,占26.13%,大二学生70人,占24.39%,大三学生73人,占25.44%,大四学生69人,占24.04%。
2.方法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的是郑日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4],运用的是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内容除一般项目外,主要包括大学生的交谈、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和异性交往四个方面。每个方面由7个问题组成,共计28题。被调查者以“是”与“非”做答,选择“是”记1分,选择“非”记0分。总分在0~8分之间,说明被访者与他人交往困扰较小,人际交往能力良好;总分在9~14分之间,说明被访者与他人交往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人际交往能力一般;总分在15~28分之间,说明被访者与他人相处存在较大困扰,人际交往能力不强。
三、调查结果
1.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
总体而言,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良好。总分小于等于8分的人际交往能力良好者占61%;总分在9~14分之间的人际交往有一定困扰者占28.7%;总分在15~28分之间的人际交往有较大困扰者占10.3%。
2.男、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优于男生,人际交往存在较大困扰的女生只占6.6%,而男生则高达14%(见表1)。从人际交往各方面的能力来看,男生的交际与交友能力优于女生,而女生在异性交往能力、交谈能力和待人接物能力方面优于男生(见表2)。
表1 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
表2 男、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在各因子上的比较
3.不同年级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总分的差异来讲,大二、大三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优于大一、大四学生(见表3);从人际交往能力的四个因子来看,大二、大三学生在交谈、待人接物与异性交往方面的能力略优于大一、大四学生(见表4)。
表3 不同年级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比较(x±s)
4.不同性质院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比较
三类不同性质院校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文科院校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优于理工科类和艺术类院校学生,而理工科类院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又略次于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见表5)。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四个因子上来看,在交谈能力、交际与交友和待人接物三个因子上,三类院校的大学生没有显著差异;而在异性交往因子上,文科类院校和艺术类院校的大学生没有较大差异,都比较良好,且都优于理工科学生(见表6)。
表4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各因子上的多重比较
表5 不同性质院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比较(x±s)
表6 不同性质院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在各因子上的具体比较
四、讨论
1.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分析
总体而言,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人际交往能力良好者达61%,而人际交往有较大困扰者仅占10.3%,这与高校重视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密切相关。大学生处在一种渴求交往、理解的心理发展期,人际交往愿望十分迫切。近年来,各高校通过开设课程、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制作宣传手册,开展社团活动等形式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适其人际交往偏差和心理问题,优化其人际关系[5],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男、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分析
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优于男大学生,尤其是在交谈、待人接物和异性交往能力方面明显优于男生。就交谈能力而言,女大学生明显优于男大学生,可能是由于女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喜欢并且善于与人交谈,能够较好地与交谈对象进行交流;就待人接物能力而言,女大学生明显优于男大学生,可能是由于女生天生更注意细节,做事细心,思维全面,有较强的亲和力,且家长一般会更注重对女孩子的礼仪培养,因此,女生在礼仪方面接受的教育也比男生多;就异性交往能力而言,女大学生明显优于男大学生,可能是因为男女性别上的差异导致男生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比女生更紧张、更敏感,而女大学生则能够比较大方地对待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且男大学生恋爱的目的性更为明显,对恋爱的需求也更为迫切,在与异性交往中不自然甚至不得体,从而影响了其与异性交往的能力。
3.不同年级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有显著差异(P<0.05)。从总分来讲,大二、大三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优于大一、大四学生(大一学生平均分为10.14,大四学生平均分为10.90,均高于大二、大三学生);从人际交往能力四个因子来看,大二、大三学生在交谈、待人接物和异性交往三个因子上的分值低于大一、大四学生,即大二、大三学生这三方面的能力要略优于大一、大四学生。其中,大一新生的人际交往困扰较大,这可能与他们刚进入一个全新的、与高中生活差异很大的学习生活环境有关。但随着对生活环境的逐渐适应,很多同学通过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参加社会实践改善了人际交往状况,到大二时,其人际交往能力就得到了显著提高,到大三、大四,则更趋于成熟。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四学生会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如就业、考研、恋爱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人际交往水平的发挥。
4.不同性质院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分析
总体而言,文科院校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优于理工科类和艺术类院校学生,这可能是因为文科类学生以女生居多,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女生人际交往能力优于男生的结论。同时,文科类院校学生的学习环境也与理工科类院校有很大差异,其人文气息浓厚,更有利于学生的人际交往。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四个因子上来分析,三类院校的大学生在交谈、交际与交友和待人接物三个因子上没有显著差异,而在异性交往这个因子上,文科类院校和艺术类院校的学生都优于理工科类院校的学生。这主要是因为文科类院校和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性格多趋于外向,而理工科类院校的学生性格多趋于内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异性交往能力。文科类院校的学生和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在异性交往这一因子上没有较大差异,都比较良好。
五、建议
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首先要坚持个性化的原则,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作用,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其次,要积极提高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认知水平,开设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有关课程,如《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技能》等,也可通过开展讲座、报告、心理沙龙、主题班会、心理剧表演、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普及人际交往的知识。再次,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支持并积极开展社团活动,通过演讲、辩论、郊游、艺术表演、科技、体育等活动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提供良好的场所。最后,要建立健全心理咨询体系,调整大学生的交际心态。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在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个体的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个体对人际关系的适应。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归属感,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心理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身心健康将受到损害[6]。因此,良好的心理咨询体系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张明霞.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6).
[2]张翔.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1).
[3]李岩.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心理障碍分析[J].理论导刊,2006,(11).
[4]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5]吕洪.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7).
[6]冯宗侠.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责任编辑 玫西)
book=39,ebook=8
G64
B
1008-6382(2010)03-0039-03
2010-04-14
周同磊(1981-),男,山东枣庄人,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