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住区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010-08-27吴得文王雯旎
吴得文,樊 绯,王雯旎
(1.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 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29;2.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 海口 570311)
村镇住区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吴得文1,樊 绯1,王雯旎2
(1.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 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29;2.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 海口 570311)
在较为系统地分析村镇住区选址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遵循相关指标与选取原则,构建了由指标层、准则层、系统层和目标层组成的递阶层次结构村镇住区选址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村镇住区选址评价综合指数,将村镇住区选址类型区分为适宜区、较适宜区和不适宜区3种.并以河北香河县康庄村为例进行中心村选址评价,结果与实际基本吻合.
村镇住区;选址;评价体系
作为聚落重要组成部分的村镇住区,即农村聚落或农村居民点[1],吸引了地理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及建筑学等学科的学者广泛而深入的研究[2-3].然而,相对城市住区而言,集聚了世界一半人口的村镇住区研究仍较为薄弱[2-6],尤其是村镇住区的基础性研究—选址研究未能得到研究者的足够重视[2,3,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获得了快速发展,村镇住区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长期以来,广大村镇住区的形成与发展一直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村镇住区建设占用耕地迅猛与村落空废化现象并存,村镇发展无序、布局散乱,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开展[7-10],村镇住区规划建设迫在眉睫.
1 村镇住区选址评价基本目标
村镇住区选址主要包括新建村镇住区选址和村镇规划过程中的中心村选址2个方面.由于村镇住区是由为农村居民提供各种居住、生产、公共服务、文教卫生、交通运输、行政等设施所构成的复杂综合体,是广大农村居民生活和进行生产而聚居的场所[3].因而,安全性是村镇住区选址的必要条件.村镇住区宜选建在地质条件适宜、水源充足和水质良好的地段,应避开山洪、风口、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没、地震断裂带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及自然保护区,避开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确保村镇住区居民生活和生产的安全.另外,便利性和发展潜力也是村镇住区选址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自然条件适宜基础上,优越的区位条件、便利的交通、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社会经济条件将为村镇住区生活提供便捷,为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据此,村镇住区选址评价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构建村镇住区选址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此,对于新建村镇住区,侧重自然因素的评价,遴选出优良的选址;对于中心村选址,侧重在自然条件适宜基础上的社会经济因素评价,识别村镇住区选址的优势与不足,针对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村镇住区生活便利和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 村镇住区选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村镇住区选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为有效衡量村镇住区选址优劣程度,结合国内外村镇住区选址影响因素研究[3,11-16]和实践经验,遵循指标体系构建原则,选取了由34项指标层、12项准则层、2项系统层和1项目标层构成的递阶层次结构村镇住区选址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1.1 影响村镇住区选址的自然因素
村镇住区作为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一方面以新的物质形态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对环境系统产生作用;另一方面,它的区位选择、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也无不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影响村镇住区选址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质、地形地貌、气候、水源及生态环境[16].稳定、安全、适宜的地质条件是村镇住区长期存在并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影响村镇住区建设用地选择的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及地质构造等[17].一般认为,村镇住区建设自然地基的承载力不应低于10 t/m2;拥有适量、优质地下水;应尽可能地避开地质断裂带.地形地貌是影响村镇住区建设用地选择与内部活动组织的重要因素.由于村镇住区的面积相对较小,对其选址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地形.根据封志明等研究[18],村镇住区选址应以相对高差小于500 m,地面坡度在10~0.2°之间较适宜[19].村镇住区选址受气候影响主要体现在地方气候或小气候.村镇住区选址应尽量接受较多的太阳辐射,通常认为,日照射时间大于4 h为宜;应尽量避免将二三类工业区主导风向的下风地带和山地背风坡作为村镇住区的选址.水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也是任何一个村镇住区正常开展生产与生活的基础.水源对村镇住区选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取水的便利程度、人均水资源量和水质3个方面.根据相关研究[20],村镇住区的选址应以人力取水往返时间20 min以内为宜;人均水资源量应以人均水资源量不低于国际公认的1 700 m3的用水紧张警戒线为宜;水质应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Ⅲ类标准和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地下水Ⅲ类标准.另外,生态环境是村镇住区赖以存在的基础,寻求良好的生态环境、避开限制性生态要素也是村镇住区选址的目标.
2.1.2 影响村镇住区选址的社会经济因素
村镇住区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因而,村镇住区的选址除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作用,尤其是居民点重构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更为明显.影响村镇住区选址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耕作半径、区位、交通、人口、基础设施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等[16].耕作半径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便捷性的直接体现,是影响村镇住区选址的重要因素.通常,耕作半径取决于耕地面积的大小和形式以及种植作物的管理要求、生产方式、机械化程度等[21].从我国目前村庄耕作半径大小的调查统计来看,现阶段一般以下地劳动不超过步行20 min,约小于2 km为宜[21].区位条件对村镇住区的选址,尤其是居民点重构产生重要影响.影响区位条件的要素有自然要素、交通运输要素、吸引辐射影响因素和边缘区位效应[22].其中,吸引辐射影响主要是指区域内的城镇、开发区、工矿地、重要市场等影响;边缘区位效应是指位于城镇边缘的村镇(集镇)容易得到城镇的人才、技
术、经济等方面的辐射,容易发展村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另外,临近国界的村镇,由于制度不同,以及区域资源分布、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可通过互补商贸获得较快发展.对外交通运输是影响村镇住区形成和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促进村镇的快速发展,获取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村镇住区选址应尽量临近而不跨越区域交通基础设施,通常以步行小于15min至区域交通设施为宜.人口作为社会存在的最基本要素,对村镇住区分布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的影响最为直接.村镇住区人口数量大、密度大,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共用设施的需求强烈.由于存在规模经济效应,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共用设施集中配置既有利于建设成本的节约,也有利于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相对而言,村镇住区人口规模过小,达不到规模经济门槛,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共用基础设施配置常常不足,甚至缺失.基础设施是村镇住区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赖以正常进行的必要物质条件,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公用性等特点.相对而言,现状基础设施愈完善,愈有可能作为农村居民点重构的中心村选址.村镇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作为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产品的重要载体,是保障村镇住区正常运转的重要设施,其配置状况直接影响村镇住区的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见,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完善也是村镇住区的理想追求.
表1 村镇住区选址评价体系Table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of towns and villages settlement location
续表
续表
续表
2.2 村镇住区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方法
2.2.1 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影响村镇住区选址的因素复杂而多样,各因素影响程度和引起的效应也各异.因而,科学评价村镇住区选址需对各个具体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系数,以表示其不同的重要性,最后按不同指标所占的权重进行加权,得出村镇住区选址评价综合指数.本研究拟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的权重.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常用来处理复杂系统中涉及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系统机理不清,难以精确化和定量化一些综合性问题[23].该方法是一种建立在专家主观判断基础上,将不同专家分散的咨询意见进行整理与综合,并加以量化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多目标决策中,对于判别不同要素对总体目标的重要程度具有简便性和可靠性的特点,在众多评价指标体系中得到广泛应用[24-26].本次研究聘请由20名村镇住区规划和管理行业具有较高权威性的研究人员和管理者组成专家组,根据层次分析法步骤,求得相关指标权重(见表1).
2.2.2 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方法及指标赋值
基于上述各指标的权系数,可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村镇住区选址评价综合指数.公式如下:
其中,R为村镇住区选址评价综合指数,WD、WC和WB分别为指标层、准则层和系统层指标权重,ID、IC和IB分别为指标层、准则层和系统层指标值,m、n和p分别为指标层、准则层和系统层指标数.
根据村镇住区选址实际,指标层ID的指标可分为发展类指标和约束类指标.发展类指标旨在评价对象是否具备或完善及便利程度,如村镇住区是否具有完备的基础设施.约束类指标是村镇住区选址必须要求或严格规范的指标,如村镇住区选址必须避开地质构造带.对于发展类指标评价,可使用一些相关规划或研究中对各项指标的要求等标准来进行测算;对于约束类指标,可参考一些国家规范与规划条例进行确定;对于无法参考相关标准与规范的指标,可由专家共同商定评价标准.发展类指标和约束类指标的赋值,都由专家匿名打分确定,最高分值为10,最终取专家匿名赋值的平均值(见表1).
2.2.3 综合评价标准
根据上述村镇住区选址评价方法和20位专家综合意见,结合村镇住区选址现状及特点,村镇住区选址类型区可分为适宜区、较适宜区和不适宜区3种(见表2).村镇住区选址适宜区是指地质及生态条件较好、地质灾害小、区位优越、适宜村镇人口集聚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地区;村镇住区选址较适宜区是指地质及生态条件较好、地质灾害小、人口集聚规模有限的地区;村镇住区选址不适宜区是指地质及生态条件差、地质灾害性大、不利于人口集聚的地区.
表2 村镇住区选址评价类型划分Table.2 Categories division of towns and villages settlement location
3 村镇住区选址评价指标体系案例应用—河北省香河县渠口镇康庄村中心村选址
3.1 康庄村概况
康庄村位于香河县城东12 km,面积0.16 km2,地处燕山山脉南麓,属洪积扇缘向冲积平原过渡的交接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然坡度1/3 000左右,地形较为平坦.该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春多风少雨,气候干燥寒冷,夏季降雨集中,多年平均降雨量616.2mm,多年平均气温为11.3℃,无霜期179 d.水源供给主要为地下水,在地质构造上属于中度富水区;目前,该区浅层地下水已不同程度受到污染,水质较差,但深层地下水水质相对较好.
2008年全村共有230户840人,人均纯收入5 468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4.8%;工业发展有一定规模,现有企业30多家,主要生产板金和服装,工业收入约占全村总收入的一半.交通便利,省道S304穿境而过.可见,康庄村在我国中心村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3.2 康庄村选址评价
根据上述村镇住区选址评价指标体系和康庄村住区调查数据,利用公式(1)、(2)、(3)对康庄村住区选址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康庄村住区选址综合评价得分为7.28,属村镇住区选址适宜区,其中自然条件较优越,社会经济条件与中心村选址标准仍有一定差距.康庄村住区选址自然因素综合评价得分为3.86,占自然因素总评分的93.5%;优越的自然条件主要表现在较好的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地质灾害、气候及生态,上述各因素评价均为满分;但水源因素中人均水资源量较低,仅有413.8 m3/人,为国际公认的1 700 m3用水紧张警戒线的24.3%,这不仅给居民生活用水带来不便,也对村庄社会经济发展用水需求产生约束.康庄村住区选址社会经济因素综合评价得分为3.42,仅占社会经济因素总评分的58.3%,与中心村对邻近自然村的社会经济组织和辐射功能不相称,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相对滞后.基础设施中除供电和通信系统外,其他设施基本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目前,康庄村住区给水系统为集中供水与分散供水共存,这种分散供水不仅使水质得不到保障,也会使居民用水便利性大大降低;对于排水系统,康庄除在干支路上设有排水明沟外,村内无污水收集与处理系统,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硬化道路2 837 m,仅占全村住区道路的49.8%,这给居民的出行,尤其是雨天的出行带来较大不便.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文体科技设施较为欠缺,目前村内仅有一间50 m2、藏书280余册的文化活动室,且与青年活动之家和民兵活动室共用;考虑到集中办学资源,幼儿园和小学也与邻村共用.同时,由于缺少集贸设施,康庄村住区居民农产品买卖不便.可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将是康庄中心村建设的重点.
上述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表明村镇住区选址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4 结语
村镇住区选址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为使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按照科学性、以人为本、综合性、系统性、层次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则,从众多指标中层层筛选,系统综合,最后形成了由指标层、准则层、系统层和目标层组成的递阶层次结构村镇住区选址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村镇住区选址评价综合指数,并结合专家意见,将村镇住区选址类型区分为适宜区、较适宜区和不适宜区3种.这套指标体系是建立在村镇住区选址影响因素分析及专家意见反馈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相对完善性,对村镇住区选址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然而,村镇住区选址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系统.虽然指标层已选取了34个指标,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农民意愿及制度等指标由于专家意见分歧较大,无法通过一次性检验,未能列入评价体系.与此类似的还有战争和国家战略规划等不确定性因素对村镇住区的影响.另外,对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主观性因素也较强.显然,克服上述不足,对村镇住区选址评价将会更加科学,这也是本项目将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
[1]邓先瑞,吴宜进.长江流域住区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6):50-54.
[2]黄忠怀.20世纪中国村落研究综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7(2):110-116.
[3]金其铭.农村聚落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7-17.
[4]胡振洲.聚落地理学[M].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3:3-20.
[5]阿·德芒龙.人文地理学的问题 [M].葛以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129-150.
[6]张京祥,张小林,张伟.试论乡村聚落体系的规划组织[J].人文地理,2002,17(1):85-88;96.
[7]田光进,刘纪远,张增祥,等.基于遥感与GIS的中国农村居民点规模分布特征[J].遥感学报,2002,6(4):307-312.
[8]葛雄灿,张三庆.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调查与思考[J].经济地理,2002,22(S1):100-104.
[9]雷中英,杨远仁,汤小凝.平原湖区农村居民点的发展趋势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44-46.
[10]姜广辉,张凤荣,秦静,等.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1):85-92.
[11]严钦尚.西康居住地理[J].地理学报,1939,6:43-58.
[12]陈述彭,杨利普.遵义附近之聚落[J].地理学报,1943,10:69-81.
[13]Knapp R.Chinese Landscapes:The Village as Place[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2:211-220.
[14]Hill M.Rural Settlement and the U rban Impact on the Countryside[M].London:Hodder&Stoughton.2003:20-36;58-72.
[15]李君,李小建.国内外农村居民点区位研究评述[J].人文地理,2008,4:23-27.
[16]樊绯,吴得文,陈铁柱.农村聚落选址影响因素分析[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2(4):462-467.
[17]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64.
[18]封志明,唐焰,杨艳昭,等.中国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J].地理学报,2007,62(10):1073-1082.
[19]谭纵波.城市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67.
[20]吕亚荣.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问题及政府管制[J].生态经济,2007,12:123-126.
[21]汪晓敏,汪庆玲.现代村镇规划与建筑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32.
[22]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57.
[23]毛汉英.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理论·方法·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325.
[24]毛汉英.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步研究 [J].地理研究,1996,15(4):16-23.
[25]贾生华,聂冲,温海珍.城市CBD功能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杭州钱江新城CBD为例[J].地理研究,2008,27(3):649-658.
[26]方创琳,毛汉英.区域发展规划指标体系建立方法探讨[J].地理学报,1999,54(5):410-419.
责任编辑:黄 澜
Evaluation Index SysteMof Towns and Villages Settlement Location
WU Dewen1,FAN Fei1,WANG Wenni2
(1.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Urban,China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100029,China;
2.Hainan Prouincial People's Hospital,Haikou 570311,China)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owns and villages settlement location,this paper follows the relevant principles of selected indictors to build hierarchy structure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of towns and villages settlement location,which were composed of indicator layer,criteria layer,systeMlayer and target layer.The analytic hierarchy methodology is used to determine index weight,using the weighted average method to calculate evaluation comprehensive index of towns and villages settlement location,and divide towns and villages settlement location into three categories,i.e.,suitable areas,more appropriate areas and unsuitable areas.In the end,the central villages settlement location was evaluated by taking Kangzhuang village,Xianghe county in He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and the results approximately agreed with the reality.
Towns and villages settlement;Location;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U 982.29
A
1674-4942(2010)01-0096-08
2009-11-11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持计划重点项目(2006BAJ04A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