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家属心理状态及应对方式的影响
2010-08-27高建美于东玲李少波
高建美 于东玲 李少波
妇科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所引起的病理变化本身会引起患者肉体和精神的痛苦,对癌症的恐惧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内分泌改变及性生活影响也会导致患者心理的强烈反应[1],同时也给家属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而家属作为患者的主要照护者和主要的社会支持来源,其心理状态极大地影响着患者的病情转归。因此,对患者家属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 1月~ 2010年 5月在我院妇科首次发病住院,临床诊断为恶性肿瘤并拟行手术治疗患者的陪护家属。入组标准:①为患者的一级亲属和配偶;②家属年龄为 19~58岁;③具有监护和照料患者的能力;④具有接受教育的能力;⑤家属本人为非精神病的成年人,排除器质性疾病。⑥家属本人签订知情同意书。符合以上条件家属共 76人,按照随机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 38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 0.05)。
1.2 方法 干预组接受研究者(经过统一培训的妇科和精神科主治医师)制定的心理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1.2.1 调查流程 研究者在患者入院时(以下称干预前)及8周末(以下称干预后)对其家属进行相关问卷的测评。采用统一指导语对测试内容进行讲解,对不能理解之处予以耐心解释说明,使家属在完全理解的基础上真实独立做答,当场收回。
1.2.2 心理干预方法 研究者针对家属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心理干预,共进行 8周,每周 2次,每次60分钟。①支持性心理治疗,建立新的、亲密的、建设性的医患关系;诚恳、耐心、细致地倾听、随时解答、及时指导家属提出的问题,帮助他们消除烦恼,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通过健康教育宣教手册,健康知识授课等方式进行集体心理健康教育,不断为他们提供新信息;③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用简明通俗易懂的语言,针对手术后果及解剖生理功能的改变进行详细讲解,使他们了解切除子宫仅是丧失了生育功能,而不会影响女性特征及加速衰老;④体现人文关怀。及时发现影响患者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尤其对丈夫加强解释,改变其对手术的认识偏差[2];⑤正确处理是否告知病人真实病情并做好宣教工作。消除并纠正家属的恐癌心理和对癌症观念上的误区,对患者家属存在的错误认识或对本病不利应对模式给予纠正与指导。
1.2.3 调查工具 ①症状自评量表[3]:由 L.R.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主要用于评定 1周以来心理健康状况;②焦虑自评量表(SAS)[4]:由华裔教授 Zung编制,用于评定被试者有无焦虑及焦虑的水平。评定时间为最近 1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③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3]:由姜乾金编制,共20个条目,采用 1~ 5级评分,分为积极 (PC)和消极应对(NC)两个维度,各条目内容以针对情绪应对为主。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组分数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干预前两组家属 SCL-90、SAS评分并与国内常模比较 见表 1。
表1 干预前两组家属 SCL-90、SAS评分并与国内常模比较(±s)
表1 干预前两组家属 SCL-90、SAS评分并与国内常模比较(±s)
注:干预组与常模比较,*P均 <0.01;对照组与常模比较,** P均 <0.01
量 表 国内常模(n=1388)干预组(n=38)对照组(n=38)t1 t2 t3 SCL-90 129.96± 38.76 150.90± 36.25 151.26± 37.14 2.43* 2.56** 0.04 SAS 41.90± 2.60 43.37± 2.32 43.27± 1.98 2.60* 2.58** 0.20
表1显示,干预前两组家属 SCL-90、SAS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与国内常模对比(P均 <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干预前后两组家属 SCL-90、SAS评分比较 见表 2。
表2 干预前后两组家属 SCL-90、SAS评分比较(±s,n=38)
表2 干预前后两组家属 SCL-90、SAS评分比较(±s,n=38)
SCL-90 干预组 150.90±36.25 132.42± 27.26 2.51 <0.01对照组 151.26±37.14 137.91± 18.39 1.98 <0.05 SAS 干预组 43.37±2.32 41.82±2.79 2.63<0.01对照组 43.27±1.98 42.38± 2.26 1.83 <0.05
表2显示,干预后干预组 SCL-90、SAS评分均显著下降(P均 <0.01)、均低于对照组 (P均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干预前后两组家属 TCSQ评分比较 见表 3。
表3 干预前后两组家属 TCSQ评分比较 (±s,n=38)
表3 干预前后两组家属 TCSQ评分比较 (±s,n=38)
TCSQ PC 干预前 19.25±4.50 18.17± 4.45 1.15> 0.05干预后 26.58±5.29 24.25± 5.09 1.95 <0.05 NC 干预前 32.26±5.02 31.18± 4.89 0.84> 0.05干预后 24.86±6.27 28.31± 6.18 2.42 <0.01
表3显示,干预前两组家属 TCSQ的 PC和 NC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干预后两组家属 TCSQ的 PC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和 NC评分比较显著差异 (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癌症作为一种危害生命的负性生活事件,给患者家属带来更高的心理应激,研究结果显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其可能原因:①出于保护性医疗,患癌消息均为家属最先知晓,一旦得知悲观、恐慌、沮丧情绪严重,有些家属还要对患者隐瞒病情,压力更大。同时,家属因照顾患者常常影响工作、生活和睡眠,身心劳累抵抗力下降;②担心家庭经济负担、患者内分泌和性功能改变等;③癌性疼痛是引起患者焦虑和濒死感的重要因素,一些患者会把由疼痛造成不良情绪发泄在家属的身上,家属也只能委曲求全。面对如此应激源的刺激,家属如不能得到更为详细的解释指导,有效应对,容易产生担忧、恐惧等心理反应。
应对是个体处理应激情景的种种认知和行为的努力,是个体对现实环境变化的调节行为,其主要功能是调节应激事件的作用,包括改变对应激事件的评估、调节与事件有关的躯体或情感反应[5]。应对方式有积极和消极应对之分,本研究发现干预后干预组的积极应对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而消极应对得分低于对照组(P<0.01),由于干预前两组家属应对因子得分无显著性差异,可以认为心理干预影响了两组患者家属的应对方式。患者患病后对其家属都是应激事件,在急性应激的条件下,人倾向于选择消极的应对方式,干预后家属的心理状况得到改善后,其倾向于选择积极的应对模式。
由本文结果可知,干预后干预组 SCL-90、SAS评分均显著下降、均低于对照组,表明心理干预明显改善了家属的人际关系和情绪状态,使患者家属对疾病有了较为深入的认知,解除了家属对疾病不了解而在病人面前产生的失落感、痛苦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给予患者更多的支持和理解,从而促进家属的心理健康。与医护人员之间的联系更密切,有助于减轻家属的隔离、无助感,缓解了诸多的心理压力,提高了心理承受能力和照顾水平,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另外家属通过接受心理干预也学会了较为积极、正确的心理应对模式,纠正消极应对方式 ,放弃了对疾病过多的忧虑,能以平和、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心理状况。
[1]王晓黎,陈跃文.外科手术应急源调查 [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6(1):8-10
[2]杨珊,白芳,王亚平,等.心理干预对减轻术中恐惧的影响 [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2,19(3):68-69
[3]王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31-36,120-122
[4]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 [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35-42
[5]Folkman S,Lazarus R.Appraisal,Coping,Health Status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0(3):571-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