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运动中的集体性出逃——从嫦娥和美狄亚的中西比较中看女性角色的历史性演变

2010-08-27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名作欣赏 2010年30期
关键词:美狄亚嫦娥月亮

□张 祯(复旦大学中文系, 上海 200433)

刘渊先生曾在论文《同主题变奏——“嫦娥奔月”和“美狄亚出逃”的比较研究》中指出:“嫦娥奔月”和“美狄亚出逃”作为中西不同文化体系中的两则神话,“它们都是由男性负心所引起的女性强烈反抗男性的叙事文体”,“正是女性不甘于自己的不幸命运,发出的反男权、求平等的呐喊。它们开启了女性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①。

在刘渊的表述中,女性反抗运动一路高歌,最终走向光明的未来。但现实也许并非那样简单,女性运动的行进与徘徊也无法简单地用“反抗”二字来总结概括。刘渊的文章发表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那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女性的自我意识有了较为深刻的觉醒;伴随这场觉醒,确实需要一种积极乐观的声音在一旁加油助威。但在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们需要另一种冷静的声音来重述女性觉醒的神话,以防止矫枉过正而让女性再次身陷囹圄。我们认为,嫦娥和美狄亚文本的中西比较中,体现出的不是“性别反抗”、“意识觉醒”这类简明单一的字眼,而恰恰是女性运动中一个断裂的片段。从这些残损的胶片中,我们可以还原女性运动充满困惑与迟疑的过程。

在古希腊神话中,美狄亚为了帮助爱人伊阿宋盗取金羊毛,背叛父亲,杀死兄弟,与伊阿宋私奔到希腊。但伊阿宋日后却违背誓言,另结新欢,美狄亚一怒之下杀死了新娘和自己的两个儿子,最后乘龙车出逃。

刘渊在他的文章中,对有关嫦娥奔月的各种民间传说进行整理,最终也发现了一个“美狄亚”式的“嫦娥复仇”的故事:“荒淫无度的后羿,射杀了河伯,强占了河伯之妻雒嫔,最后却遭到了报复——妻子嫦娥偷走了他的不老之药,奔向了月宫,永远离开了他。”②

一、月亮一样的女人:男性审视下的女性形象

嫦娥和美狄亚作为中西神话中的两位典型女性,她们都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嫦娥奔月的神话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③,由此可见,嫦娥奔向月亮,居住在月宫中,她渐渐成长为月亮的守护神,是凡人心目中月亮的象征。

希腊神话中,美狄亚以一个兼具智慧和神力的形象出场,在遇到伊阿宋之前,她是冥世神赫卡忒的女祭司,长年居住在赫卡忒神庙里。古希腊人认为,天界三位月神福碧(Phoebe)、塞勒涅(Selene)和阿耳忒弥斯(Artemis)分别代表新月、满月和弯月,当夜晚看不见月亮——即出现月食的时候,赫卡忒便出现了。因此,赫卡忒代表了冥月。

与男性所代表的太阳神形象不同,在历史的长河中,女性形象的定义往往与月亮影影相重。因为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月亮符合女性优雅温柔、矜持娇羞的特质,符合男性对女性占有式的想象和要求。

首先,在中国古人的阴阳观念里,月亮是“阴”的象征。与太阳的热情奔放不同,月亮以其恬淡内敛的形象反映了中国古人对“大家闺秀”的极力推崇,“弱”、“美”、“静”是这类女性最显著的三个特征。

而在古希腊人的观念里,月神是一位处女神,她纯真恬淡,闪烁着雕塑般冷艳的气质,单纯的外表下潜藏着一丝妩媚的诱惑。这种稚嫩与成熟的杂糅体带着些许日后“洛丽塔”的影子,符合西方文学“天使”与“妖妇”二位一体的女性形象。

其次,月亮的圆缺盈亏带有一定的周期性,反映了生命的内在韵动,这与少女的初潮、女性的经期都有一定联系。

再次,月亮丰圆的外形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丰满的身体和强大的生育能力。中国古人认为,蟾蜍是月亮的象征,而《淮南子》中亦有嫦娥“托身于月,是为蟾蜍”的记载。人们之所以会把蟾蜍和月亮联系在一起,原因大致有二:其一,蟾蜍的肚子硕大滚圆,显示了强大的生殖能力;其二,蟾蜍周期性的冬眠与月满月蚀的现象交相辉映。

而在古希腊神话中,赫卡忒作为冥月神,同样也干预婴儿的降生、儿童的教育,与生命的繁衍紧密相连。由此可见,古今中外的人们不约而同地编织了月亮强大繁殖能力的幻象,也就强加于女性天然的生育使命,向她们灌输“多子多孙便是福”的传统思想。

最后,现代科学认为,月亮本身并不发光,它的光芒实际上是对太阳光的反射。联想到女性和男性相对应的月亮和太阳的角色,这一隐喻旨在告诉人们:女性永远是男性的附属品,她只能躲在男性光芒的庇护下存活;女性存在的意义也只不过是为男性的光辉形象添砖加瓦而已。

我们既可以将上述分析看作女性和月亮被相互联系的原因,也可以将其视为人们(以男性为代表)对女性偏见性的幻想和期待——男性通过对月亮形象的塑造来操纵女性,迫使她们做出改变,最终达到男性的审美标准;“月亮”形象的内涵越丰富,表明男性对女性的要求越苛刻,越是带有强大的男权意志。

二、太阳一样的男人:男权社会中男性形象的自我定义

在神话传说中,后羿和伊阿宋均以半人半神的英雄形象出场。一方面,他们是英雄,肩负着拯救民生的崇高使命;另一方面,他们都受到了神的祝福和庇佑,具有神化的特质,富有神赐的巨大能量。这一事实旨在表明:男性力量的强大是上天的意愿、神灵的安排,具有不可抗拒的必然合理性。

相对于嫦娥和美狄亚所表现出来的月亮特征,后羿和伊阿宋则呈现出太阳化的男性形象,他们是刚性、阳性的代表。

首先,他们都显现出太阳的热度和力量,有攻击性、好战且富有激情。后羿力大无穷,可以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伊阿宋同样骁勇善战,对荣誉和理想有着狂热的追求。

其次,他们在百姓心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人在获取个人荣誉的同时,还惠泽民众。后羿射下九个太阳,为民除害,得到了人民的无限爱戴;伊阿宋在获取金羊毛的征途中也屡屡除恶,他的英雄主义气概具有不可抗拒的威慑力。因此,后羿和伊阿宋都显现出绝对的权威性,他们像太阳一样高高在上,光芒四射,给世界万物以生命,在无形之中控制人们的饮食起居、生老病死。

而父权的威严就如同无处不在的太阳光,它建立起伦理道德、法律制度和社会秩序。男性总是刻意表现出自己“人民公仆”的形象,强调他们为农田的耕作、城邦的建设付出的巨大心血,然而“人民公仆”的背后往往站着绝对的独裁者和控制者。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千百年来,女性形象和男性形象具有各自较为稳定的意蕴内涵,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共识。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刻板印象”,指“在性别角色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对两性应具备的心理特征和所从事活动的相对固定的看法,是对两性的一种信念和态度”④。对此,西蒙·德·波伏娃认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后天形成的。”⑤原因在于人们往往已经接受了两性之间的既定关系和各自形象,“把它看成是基本的和自然的,以至于最后再也无法意识到这一点。”⑥由此观之,女性形象并非自然天成而是人工所为,反映了以男性为代表的社会群体对女性的观照和要求;所谓“女性特征”,实际上是男性标尺所裁剪出来的女性理想、带有男性偏见的“芭比娃娃”。

三、“人化”或者“神化”:女性选择中的矛盾与困惑

对比“嫦娥奔月”和“美狄亚出逃”,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嫦娥起初只是一位普通的凡间女子,嫁给后羿后依然不改平凡肉身,直到她偷吃灵药奔入月宫,才成了无情无欲的神仙。美狄亚是太阳神赫利奥斯的孙女,具有超凡的神力,然而当她背叛父亲,追随伊阿宋来到希腊,便逐步走上了“人化”的道路,从一个蛮荒的原始神的形象屈格为一个有血有肉、恪守妇德的家妻。最后伊阿宋背叛了婚姻,美狄亚选择杀死新娘和自己的两个孩子进行报复,这一举动从根本上割裂了她的母性和人性,是对神性的复归。

因此,嫦娥的变化经历了“人→人→神”的演变过程;美狄亚的经历则曲折表现为“神→人→神”的发展过程。

嫦娥从“人”到“人”,实质为“少女→人妻”的转变,这符合中国古人对待婚姻的态度。“男子耕田、女子织布;男主外、女主内”,在这种既定模式的操控下,女性始终扮演一个锦上添花的装饰角色,她捻线穿针,操持家务,照顾丈夫,是男人的陪衬和男人事业的辅助者。

与嫦娥“人→人”不同,美狄亚从“神”屈格为“人”。西方文化并不排斥女性的智慧与强大,古希腊神话体系中诸多女神的形象也可证明这一点。不管是天堂女神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还是月神阿耳忒弥斯、爱神阿佛洛狄忒,她们都富有一定的智慧和力量,人格独立,享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但美狄亚因为爱情从“神”降格为“人”的经历无不向世人预示了这样的信息:再强大的女人也必将被男性的魅力所俘虏。西方文化可以容忍女性的精明和智慧,但它的宽容建立在这样一种前提之上,即女性即便在智慧上高于男性,也必将在情感上向男性缴械投降——因为男性的智慧恰恰表现在对强大者的不断征服上。基于此,女性在古希腊往往被作为荣誉的象征,斯巴达和特洛伊为争夺海伦的十年争战,实质就是对荣誉的捍卫。美狄亚帮助伊阿宋驯牛犁地,杀死由龙牙长成的大群武士;帮助他盗取金羊毛,设计杀死佩利阿斯,报杀父之仇。她在协助伊阿宋实现愿望的同时,也逐渐被工具化,成为男性自我成长、谋取功名的利器。

在嫦娥和美狄亚的身上为何会产生“人→人”和“神→人”的区别呢?我们以为,这与古代中国和古希腊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有关。

古代中国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形成了乡村文化,乡村文化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在“男耕女织”的要求下,女性必须操持家务,任劳任怨,从而为在外奔波的男性分担忧愁。“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性只有“无才”才能一心一意地呆在家中,一心一意地扶持丈夫。乡村文化要求女性做一个贤惠能干的主妇,而不是一个神人。

然而古希腊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形成了城邦文化,城邦文化与乡村文化相比,组织结构更加复杂,生活节奏更加快速。充满变数和挑战的城市文明要求女性善于外交、富有策略——“持家有方”,这里的“方”指“计策”、“智谋”和“法术”。只有这样,女性才能运用智慧和才干,协助丈夫获取功名;她们是一群“成功男人背后的聪明女人”。

美狄亚起初从“神”走向“人”,选择走下神坛,放弃自己的事业,用智慧来成就男性的梦想。她通过对女性自身的背叛,实现了男性对女性形象的强制定义,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但嫦娥最终选择服下灵药,奔月成仙,选择“神化”是不是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中国文化中的神大多具有道教气质,清淡寡欲,不苟言笑。嫦娥成仙实质是同女性基础和母性身份的彻底决裂。这让我们想起上世纪60年代怒火中烧的美国激进女权主义者们,她们为了反抗男权,成立了名为“红袜子”的激进女权组织,在外形和行为上模仿男性,成为名副其实的“中性人”。乐评家杨波曾对此评价道:“若将女权运动视为一场复仇,那复仇者的目的竟然要成为仇敌那样的人,其中蕴含着怎样的爱恨纠缠,令人思量费尽。”⑦因此,我们认为,女性对女性基础的放弃并不是女性意志的真正反抗,相反,它恰恰证实了女性在男权漩涡中的屈服。为了回避男性的威权,女性盲目地出逃,但这种出逃反而让女性丧失了自我,丧失了女人之为女人的那种纯美品质。对女性基础的全盘否定在证明女性内心惶恐的同时,还抹煞了潜藏在女性形象之下的可能的真实面目。她们从最初的“找不到出路”,沦陷为现在的“找不到自我”。

选择“人化”还是“神化”,这似乎是女性运动中一个摇摆不定的永恒话题,如果说“人化”是对女性自身的背叛,那么“神化”便是女性自做的蚕茧,让女性在保护自我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封闭。

四、从嫦娥到美狄亚:城市化进程中女性角色的反思

如果说“嫦娥奔月”的故事体现了古代中国的乡村文化,美狄亚的故事体现了古希腊的城邦文化,那么,当我们把“嫦娥奔月”和“美狄亚出逃”首尾相接地放进中国历史文化这一背景中时,会惊喜地发现,一场“乡村→城市”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地位的演变线索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种演变如下图所示:

上图表明,在中国早期的乡村文化中,女人起初都是嫦娥,她们嫁做人妻后便成为丈夫得力的“贤内助”。随着城邦文化的来临,女性逐渐显现出美狄亚的特质,聪明能干、独立自主。可一旦她们深陷情感的漩涡,便会向男性缴械投降。假若她们的感情遭受了欺骗,便会以“割裂女性基础”的极端方式来报复男性。如当下社会中的一些女性精英往往选择不结婚,做所谓的“单身贵族”;宁愿饲养小宠物,也不要孩子。

在这种历史的纵深探究中,我们以为,有两个问题值得深思:

其一,当中国女性从嫦娥转变为美狄亚,依然摆脱不了被征服的命运。

毫无疑问,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寄托非常必要——然而首先,寄托并不等同于归属,寄托双方应该人格独立、地位平等;其次,寄托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对话行为,并非单方面的“诉说—倾听”,对话双方都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因此,女性可以选择真挚的爱情,但绝不能丧失独立的人格,更不能以牺牲自己的事业为代价,成为男性的附庸。

其二,美狄亚选择否定女性基础来反抗男权,是自我的迷失和对自我的怀疑。我们认为,女性和男性之间确实存在差异,但绝不存在差距。可问题在于,千百年来,在父权社会的笼罩下,大部分男性偏偏把男女之间的差异说成差距,把女性的特点歪曲为缺点,力求让女性承认自己由于生理上的缺陷而逊色于男性,这是对女性的严重误读。因而如何为女性“正名”,如何正确地解读女性便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全新课题。被称为本质主义者的法国著名女权主义者伊丽加莱提出了“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变成女人”的问题,呼吁母性的回归,她认为:“作为一个女人,最要紧的是应当承认:我是这些女人中的一员;作为女人,我为子女赋予了性别;作为女人,我被限制在一些不适合于我们的形式中,我们应当打破这些形式,重新发现自己的性质;男人文化剥夺了我们形象的表达,限制了女性和母性的天才。”⑧伊丽加莱批评某些女权主义者为了寻求男女平等,主张女人的中性化,她认为,中性化是身份的丧失,而且这种中性化如果有可能普遍实行的话,将意味着人类的灭亡。

因此,女性要自我解放,必须进行反抗,但女性要反抗的是别有用心的男人强加给女性的错误的形式,而不是女性基础本身。这种反抗需要女性进行自我定义,即从自己的本体出发,安静地倾听自己的内心,爱其所爱,想其所想,独立地做出自己的选择。唯有如此,她们才能解除男性设下的古老诅咒,真正化为夏日开在枝头的灿烂玫瑰。

①② 刘渊.同主题变奏——“嫦娥奔月”和“美狄亚出逃”的比较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1995(4).

③ 转引自丁道生选译.中国神话及志怪小说一百篇[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

④ 王政.社会性别研究选择[M].北京:三联书店,1998.

⑤⑥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全译本)[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

⑦ 杨波.自得其乐并乐此不疲——麦当娜的女权主义与宗教观[A].赤潮编.流火:1979—2005最有价值乐评[C].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6.

⑧ 阜新球等主编.女性学[Z].安徽师范大学科类基础课程系列教材.

猜你喜欢

美狄亚嫦娥月亮
给嫦娥一个舒适的家
“嫦娥”探月,步履不停
12345,“嫦娥”奔月那些事儿
“另一面”的美狄亚
为什么说嫦娥四号登月是独一无二的?
19世纪的法国大歌剧:凯鲁比尼的《美狄亚》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雪夜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砸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