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料库建设角度建议恢复《京华烟云》两处原文

2010-08-27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名作欣赏 2010年23期
关键词:外研社京华烟云

□张 宏(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前 言

林语堂先生早年企图翻译《红楼梦》,将中华文化推介给全世界。但总是对译文不太满意,最终亲自操刀,用英文撰写了Moment in Peking,1939年在美国出版①,林先生译为《京华烟云》。在描述北平姚、曾、牛三大家族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恩怨情仇、悲欢离合同时,更多地用英文介绍中华文化,在传播中华文化、让海外了解特定阶段的中国,起到了不容忽略的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林氏原文多年来在大陆没有出版发行。直到1999年,原文才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满足国内在《京华烟云》研究上的需求。近年来,国内外对《京华烟云》的研究更是如火如荼。尤其在外语教学研究方面,在中华文化特色词语翻译研究方面,在文化传播学方面,在道教哲学思想翻译研究方面,在文学欣赏与翻译研究方面,发表的著述不可胜数。从语言、文化对比与翻译来说,因为译本众多,尤其是张振玉、郁飞的译本在译界认可度较高,所以对比研究的价值很大。《京华烟云》英汉平行语料库的建设,也常选择这两个译本来对应原文。

但笔者在展开《京华烟云》英汉平行语料库建设的时候,选材就是Moment in Peking(外研社)原文,加上张振玉的译本《京华烟云》和郁飞的译本《瞬息京华》。在句级对齐阶段,遇到这种情况:张、郁译本都有相应的对应原句的句子,但原文却是没有,通常都是省略号。原文的缺失虽然对译文整体大意的理解毫无妨碍,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带着好奇的心理,同时也带着猜测:两个译本的句子没有什么特别,原文也应该没有什么特别吧?但为何外研社没有采用?笔者通过其他渠道,借来1939年美国出版的原文版本。在整个语料库前期句对齐结束之后,将外研社原文和张、郁译本进行一次全面的对比。发现通篇小说中,原文省略的共有八处。借用语料库研究,同时考虑到政治、历史的原因,本文只是选用其中的两处以及张、郁的译本,从社会的包容度、文化的可接受性角度,建议能否考虑再版时选用这两处的原文,从而帮助国内人士更好地研究《京华烟云》在语言、文化、翻译上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外研社省略的两处原文还原

通过对比外研社1999年和美国1939年的版本,发现有两处可以考虑原文的还原。

第一处(第一章)

第二处(第五章)

In 1887,Sai Chinhua,at the age of fourteen, had become concubine to the Chinese Ambassador to Russia,Germany, Austria,and Holland,and had gone with her husband to Berlin.#1在光绪十三年,当时赛金花十四岁,已经是清廷驻俄、德、奥、荷兰各国大使洪钧的妾,跟丈夫一同去过柏林。#1光绪十三年,十四岁的赛金花成了清廷出使俄、德、奥、荷四国大臣洪钧的侍妾,跟随丈夫去到柏林。Her husband,who was thirty-six years older than she,had died in 1893,and she had come back to China to become a very popular singsong girl.#1她丈夫比她大三十六岁,光绪十九年去世,她回到中国来,以歌妓之身名声大噪。#1丈夫比她大三十六岁,于光绪十九年去世。#2她只得回到国内,成了红极一时的歌伎。Shewent to Peking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Boxer trouble.#1拳乱之始她到北京。#1拳乱初起时她来到北京。After the German Minister had been murdered,some German soldiers had discovered in the singsong district this artist who could understand and talk German.#1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遇害后,几个德国士兵在北京前门外八大胡同游荡,发现一个歌妓会德国话。#1德国公使克林德遇害以后,几个德国士兵在八大胡同发现这名歌伎能听懂也能讲德国话。They reported her to General Waldersee,who was the chief of the allied troops,and she came to be a great favoritewith the German commander.#1他们报告联军统帅瓦德西,赛金花就成了瓦德西的意中人。-#报告了联军统帅瓦德西将军,她便成了这位司令的大宠儿。She persuaded Peking merchants to sell food to the foreign soldiers and she saved many Chinese civilians from killing,looting,and rape at the hands of the foreign troops.#1赛金花劝北京的商人把食物卖给外国兵,她救了好多中国老百姓,使他们免于外国兵的杀害抢劫,奸淫。#1她劝说北京的商贩把食物卖给洋兵,从外国军队手中救出许多中国百姓免遭杀戮、抢劫和奸淫。The people were so grateful to her that she actually came to be known as Sai Erh-yeh,although that is aman’s title.#1老百姓对她感激万分,虽然她是女人,但是老百姓以“赛二爷”称男人的专号相称。#1百姓感恩戴德,尊称她赛二爷,也顾不得这是男子的称谓了。

(其中,§为段落标记。#为句子标记:译文中只有#1,表示原文译文句子一一对应关系;译文中有#1、#2,表示原文译文句子是一对两关系;-#表示跨句)

二、还原这两部分的理据

众多的文学名著,一再重译。一方面译者不同;一方面译者没变,译文意思没有译错,但译者需要重新在措辞方面改进译文。或者译者考虑到时代的变迁,原文在语言、文化方面的可接受性,将原先省略不译的部分还原译出,将原先委婉翻译的部分变为直白的译文。比如,上世纪80年代,英语原文中性爱描述大都省略不译,或者翻译得含混隐晦;近几年,改译的译文多半是比较直白。尽管到底该如何翻译性爱描写仍有争议,但至少表明人们在思想多元化、文化的可接受性方面逐步在发生变化。

1.第一处原文还原的理据

外研社没有采用原文,当时可能考虑到场景有伤大雅,或者是考虑到民众举止的愚昧可能带来不好的影响。昔日文字中谈及裸体是何等忌讳。现代社会,橱窗里,身穿时装的塑料或者石膏模特随处可见。其间,不乏洋人模特。他们衣冠楚楚,着实能激起人们添加衣物的欲望。如今人们对事物的接受性和包容性越来越大。社会在多元化,文化在多元化,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可接受性也在多元化。过去的禁忌语,现在却成为街头巷尾谈论的话题。即便对过去犯过错误的人也是宽容有加。更何况第一处的原文反映的是特定历史时期民众的心理,尽管有些愚昧,却也真实、幽默。

再者,即便第一处原文删减,但张、郁译文却完整无缺。对只看译文的读者来说,原文的缺失、隐身丝毫没有意义,因为译文中已经给出答案,读者一目了然。对爱好英汉对比翻译的人士来说,同样可以从译本发现原文的缺失,也希望原文还原,更好地开展双语的对比研究。对语料库的创建来说,更是要求原文、译文的完全对应。因此,从文化的可接受性,从英汉语言的对比研究,从语料库的创建,还原第一处原文都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2.第二处原文还原的理据

这一处主要介绍歌妓赛金花的身世,描述她在挽救北京城,使北京城民众免于生灵涂炭方面做出的种种努力。外研社没有采用,可能考虑到赛金花的歌妓身份。的确,歌妓的糜烂生活人们是深恶痛绝,然而性格的多面性往往反映真实的角色。昔日战争影片中,不乏这样的战友,不交完最后一次党费永不瞑目。当时确有其励志的需求,现在看来虽然也还心潮澎湃,但时过境迁,角色的塑造难免过于夸张,角色性格过于单一,离现实生活过于遥远。《南京!南京!》影片中,有个妓女小江的角色。虽然镜头不多,但却在关键时刻为保护同胞挺身而出,反映出妓女性格的多重性。一方面生活堕落;另一方面却敢于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牺牲自我,保家卫国。角色塑造得有血有肉,描绘出全民抗战的真实场景。其实,那个妓女小江不就是赛金花的翻版吗?既然她在《南京!南京!》中的表现有目共睹,已经为大家所认可和接受,那么还原Moment in Peking中这段原文也就不那么突然,反倒会使赛金花的角色更加丰满、真实、富有个性。

3.语料库建设的需求

王克非等认为,平行语料库(也称为对应语料库或双语对应语料库)是“由原文文本及其平行对应的译语文本构成的双语语料库,其双语对应程度可有词级、句级和段级几种”⑤。《京华烟云》英汉平行语料库创建就是句级对齐。目前,《京华烟云》语料库的研究主要以外研社出版的原文Moment in Peking、张振玉和郁飞的译本为素材。由于外研社版本中有些部分缺失,导致在句级对其双语语料库建设过程中,张、郁译本对应的原句隐身,无法进行直观的对比研究。此外,也无法进行原文、译语句子数量或者标点符号的统计,给语料库的定量分析带来众多不便。

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在语言教学、英汉对比、翻译等领域的实际语言、语用价值毋庸置疑。语料库收录的原文、译文越完整,语料的对比研究就越充分。但目前由于一些敏感的历史、政治原因,建议暂时还原上述两处原文。等待时机成熟,可以考虑将缺失的其他六处原文复原。那时,整个《京华烟云》英汉双语语料库的研究将会更完整。

结 语

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在不断变化、进步。原先不为人所知的历史、人物,都逐步显山露水,被人们了解和认识。社会对文化多元化的包容度、宽容度越来越高,在建议恢复外研社版Moment in Peking两处原文的同时,也企盼其他的六处原文与国内的语言爱好者早日见面,为研究《京华烟云》,为研究英汉语言对比、文化传播、翻译、教学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①Lin,Yutang.Moment in Peking [M].New York:The John Day Company,1939:13,72.

②Lin Yutang.Moment in Peking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11,60.

③张振玉译.京华烟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43.

④郁飞译.瞬息京华[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17,72.

⑤王克非等.双语对应语料库:研制与应用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6.

猜你喜欢

外研社京华烟云
红色京华
“雅集京华·诗会百家”全国第二届百家诗会征稿启事
从奇迹到旗帜,外研社的特色发展之路
烟云几许著苍山
外研社版九年级上册Module 12 Save the world Unit 1听说课教学设计
京华清明记忆
外研社:“丝路国家工程”发挥积极作用
茶山烟云
烟云
重九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