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出个未来
2010-08-25何言执笔
何言/执笔
“歪”出个未来
何言/执笔
你身边有这样的同学吗?他们虽然没有出众的考试成绩,但总有那么一点让人刮目相看。有人称他们为“偏才”、“怪才”,而我们亲切地叫他们小歪。
小歪速写
一号小歪:甲骨文男生黄蛉
就是这个戴着眼镜、留着小胡子、颇有学究气的男孩,以一篇题为《熟悉》的800字甲骨文作文,引发了2009高考语文阅卷场的震动。对此黄蛉自己倒不以为意,他说:高考之前,老师一直告诉我们说高考阅卷是20秒到30秒评完一张作文卷,所以一定要注意开头结尾什么的。20秒就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于是我想改变这种状态,让老师用更多时间来关注我的文章。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我自然想到了文字,因为在甲骨文方面我是有能力的,所以我就这样采取了这个方法。至于后果,没想过。
在同学眼中,黄蛉是个怪人,沉默独行,上课下课都捧着本古文字书钻研,甚至笔记都是用古文记的。他们喜欢让黄蛉用甲骨文写自己的名字,然后惊叹一番,称他为“世外高人”。
能用甲骨文写一篇800字的文章,在黄蛉的高中语文老师蒲体超看来确实可以叫做“高人”。中国现在可辨识的甲骨文总共就1000来字,一些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也未必能认识800个,更不用说连缀成文。
黄蛉对甲骨文的最初认识来自于村后的庙宇,那时候,黄蛉还是个留守儿童。“庙里有个钟,它上面就刻有这种古文字,但开始我不知道,觉得有点像图画,比较圆润,看上去特别喜欢,就经常去玩。”从此,甲骨文走入黄蛉的生活。在小县城里能找到的资料很少,黄蛉全凭自己揣摩。后来他悄悄去书店买了几本讲古文字的书,当看到书上某个字的甲骨文跟自己想象的差不多时,黄蛉感到莫大的乐趣,他也渐渐地摸到了规律,仿佛摸到了古人的思想。他忍不住不停地去想,不停地去写,越写越喜欢这些文字,包括金文、篆文,后来他就直接用这些文字来记笔记了。沉迷于古文字的世界里,黄蛉对其他功课渐渐生疏。
上了高中,遇到蒲体超老师,黄蛉一直认为这样的相遇“是一个奇迹”。在一堂文言文课上,蒲老师在黑板上用一个甲骨文举例:“看这个‘对’字,甲骨文形象就是一个人拿着一盏灯,所以就慢慢衍生出‘对照’的意思。”黄蛉当时就震撼了,在这条路上,他终于遇到了一盏灯。这以后,无论谁问黄蛉为什么喜欢古文字,他都会引用蒲老师的话:“我们应当知道每一个汉字出生时的模样,正如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能看到自己出生时的模样一样。”
遇见蒲老师让黄蛉如鱼得水,他有了更多的资料来源和可讨教交流的对象,在短短一年时间里进步神速。蒲老师回忆道:“黄蛉确实是‘如痴如醉’了,课间经常找我问古文字的问题,有时候给我写个条子也用甲骨文,这种交流非常有意思。”也正是这位蒲老师,在高考结束之后,向社会发出呼吁:善待甲骨文,善待黄蛉。
高考阅卷尘埃落定,那篇名动江湖的作文因为偏题只得到了6分,428的总分却没有让黄蛉发愁多久。他带上自己的甲骨文作品在大江南北溜达了一圈,拜访复旦大学专家的时候,因为分数太低被婉拒,黄蛉也觉得没多大事。而西南财经大学表示愿意录取他的时候,他却因为学校没有开设相关专业把人家给拒了。最后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播系录取了这位甲骨文男生。
直到现在,黄蛉及其家人也没有意识到他的录取已成为2009年高考的一个标志。他的父亲说:“如果没有学校录取他的话,我肯定就只能把他带到工地上去,抬钢筋,他一生也不会再摸什么甲骨文了。”
二号小歪:街舞少女金秋双子
3年前,在重庆某学校的舞蹈排练室里,一个女孩在责备声中挺直背脊紧贴墙壁,死死盯着前方的一个苹果,眼中满含泪水。3年后,这个大名金秋双子的女孩登上了各大媒体的首页,标题是:跳街舞跳进了大学。
初遇金秋双子的人,问她的第一个问题都是:哇,这是艺名?然后小金摇摇头,耐心解释:“金是姓,秋是因为出生在秋天,双是因为我出生的时候身高体重这些数字都是双数,子是孩子的意思。”
和从小开始练“舞功”的孩子不同,初中生金秋双子因身材偏胖而严重自卑,上学放学都是低着头贴着墙根行走,连多看一眼路人的勇气都没有,也压根没想过跳舞。直到某天无意中陪朋友去一个舞蹈俱乐部:“门一推开,我整个人都看傻了。都是和我一样大的(学生),也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有型,可那舞跳得那么激情,又特好看。我那时就想,我也要像他们那样。”
后来她才知道,那种舞就是街舞之王——爵士舞。
“当我真正上台跳起来,才知道舞蹈的魅力在于能让人忘掉一切烦恼。音乐一响,我就会忍不住去迎合它,有一种超想展示自己的冲动!”连她自己都不敢相信,平时安静的自己,在舞台上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起先舞蹈教练说我有天赋的时候我就当好话听着,后来发现我可能是天生适合跳舞哦!”
小金就像一个缺角的圆,遇见爵士舞让她的人生顿时完满。为了能一直跳下去,她在中考之后向家里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要求:去读舞蹈职业学校。此话一出,无异于引爆了火药。“爸爸妈妈当时很生气,问我为什么就不能像别人一样读高中考大学呢?说跳舞是吃青春饭,只能当爱好。他们的态度很激烈,让我无法接受。读不读高中有这么严重吗?当时我就觉得爸爸妈妈是在和我对着干,我坚决不低头。”
这场“战争”小金赢了,不过,专业的舞蹈学习完全超乎她的想象。因为是半路出家,站立、压腿、转圈都得从头开始,基本功训练对她来说太痛苦了,每天50个一组的仰卧起坐连着来好几次,紧贴墙壁死盯苹果盯到流泪是为了训练和观众的眼神交流。高强度的体能训练让她忍不住掉了眼泪,完全是因为对舞蹈的热爱让她坚持下来,“网上不是有句话吗,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3年时间里,她不仅斩获重庆大大小小街舞奖项无数,更在2009年重庆高校春季招生考试中,和两位朋友以一曲热舞《b o t t o m s》征服了老师,顺利拿到了重庆航天职院的录取通知书。“去面试也是个偶然,当初选择舞蹈学校的时候就没有想过能读大学。那天听朋友说舞蹈也算特长招生项目,就想着哎我也去试试,败了就当长见识了。”连她自己都没想到,这一试就试进了大学。
出乎大多数人意料的是,大学开学以后,小金选择暂时放缓了舞步。她在博客上这样写道:“我是一个很笨的人,很难兼顾学业和舞蹈,所以我会蛰伏。但我知道,我血液中一直流淌着登上舞台的欲望,总有一天,它们会重新粉墨登场。”
三号小歪:天才少女蒋方舟
10岁的一天,蒋方舟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
妈妈尚爱兰告诉她,法律规定每个小学生在毕业前都要写一本书,否则会被抓进警察局。而此刻远处正传来断断续续的警笛声,小方舟心里发虚,不停地将桌上的稿纸撕了又写,写了又撕。
她的第一本书《打开天窗》就在妈妈这个令人纠结的谎言中完成了。
关于蒋方舟的传奇数不胜数,但其实抛开那些类似“美少女”“天后”“早熟苹果”的称谓,她的人生也并不复杂:天才,作家,大学生。
《打开天窗》出版时,她还只是十一二岁的小姑娘,却成熟地、平静地谈论着恋爱和性,“伟哥”、“比胸脯”、“鱼水缠绵”这些字眼让人大跌眼镜。曾有人怀疑这些过分早熟的文字是她妈妈的代笔作品,对此蒋方舟特无奈:“孩子就一定生活在真空中吗?为什么就不允许我对成人的世界有所了解呢?我问他们好不好看,他们也不说。他们可能下意识地认为这还是一个少儿写的但又少儿不宜的文章。”
随着年龄的增长,早慧的蒋方舟开始关注历史、艺术和个人意识的自我觉醒。有人问她,写作会不会影响到功课,她撇撇嘴:“你应该问功课会不会影响我写作!”
多数人把她视作韩寒的接班人,笃定认为她走上了写作这条“歪路”就不会再回头了,她却说:“对高考,我想打败它;我不想逃避,也没有地方逃。”
蒋方舟也曾在“歪路”和“大路”之间徘徊,可有一天早上睁眼猛然醒悟,这两者根本不矛盾。“在高中以后,大家对我的印象是从邪童转到一个相对来说已经走入正规道路的孩子,所以我得走下去。后来也渐渐觉得所谓‘大路’似乎更光明一些。因为我是一个女孩子,不能像韩寒一样赛车,也不能从事极限运动养家糊口。其实就算我参加了高考,也和我的写作计划不冲突不是?”
她凭着写作天赋,以降低60分录取的特招生身份斗志昂扬地闯进了清华园。有人认为她抄了捷径,说到这个,蒋方舟一改平时的俏皮,非常正经地昭告天下:“不是抄了个近道,就一定能在别人的前头赶过去。你看到的只是我找到了捷径,你没有看到我在这条‘捷径’上有多努力,多勤奋!”
小歪们引起了大家的讨论,尤其关注他们带来的高考招生的改变,说来说去,大伙儿就把两所大学给PK上了。
四川大学:小歪们,来报名了!
因录取“甲骨文少年”黄蛉而引发热议的四川大学2010年自主选拔录取招生办法已正式出台。一向剑走偏锋的川大又提出了一个很新鲜的说法:双特生(特殊兴趣、爱好和特殊专长、潜质)。
录取条件十分诱人:只要你够牛,我们就敢要,成绩低于三本也不怕!还同时推出了针对双特生的“培养套餐”:低于重点线的分数+专门导师+量身定做的学习方案+灵活选课修学分。是不是也很令你眼红呢?据说有很多学校也纷纷制订了自己的揽才计划。如果你真的很“特”,总有一校合适你!
观众声音:
乱①点(高三学生,18岁):不好说。如果某一方面超强的人就能进大学,这个标准怎么定?一开始会比较混乱吧,像去年不就是有丑闻说有的体育特长生是家里有关系的吗?我觉得必须要有很成熟的评价体系,才能保证公正性。
小融(教育学院老师,28岁):为什么黄蛉只能通过这种形式,在这样一种场合来展现自己的才华?黄蛉们的录取应该不成为所谓的特例,而是一种常态的选拔制度。这方面有的国家已经做得比较成熟了,例如美国——在没有统一高考的情况下,按照各校制定的“潜力”、“创造性”和“思维能力”等要求来录取人才,给笔试成绩不佳但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提供了机会。我们的高考制度则是被这些孩子逼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话说回来,能改就是好的,川大,赞一个!
踏雪(初三学生家长,37岁):我的孩子今年初三,特别喜欢研究蚂蚁,还写了相关的论文,可成绩很一般,我不想太压制他了,但又很担心他以后的考学。川大的方案让我看到了一丝希望。
北京大学:尖子生,最爱还是你!
北京大学虽然不屑于用什么噱头来增加知名度,但“校长实名推荐制”确实又让其在风口浪尖上火了一把。当北大宣布配合素质教育,通过校长推荐选拔“综合素质优秀或学科特长突出的高中毕业生”时,举国轰动,无不观望,最终结果却雷倒了所有人——全国39所获得推荐资格中学的校长共推荐了90名优秀学生,绝大部分是品学兼优的高分“全才”。
观众声音:
丁丁糖(补习班老师,29岁):那些尖子生4年后能有几个像黄蛉那样在某方面达到一定的造诣?北大已经丧失了曾经的改革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勇气。
Sisi哥(公司白领,24岁):对于北大,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期待,结果人家还是挥一挥衣袖,没带走一个人才。不要迷恋“校长推荐制”,它只是在“逗你玩儿”。
陈敏(高中毕业班老师,35岁):北大的校长实名推荐制仍然是“唯分数论”,成为一场掐尖运动。这样的推荐制实际上是自己搞第二高考,加剧了应试教育的竞争,让通往北大的路从“独木桥”变成“独铁桥”,而不是“立交桥”。
小歪心声
A.张自航(高一学生,来自四川成都):我也算个“小歪”,最熟悉的三个英文字母是NBA。从小喜欢篮球,从和同学切磋发展到和校队高手对战,还曾经到CBA(中国职业篮球联赛)的训练场和专业球员较量过呢!父母不直接反对我,但总为我的前途担忧,我爸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你要是连大学都读不上还打什么联赛!”现在我打算暂时放弃篮球,发狠读书,考个大学,然后争取在大学里打上CUBA(中国大学篮球联赛)的比赛,再成为专业选手!
B.陈灵利(高三学生,来自广西桂林):提到摄影我就不用谦虚了,发表在杂志和网站上的作品不计其数。12岁那年我用攒了很久的压岁钱买了第一台单反相机,从那以后相机就没有离开过我。但上高三之后,相机被妈妈锁在柜子里了。没了相机,我便用眼睛和大脑不停地取景。我成绩不太好,也没见哪所大学招收我这样的“摄影师”学生。关于以后我想过很多,但不管怎样,我不会放弃摄影,最大的梦想是当个背包客,带着相机拍遍世界。
C.杨鹏(高二学生,来自北京):我的学习成绩马马虎虎,但文笔不错,发表过小说,我觉得自己应该属于在某方面有一定才能的学生吧!但也不可能凭着这个进大学。所以现在特迷茫。其实我身边这样的同学不少,比如有个同学表演魔术特别精彩,有个同学对中国古代的墓葬很有研究……像我们这样的学生如果靠考试很难进入重点——可是父母有期望啊。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特长有什么用,也不知道以后会是个什么状态,挺矛盾的。
看来,目前“小歪”们还是困惑居多,高考制度也的确不是一两天就能完善的,好在曙光已经出现了,让我们带着希望去听听专家的意见吧!
专家说法
康永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一些学生确实在某些学科上表现出了特殊的才能,对这些学生,不能一味指责和逼迫学习,而是要建立更加人性化的教育培养体制,要知道特长是学生兴趣和潜力的一种表现。哈佛大学就提出,仅有知识是不够的,创新精神、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和广泛的兴趣才是一流学生所必备的素质。
作为中学生,不管是课程的学习还是爱好的培养,都离不开勤勤恳恳的务实精神。其实,成长模式没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怀才这件事儿就像怀孕一样,只要你坚持下去,总有瓜熟蒂落的一天。
史上著名“小歪”
爱因斯坦:这哥们大脑构造奇特,理科天才,可文科烂到了家,全指望他的朋友、模范学生Grassmann的笔记才勉强考及格。不过这并没影响他凭自学考入苏黎世大学,并最终创造出相对论,成为最伟大的科学家。
陈景润:你肯定听说过他痴迷数学难题撞大树的故事,对这个从小瘦弱内向的孩子来说,数学就像是氧气一样无法离弃。被北京四中从教师名单中“除名”之后,母校厦门大学因为他独到的才能再次向他打开了大门,这才走来个“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毛泽东:当毛泽东同学还在湖南一师读书时,是出了名的有个性,曾在考试中创下了语文第一和数学倒数第一的“战绩”。如何处理毛泽东同学的偏科行为引发教师们的争执,时任校长的孔昭绥选择了尊重个性,放手让他发展,毛泽东成了校长特许的“特殊学生”。
钱钟书:这位风华绝代的宗师早在初中就开始跳级学习英文课和国文课,而数理课程则常年拖着他的后腿。在他考清华大学时,虽然数学只得了可怜的15分,最终还是因为超群的语言造诣被清华录取,成为风靡一时的清华“红人”。
责编/东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