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500例尿标本黏液丝的实验分析
2010-08-24甘福生
甘福生
(江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江西 南昌 330012)
黏液丝(mucous strands)是细长粗细不匀,多为条形,边缘不齐,尖端细弯曲,大小不等,丝内有条状结构物,常见暗淡纹。正常尿液中可出现,尤其是妇女尿液中较多。如黏液丝大量存在常表示为尿道受刺激或有炎性反应。通过对我院500例尿标本进行相关实验分析,评估黏液丝对肾脏病和尿路感染诊疗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本院尿 GGT、LDH、NIT、mAlb为阳性的肾脏病、 尿路感染患者500份标本。
1.2 仪器与试剂 杜邦DADE-Dimension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原装配套试剂和校准品;芬兰QuikRead微量蛋白仪及原装配套试剂和校准品;优利特U-200尿液分析仪及配套干化学试剂和校准品。
1.3 方法 按优利特U-200尿液分析仪器说明书及优利特11A试剂说明书操作,检测出尿NIT定性结果;按尿沉碴法镜检黏液丝[1],黏液丝≥5条/LP视为大量分布;按杜邦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标准操作检测尿GGT、LDH含量,以2倍阀值视为医学决定水平,即LDH≥23.04U/L、GGT≥79.38U/L判定为阳性结果[2];按芬兰微量蛋白仪及试剂说明书操作检测尿mAlb,以200mg/L判定为阳性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比较用2行×4列表χ2检验
2 结果
2.1 尿黏液丝分布情况与 NIT、mAlb、LDH、GGT阳性例数见表1。黏液丝大量分布组中NIT、mAlb、LDH、GGT阳性检出率高于黏液丝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统计分析认为 GGT、LDH、NIT、mAlb阳性情况下黏液丝大量分布和正常分布有着明显差异性,富含黏液丝的尿标本 NIT、mAlb、LDH、GGT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尿标本,说明NIT、mAlb、LDH、GGT与黏液丝具有正相关联性。
表1 黏液丝大量分布组和黏液丝正常对照组的NIT、mAlb、LDH、GGT生化指标
3 讨论
3.1 尿路感染的尿可检测出NIT,而黏液丝也易由于细菌感染,机体受刺激而出现,黏液丝伴随尿路感染而存在,其阳性检出率可高于NIT和白细胞。尿常规检验中往往发现单纯性黏液丝,该类病人多伴有尿路感染病史,由于频繁使用抗生素,病人尿路感染症状却还存在,临床容易忽视认为正常。通过进一步细菌培养分析,发现多为致病较弱的细菌及致病菌L型,多为棒状杆菌和葡萄球菌[3]。所以临床上尿常规未发现问题但存在大量黏液丝时不应该被忽视,应考虑进一步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找出对此病原体敏感的药物,从而减少耐药现象的发生。
3.2 LDH广泛存在于肾组织尤以肾小管含量最高,肾组织病变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细胞内大量的酶释放入肾小管腔中,引起尿LDH活性增高。在红细胞和白细胞中LDH含量为正常血清量的100倍,当尿路感染时尿液中细胞破坏分解,使尿LDH升高;GGT主要存在于近曲小管的刷状缘,肾脏病变情况下肾小球滤过率高使肾小管液中的原尿含有大量的氨基酸,必然刺激GGT分泌释放来参与氨基酸向细胞内转运。当肾小球肾炎持续发展,炎症侵及近曲小管引起小管上皮细胞水肿、变性甚至坏死时,GGT溢出至原尿中导致尿GGT升高;肾脏病早期肾损伤主要表现为肾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肾小球血管的炎性反应。当肾小球基底膜上的电荷丢失,尤其是孔径大小选择功能被破坏,大分子蛋白漏出,同时血流动力学改变使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增高诱使白蛋白滤出导致尿mAlb升高。正是由于LDH、GGT、mAlb在肾脏病中显著升高且能反应出肾脏病变的程度,现代医学认为其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3.3 肾脏病患者由于肾小球、肾小管等受各种内外因素引起蛋白质的分泌,溢出后从尿中排出。有文献报道黏液丝含免疫球蛋白成分,是由于肾小球滤出的Ig小分子蛋白质参与黏液丝的合成[4]。在尿常规中蛋白定性的准确度和灵敏度欠佳,管型出现的机率更低,非氮质血症时血清生化检查也不易反映出来,而黏液丝的出现是由于刺激而引起的,故在尿中容易检出。黏液丝往往伴随着小分子蛋白质和GGT、LDH、mAlb、C3补体存在,它极可能是由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但其真正来源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肾脏病患者(尤其有管型时)尿中易见黏液丝。有文献报道肾脏病患者尿中的黏液丝检出率高于正常人群[5]。
黏液丝在临床中不被重视往往被检验人员和临床医生所忽视,本次实验分析认为黏液丝和mAlb、LDH、GGT存在正相关联性,是一种相反应蛋白,尿黏液丝与mAlb、LDH、GGT联合使用对肾脏病和尿路感染具有一定的诊疗价值。
[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三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93-294.
[2]周 新,涂植光.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68-269.
[3]朱永芹,吴志新.尿液黏液丝与细菌感染研究初探[J].镇江医学院学报,1999,9(2):310-311.
[4]伍志刚.荧光抗体技术检查尿沉渣黏液丝免疫球蛋白及临床意义[J].中华肾脏病杂志,1990,6(3):166-167.
[5]王晓炜.尿液标本中的黏液丝的分析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19):2095-2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