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著名海外华人磁共振成像专家苑纯教授专访

2010-08-23贺光军

磁共振成像 2010年5期
关键词:海外华人医学影像清华大学

贺光军

《磁共振成像》编辑部,100061

2010年6月15日,在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成立典礼会上,我第一次面对面地接触到了世界著名磁共振血管壁斑块研究专家苑纯教授,深深地被他二十年如一日的刻苦钻研精神和强烈的爱国热情所感染。苑纯博士现为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ISMRM)院士,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分子影像中心主任,华盛顿大学影像学系教授(终身),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和生物工程系兼职教授;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JCMR)、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JACC)、《磁共振成像》杂志(CJMRI)特邀国际编委。20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心血管磁共振影像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是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心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所形成的斑块进行诊断、跟踪和预测,并获得了在成像序列、图像处理和诊断方法方面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属于领先水平,这些成果从成像方法、临床诊断到病理研究上推动了心血管疾病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典礼会后,我有幸采访了苑纯教授。

本刊记者:您长期在美国从事磁共振成像在心血管领域的研究,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这一科研领域的进展。

苑纯教授:磁共振成像具有无创性、无辐射性、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做功能成像和分子成像等特点,因此,磁共振在血管壁的研究中,使用多种技术手段对比判断斑块性质、同时显示血管腔和血管壁,可三维成像,可精确判断斑块体积与成分,可重复性好、有利于追踪病灶演变等。我们通过大量的影像病理对照研究,筛选出来一个有独创性的,同时利用黑血白血技术的,可行性强的扫描协议作为扫描常规,明确了MRI上信号的变化与病理结构的关系,根据这些形态学特点就可以判断斑块是否属于不稳定斑块了。为此,我们还开发出一套CASCADE斑块分析软件,可以对MRI信号进行识别,并进行组织分割,分割后,不同组织以不同的伪彩进行标记,再以三维重建的方式显示,可以非常形象地显示斑块的形态学构成,同时还得到了斑块结构的量化指标。寻找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是今后血管壁斑块磁共振研究的重点,对颈动脉及大血管块的外科治疗有重大意义。

目前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不稳定斑块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技术开发,主要包含线圈序列设计和图像后处理。二是用这些新的技术跟踪病人来甄别不稳定斑块的特征。三是结合三维斑块成像技术,利用血流动力学及材料力学来实现对于斑块不稳定成分的分析。

本刊记者:看来不稳定冠脉斑块研究还真是大学问,难怪您那么执着地对其研究。大家都知道,在国际磁共振成像领域,活跃着一大批海外华人科学家,他们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大学以及大学附属医院等大型磁共振临床、科研机构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对促进中国磁共振成像技术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起到了很大作用。请您具体介绍一下。

苑纯教授:正如您所提到的,海外华人磁共振成像专家的学术成果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这些海外华人磁共振专家最初在国内大多是学物理学、电子及其他工程专业的或者是生物医学专业毕业的,到国外以后专攻磁共振成像技术。如果在国际权威医学检索平台PubMed上搜索磁共振成像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论文的作者中大多都有华人。如果在互联网上查阅国际著名的磁共振成像研究院所,大多都能看到有华人在其中工作。

海外华人在美国从事磁共振成像研究的专家被聘为教授的至少有数十位,他们一直致力于磁共振成像研究并且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从八十年代中期起,每年的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ISMRM)会议都会看到很多海外华人专家教授的身影。

海外华人磁共振专家有很强的爱国热情和凝聚力。海外华人医学磁共振协会(OCSMRM)就是海外华人磁共振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是值得海外华人骄傲和自豪的一个组织。海外华人磁共振协会在团结海外华人磁共振专家开展学术交流方面取得了举目共睹的成绩,在促进中国磁共振成像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在中国大陆已经举办了两次学术交流活动,今年8月份在上海市举办第3次学术交流活动。这些学术交流活动,不仅有海内、外华人磁共振成像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同时还有其他国际著名磁共振成像专家参与讲座,加强了中外磁共振技术交流合作,使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磁共振发展成果、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科技和社会发展,也使我们中国人更快、更便捷地了解世界磁共振成像技术进展,加强了与国外磁共振成像研究机构的沟通与合作。

很多海外华人专家在国际磁共振成像领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李德彪教授,他就被选为下一届国际著名的医学磁共振学会ISMRM的主席,即将于2011年上任。这说明,海外华人学者在磁共振成像领域已经取得了重大成绩和国际影响力。

目前国内的磁共振技术研究领域中活跃着很多海外归国专家的身影,对国内相关的研究发展及临床应用有很大贡献,例如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的雷浩博士,先后参加和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所负责的科研项目“4.7 T动物脑功能成像系统”以及一系列活体磁共振波谱的编辑技术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在临床磁共振成像研究领域中也有不少海外归国的专家,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例如龚启勇博士回国后负责筹建了四川大学华西磁共振研究中心(HMRRC),近年来着重于高负担神经精神疾患的影像诊断,开展了一系列基于磁共振影像新技术与方法的脑-精神心理影像研究,初步发现部分高负担神经心理疾患的关键临床影像学特征。这些新发现对揭示疾病机理和促进早期诊治具有较大价值。

也有不少学者回国后选择了进行磁共振成像仪器的产业研发制造之路,其中最著名的应该就是成功创办深圳迈迪特仪器有限公司的薛敏博士。薛敏博士的团队成功研发出国内先进水平磁共振扫描仪,缩小了国内磁共振设备与国外设备的差距,促进了中国磁共振技术的发展。特别值得赞赏的是薛敏博士热心于加强海内外磁共振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对OCSMRM组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有很大贡献。

本刊记者: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于6月15日正式成立,您被聘为中心主任。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建立此中心的背景及其科研方向。

苑纯教授:中国现代影像技术与国际上是接轨的,现代影像技术已经可以做到诊断和研究,尤其是MR对斑块的研究,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了。我国的医学影像设备和技术的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人的生活环境与体质状况与西方人群存在一些差异。因此,国家有必要建立一批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规范适合中国人群特征的临床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

如今,清华大学在人才和环境各方面都已经具备了相应条件。首先,清华大学在生物医学影像的物理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等方面都具有较大优势。其次,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一般情况下,患同样疾病的患者,中国的人数比美国等其他国家要多得多。所以,我认为在清华大学成立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条件已经成熟,发展前景很大。

清华大学领导对发展生物医学影像技术非常重视,几年前就开始与我交流清华大学建立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的想法。我自己在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分子影像中心工作多年,深深体会到生物医学影像专业对国民健康的重要性,非常愿意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现有的资源优势奉献给祖国。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是在清华大学985学科建设项目支持下的集研究、教学与临床合作于一体的多模态医学影像中心。该中心的研究团队包括多名国际医学影像领域的著名科学家以及多位有国际著名大学、研究机构留学经历的青年骨干;将致力于多模态医学影像的研究,以磁共振影像为突破点进行基础科学、临床医学和工程研发等多方面的交叉研究,并积极将研究成果转换成医学相关产业和开展临床应用,造福社会;中心还将提供多方位的教学平台,致力于培养我国的医疗影像设备和临床应用的专业人才,成为促进国际化学术交流和学科领域发展的重要桥梁。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将从从神经系统疾病、功能性疾病、肿瘤、心血管疾病等大病种做起,通过加大基础研究力度和实现技术创新,逐步建立起适合中国人种特征的临床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与美国华盛顿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及国际知名的医疗设备供应商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将在科研与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合作。中心已经引进一台当前世界先进的飞利浦3.0 T多源磁共振扫描系统,在此基础上飞利浦提供了配套的成像技术、软硬件开发平台、图像数据处理工具以及临床图像处理软件等研究条件。今后中心还会引入超声等其它影像设备,与业界建立更为广泛的合作关系。

同时,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是一个完全开放性的平台,中心愿意与国内相关医疗机构合作,充分利用中心的资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本刊记者:听了以上介绍,深深地感受到您作为华人科学家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现在,国内很多临床磁共振学者在业务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需要提高在国外影响,请您介绍一下向美国SCI收录的杂志投稿的经验。

苑纯教授:经验谈不上,我说一下自己的看法。第一、投稿要对路。每本杂志都有自己的选文原则、侧重点,作者在选择投稿之前必须了解这些。例如,Nature和Science,主要刊登比较基础的、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的论文,临床类论文很难刊登;MRM侧重磁共振的新基础技术,而JMRI则侧重磁共振的临床应用。第二、明确的命题假设和规范的数据采集处理对于文章的发表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做研究之前应该明确课题的假设目标与可能的结果,作为研究计划和数据采集方法的设计指导。同时对于患者病情进展,在得到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按照规范科学详细并且持续地记录。

本刊记者:非常感谢您提出以上观点,这些将对医生开展科研、发表SCI论文有很大帮助!再次感谢您接受本刊采访,衷心希望您和您的团队在磁共振成像技术上尤其是在建立适合中国人群特征的临床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上尽快取得进展!祝愿您和所有海外华人磁共振成像专家工作顺利!

猜你喜欢

海外华人医学影像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合理运用
《当代医学影像误诊学》出版
《当代医学影像误诊学》正式出版
我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经历
当前广府籍海外华人统战工作研究
海外华人寻偶众生相
他永远是我们的老学长——清华大学受助研究生来信摘编
“出走”与“回归”——也论海外华人独立纪录片的问题意识
医学影像专业放射物理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