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中华按蚊吸血活动规律及嗜血习性的调查
2010-08-21邱志敏郑立星谢汉国
邱志敏,郑立星,谢汉国
2.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厦门中华按蚊吸血活动规律及嗜血习性的调查
邱志敏1,郑立星1,谢汉国2
2.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厦门市集美区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微小按蚊曾经是厦门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随着农田改造及田间管理方式改变、农药用量的增加以及城镇的改造扩建,微小按蚊自90年代后在该地区就难以捕获,而中华按蚊虽传疟能力较弱,但因孳生环境广泛、生命力较强等因素导致种群密度较高,逐渐取代微小按蚊成为当地的优势蚊种。因此,为科学地防控疟疾在本地的流行,有必要了解中华按蚊的嗜血习性、季节消长、夜间活动规律等生物学特性。
1 调查方法
1.1 地点 选择周围种植水稻的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双岭村开展中华按蚊种群密度调查。
1.2 时间 2006-2008年,每年从5月末开始至10月初结束,每半个月开展1次中华按蚊密度调查,每年完成10次。
1.3 方法 采用半通宵或通宵室外人、牛帐诱法,人诱与牛诱地点相距10m,蚊帐下缘离地面20cm,用电动吸蚊器在帐内捕蚊,每小时捕蚊1次,捕获蚊虫用氯仿麻醉致死,带回实验室鉴定并计数。
2 结 果
2.1 叮人率与嗜血习性 2006-2008年采用人、牛帐诱法全通宵观察,3年时间共调查30次,捕获中华按蚊4 096只,其中牛诱3 998只,人诱98只,趋吸牛、人血比例为1∶81.59,叮人率为1.63只/人◦夜(见表1)。
表1 中华按蚊嗜血习性调查结果
2.2 季节消长 3年数据均显示中华按蚊种群密度存在2个高峰,6月为第一高峰,7、8月蚊密度降低,9月为第二高峰(见表2)。
表2 中华按蚊种群密度季节消长
2.3 夜间活动规律 从2006年7月的第2次调查开始,采用每小时捕捉1次的方法,共调查26次。结果显示,调查点中华按蚊吸血活动高峰为19~20时(构成比为15.12%),以后逐渐减少(见表3)。
表3 中华按蚊夜间活动规律
2.4 气温与吸血活动的关系 记录每次调查的气温,将平均气温从23°到33°分为5段,统计各平均气温调查的数据。结果显示,在平均气温为27°~29°时,牛诱和人诱捕获的中华按蚊数最多(见表4)。
表4 不同气温捕获中华按蚊数
3 小 结
中华按蚊是我国广泛分布的传疟媒介,厦门市中华按蚊的嗜血习性、季节消长、夜间活动规律等生物学特性鲜见报道。本调查发现,厦门市集美区中华按蚊趋吸人、牛血比例为1∶81.59,叮人率为1.63只/(人◦夜),种群密度呈双峰型,6月、9月为高峰,夜间吸血高峰为19~22时,日平均气温为27°~29°是中华按蚊在自然环境中最适合生存和活动的温度。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中华按蚊趋吸人血率、种群密度及其叮人率均较低。
R384.1
B
1002-2694(2010)01-0091-01
1.厦门市集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厦门 361022;
2009-07-12;
2009-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