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疼痛评估量表评估新生儿后囟采血的可行性
2010-08-21邹文爽宋宪卓
邹文爽 宋宪卓
在新生儿疾病的治疗、护理工作中,静脉采取血标本是一项必须的操作,而由于新生儿血管较细小,小儿哭闹、不配合等,往往造成采集血量不够或溶血、血管损伤等情况,会对临床工作造成影响。为了提高采血一次成功率,减少损伤,牟平人民医院对新生儿共120例患儿采用后囟穿刺采取血标本,同期与股静脉穿刺法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在牟平人民医院新生儿病房住院足月新生儿需采集静脉血标本240例,出生体质量>2500g,入院日龄1~7d,其中男136例,女104例,主要疾病为黄疸、咽下综合征、新生儿感染(除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随机将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观察组均为120例,两组患儿的日龄、体质量、性别、疾病种类、病情轻重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采血均由同一名在本科室工作且经过培训的护师操作。
1.2 方法
1.2.1 采血方法
严格无菌操作,做好局部皮肤清洁工作,用尿布包裹好会阴部。对照组行股静脉采血时,助手站在患儿头部,协助患儿仰卧,将右侧大腿稍外展、外旋,小腿弯曲90度角呈蛙状,右侧臀下垫一小枕,充分暴露腹股沟区,用双上臂约束患儿躯干及上肢,双手分别固定患儿下肢,操作者站在患儿足端。用0.5%碘伏消毒,左手绷紧皮肤,用目测法从患儿脐轮处向腹股沟引垂线,此垂线即为新生儿股静脉行走的解剖位置[1]。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在腹股沟线与此垂线交点下方0.5~1.0cm 处以20°~30°[2](肥胖儿可稍大30°~45°) 斜角进针,沿股静脉走向由浅入深,当针头有突破感或针筒乳头处见回血时,停止进针,抽取所需血量,助手用无菌干棉球压迫针眼及上方1cm处,拔出针头,继续按压3~5min后用胶布固定。观察组行后囟采血,新生儿后囟位于矢状缝与人字缝相交处,也就是在两块顶骨与枕骨上缘所组成的三角形区域[3]。后囟直下方为静脉窦是头颅静脉汇合组成的窦汇。患儿取侧卧位,暴露后囟,助手在患儿足部固定头部,操作者站在新生儿头背侧,将患儿后囟周围头发剃去直径约4cm范围,温水擦洗清洁,干毛巾擦干后,常规消毒,同时消毒操作者的左手中指及食指,左手固定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及注射器刻度向上,小指抵于患儿头部,由后囟中央刺入,针尖沿矢状面方面指向患儿额部最顶点,缓慢进针0.5cm左右,即达上矢状窦[4],左手拉注射器针栓缓慢抽足所需血量后,用消毒棉签压迫穿刺点部位,迅速拔出针头,继续压迫3~5min后用胶布固定。
1.2.2 判定标准
一次进针穿刺并采足所需血量为一次穿刺成功。采用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eonatal infant pain scale,NIPS) 评估操作性疼痛[5]。NIPS由加拿大安大略儿童医院制定,包括面部表情、哭闹、呼吸形式、上肢、腿部和觉醒状态6 项。总分为6项之和,最低为0分,最高为7分,分值愈高表示疼痛愈重(表1)。
表1 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
1.2.3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都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一次穿刺成功率用卡方检验,用秩和检验分析不同采血方法时患儿疼痛评分的差异,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对照组为84.2%,观察组为98.3%,χ2=11.4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
2.2 两组患儿NIPS疼痛评分比较,u=3.7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NIPS疼痛评分比较
2.3 术后观察采血局部出现瘀斑、血肿或血标本出现溶血、凝血等情况,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所有患儿均未出现局部感染,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例次,%)
3 讨 论
3.1 由于新生儿四肢血管细小,所以临床上多采用股静脉采血。股静脉为深静脉,国内已有多项研究表明,股静脉体表投影斜角穿刺法较股静脉直刺法穿刺成功率高[6],但行股静脉穿刺时暴露范围大,时间长,易致低体温,受体位影响及肥胖者,定位困难,易误刺股动脉,操作时患儿哭闹不止,穿刺成功后针头易滑出或穿破血管,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操作者的临床经验,故一次穿刺成功率不高。而后囟解剖位置表浅,范围大,头部皮下脂肪薄,直窦恰好在后囟区域,位置固定,技术操作简单,易于掌握,穿刺成功率高。
3.2 侵入性操作引起的疼痛刺激可引起新生儿一系列的生理和行为反应,不论是间断还是持续性的疼痛,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都可能会对患儿的疾病恢复造成一定的影响,有学者将疼痛称为第五生命体征[7]。因此,对新生儿疼痛进行评估及管理,预防疼痛加剧及处理已存在的疼痛,应成为新生儿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8]。疼痛发生时,新生儿的行为改变较为直观,易于发现并及时评估,如面部表情改变(皱眉、挤眼、张口、下颌颤动等),上肢和(或)下肢肌紧张、伸直、僵硬和(或)快速伸屈、颤抖等[9],本研究采用的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IPS),已被美国新生儿学会定为新生儿监护常规评估量表,用于评估新生儿疼痛方便易行,利于早期发现新生儿疼痛。
3.3 后囟采血穿刺成功率高,避免了针头在一个部位反复穿刺或血管内反复抽取而出现溶血[10],采血时间短,不易发生凝血,且穿刺后易于固定、按压,方便观察,能有效的避免瘀斑及血肿的形成,不良反应少,不用过于暴露患儿身体,减轻了患儿的痛苦。
后囟穿刺采血,操作方法简单,易于掌握,与股静脉穿刺采血比较有明显优势,是一种简便易行且安全性高的新生儿采血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1]谢俐萍,彭丽华,冯琼华.新生儿股静脉穿刺改良法[J].护理学杂志,2001,16 (4):235.
[2]孙红晓.儿科股静脉穿刺采血法介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 (1):33.
[3]黄海龙.婴儿前、后囟穿剌术解剖学标本制作[J].解剖与临床杂志,2006,11(5):339.
[4]楼方芩.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07.
[5]Stevens B,Johnston C,Petryshen P,et al.Premature Infant Pain Profile:development and initial validation[J].Clin J Pain,1996,12(1):13-22.
[6]鲁文军,李玲,马恒銮等.小儿股静脉穿刺的体表定位及穿刺方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 (6) :42.
[7]Merboth MK,Barnason S.Managing pain: The fifth vital sign[J].Nurs Clin North Am,2000,35 (2):375-383.
[8]刘红霞,郜玉珍,栾志燕等.国外新生儿疼痛评估常用工具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7,21 (1A):13.
[9]McNair C,Ballantyne M,Dionne K,et al .Postoperative pain assessment in t h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J].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2004,89 (6):537-541.
[10]张爱春.采集新生儿血标本造成溶血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2A):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