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院114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2010-08-21樊宝才
樊宝才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不良反应[1]。随着医院药物种类、剂型的不断增加,药物引起的ADR例次也相应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受到全院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重视。为了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对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2009年收集的院内ADR报告进行回顾性总结及分析,供临床医务工作者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2009年临床医师、护士、药师呈报的院内ADR报告114例。对患者年龄、性别、药物种类、原患疾病、抗感染药物类别、ADR临床具体表现、转归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
114例ADR病例中男性51例(44.73%),女性63例(55.27%),男女之比为1∶1.2;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80岁,ADR在不同年龄、性别的分布见表1。
表1 ADR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
2.2 患者的原患疾病状况
见表2。
表2 原患疾病及构成比
2.3 药物剂型与给药途径
114例ADR报告表中涉及13种药物剂型4种给药途径。用于静脉给药的注射剂有40例次,粉针剂39例次,用于皮下给药的注射剂2例次,用于肌内给药的注射剂1例次,用于口服给药的片剂13例次、胶囊剂8例次、缓释片2例次、分散片2例次、肠溶片1例次、丸剂3例次、口服液3例次、缓释胶囊1例次、颗粒剂1例次。
2.4 引起ADR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见表3。
2.5 引起ADR的抗感染药品类别及构成比
见表4。
2.6 ADR涉及的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
表3 引起ADR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表4 引起ADR的抗感染药品类别及构成比
2.7 上报ADR人的职业例次
上报的114例次ADR中,医师上报63例(55.27%),药师上报47例(41.23%),护士上报4例(3.50%)。从上报的例次来看,医师自愿呈报ADR比例较以往有所上升,说明ADR在临床上引起医师的重视。但从护士上报的比例来看,在接受ADR自愿呈报中,护士还未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与在全院ADR的宣传力度及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ADR上报制度欠佳有关。其实在临床输液的配制、注射和药物的服用与护士关系十分密切,ADR的出现,护士一般均是最早的知情者、发现者。因此ADR的监测与上报离不开护士的支持与配合。
3 讨 论
表1显示,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2009年ADR的发生例次女性高于男性,且21~50岁患者ADR发生例次多,这主要反应出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ADR报告大多来自门急诊部门,青壮年患者尤其女性就诊用药机会多,从而引发的ADR出现的机率较高。其次为50岁以上老年患者,这是因为老年人的生理功能、代偿能力逐渐衰退,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功能下降,药物在体内消除速度减慢,易发生不良反应。
表3、4显示,抗感染药引起的ADR居首位,占51.75%,这与细菌感染性疾病增多的客观因素有关,但也与医师用药随意性、患者用药盲目性大的因素相关。其中头孢菌素类所占比例最大,为44.07%,其次为喹诺酮类,占28.81%。目前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抗感染药使用中,头胞菌素类和喹诺酮类使用量最大,与这两类药ADR发生率高相吻合。因此,在临床使用抗感染药过程中,为了减少ADR的发生,临床医师应该从致病源-患者-药物3个方面出发,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应用指征及适应证,提出合理化的药物
见表5。治疗建议,制订个体化用药方案,杜绝无明显指征使用抗感染药、用药剂量过大等。其次为中药制剂,随着中医药事业发展,一些中药新制剂、新剂型的不断涌现,对中成药ADR重视不够,认为中成药安全、有效、毒性小,使中成药的使用呈上升趋势,其ADR的发生也随之增多,尤其是中药注射剂,因其多为复方制剂,成份复杂,原药材质量及制备工艺导致了质量不稳定,其降解产物和赋形剂,药物的剂量和浓度以及与化学药注射液配伍应用均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在上报的ADR中,由中药制剂引起的为21例,占18.42%,涉及的药品主要为双黄连注射液4例、痰热清注射液3例,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胸闷和心慌等。临床医师在使用时应引起重视。应建立更严格的质量标准,推广现代工艺技术、建立中药注射剂的再评价机制,临床上中药注射液应单独使用,如需要和其他药品联合使用时,应保持两组药液的时间间隔,最好其间要有间隔液。使用时严格按照推荐剂量和浓度,静脉滴注时从较小的滴速开始,待机体适应后再逐渐提高滴速,密切观察患者尤其30min内的反应,加强用药监护和应急抢救[2]。
表5 ADR涉及的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
表5显示,ADR临床多集中在皮肤损害,占45.61%;其次为消化系统,占27.19%,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溃疡、出血等;再者是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分别占11.40%和10.52%。皮肤过敏样反应易于发现,发生率高,病情多较轻,一般予以停药就能自行消退,或给予抗组胺药症状便很快消失,但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2例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和2例注射用紫杉醇引起的全身性损害反应,临床表现较为严重,应引起临床广泛重视。
从给药途径分析ADR发生情况来看,静脉给药ADR发生比例非常大,占71.05%,也就是说ADR绝大多数由静脉给药引起,这与目前医师用药方式和患者自行用药要求有关,医师、患者为了更快地看到治疗效果,多采用静脉用药。当今,国际多倡导口服给药,且某些口服给药甚至比静脉给药疗效更佳或相同。因此,原则上能口服给药,就应避免注射的方式,能肌内注射就应避免采用静脉注射,将不良反应的危害降至最小[2]。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是发现药物新的和罕见的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主要方法,临床医务工作者ADR自愿呈报在评价新药安全性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前国内临床个别不正确的用药方式造成了ADR例数增多,比如在预防用药、联合用药、无明显指征用药、用药剂量过大,辅助用药的过度使用等过程中,都会造成ADR的过度发生,这就更加提示临床工作者,一定要坚持合理用药,以防不必要的ADR发生,从而保证患者的药物治疗质量。
[1]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J].中国药事,2004,18(4):203-205.
[2]丁秀.247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09,12(6):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