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病人降压效果的影响研究

2010-08-18田红英

中外医疗 2010年28期
关键词:高血压病护士老年人

田红英

(湖北省蕲春县人民医院中医科 湖北蕲春 435300)

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血压得不到有效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情绪波动。护理人员在医学模式转变中遇到的重要问题是帮助老年高血压患者消除心理障碍。我们由专科护士采用了心理干预的方法对老年人的高血压进行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纳入标准:(1)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对高血压新的诊断标准[1],除外由继发因素引起及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者;(2)全部采用相同种类的降压药物治疗(AECI类);(3)年龄≥60岁。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心理干预,对照组常规治疗,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测量方法

2组测量方法相同。病人空腹、安静休息10min,取坐位测量右肱动脉血压,测量工具使用袖带式水银柱血压计;2个护士测试血压,求其平均数,2次/d,在上午8点和下午4点测量。

1.3 心理干预方法

1.3.1 提高高血压病的防治知识 讲解高血压病的防治知识由专科护士每天专门负责,让患者了解自己的患病情况,明白心理干预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病的根本,顾虑消除,正视疾病,信心及时树立。

1.3.2 指导患者保持心态乐观 每天15min左右和患者谈话,话题患者要有兴趣;社会应激能力提高,鼓励其大度豁达,维持平衡心理,抑郁消除;老年人更多的关爱需要家庭亲属给予,子女经常前来探视病人,心理疏导由于家庭原因造成的情绪波动,要由家属配合进行;指导病人保持心态乐观,不良情绪有宣泄的地方。

1.3.3 自我放松让患者学会 排除杂念指导患者、放松全身、远离各种不良刺激的危害;培养兴趣爱好指导患者,如养鸟、种花、听轻音乐等,坚持锻炼,可以进行慢走、练太极拳、唱歌等有益身心的活动。

1.4 评定疗效标准

显效:舒张压降低>10mmHg且降低至正常,或舒张压下降值>20mmHg;有效:舒张压降低值<10mmHg,且降低至正常,或舒张压降低值在10~19mmHg之间,或收缩压降低值>30mmHg;无效:没有达到以上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

比较2组计数资料采用等级资料秩和检验。

2 结果

比较2组的降压结果,见表1。观察组降压疗效总有效率96.0%,显效31.5%,分别高于对照组的76.4%和16.6%,经统计学处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体会

对老年高血压病人的心理干预实施中,以下问题我们要注意:(1)对疾病产生错误认识是老年人容易发生的事情,老年人过分担忧患了高血压疾病,害怕有朝一日患上脑中风,对此整日忧心忡忡,过度的紧张情绪导致其植物神经功能调节失调,过度兴奋交感神经,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平衡失调,引致升高血压[2]。矫正患者的错误认识,护士具有较大优势,可以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行为指导、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能力,让患者自我达到的正确的心理状态。帮助其克服消极、悲观的情绪,为患者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2)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也是老年人的弱点,在工作生活各方面都不如以前,和工作时年轻时的精神状态相比差别很大,在心理上易产生孤独感,社会地位带来的变化也很明显,再者由于经济的和家庭的变故对心理影响更大,逐渐使他们产生厌世、消极、无用等心理问题,易出现抑郁、焦虑等[3]。这是的护士为患者提供了一个宣泄情绪的机会可以通过30min的谈话并做各方面的指导,让他感到有倾诉的地方,便于释放不良情绪,缓解紧张的心理压力。(3)容易自我放弃同样是老年人的一个弱点,终身服药对高血压病患者不但是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这个漫长的过程对他们更是巨大心理压力,认为自己是一个无用的人同时还给家庭带来负担,因此选择放弃治疗是大多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共同心态。护士结合家属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健康知识,有利于服药依从性。

护士是心理干预的主体,患者住院后,与护理人员接触的时间最多,所以护士比医生更利于掌握患者的心理情况,取得患者的信任,展开心理干预。有学者认为,患者的心理活动对疾病的感受及反应,以及护理人员对患者施加的心理影响,会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因此,护士对老年人的态度要耐心细致和富有同情心,注意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心理护理水平,对老年高血压的控制可以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表1 比较2组降压效果[例(%)]

[1]刘国仗.我国高血压病研究的主要成就[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5,27(4):248~249.

[2]冯巧云.谈高血压病人的心理护理[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28~29.

[3]周森.社会心理应激与高血压病[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7,19(4):211~213.

猜你喜欢

高血压病护士老年人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认识老年人跌倒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基于“脾为生痰之源”探讨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