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探索

2010-08-17

文教资料 2010年14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学生管理高职院校

彭 涛

摘 要: 在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环境下,高职学生的管理工作出现了新难点和新挑战。本文结合实际,对如何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 学生管理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它充分利用了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环境,交替安排理论课学习和顶岗实习工作,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的双向介入,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2005年底,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各地大力推动和支持高职院校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根据国务院的要求,为顺应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经学校领导批准,我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在2007级学生中全面进行“工学结合”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系部和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广州启新针织有限公司、佛山华丰纺织有限公司及佛山市樵利化纤织造有限公司四家企业密切合作,让学生在校学习两年专业知识和必修的文化课后,从大三开始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由具有丰富的企业生产管理经验的实习指导教师进行现场教学并带领学生实习。

然而,学校和企业在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时候,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上,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为此,如何进行学生管理,如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如何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是摆在辅导员和教育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學生管理面临的问题

1.学生的思想波动较大。

“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由单纯的学生身份转变为学生与员工双重身份,这将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不适应。学生在一定时期内脱离单纯的校园环境,处于社会环境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繁重的生产劳动、严格的企业管理等都会使学生产生许多想法,甚至产生思想矛盾。此外,由于学校和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理解不完全相同,在课程开发方面还没有形成合力,导致学生到企业后很快发现企业只是把他们看成是最低一级的员工,没有承担起相应的教育责任;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制定的实习任务与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存在很大距离,以致学生对自已所学专业知识产生怀疑,从而出现思想波动。

2.学生的日常管理较为薄弱。

“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尝试。在学生进入企业前期,校企双方领导都高度重视,在师资培训、组织保障等方面都做了充分的协商和准备,并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安排实习指导教师进驻企业,与学生同吃同住,且聘请具有相关经验的企业师傅担任兼职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因此,前期大部分学生思想还是比较稳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渐渐熟悉了企业的环境,不守纪律、放松学习的情况有所上升。而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由于本身工作比较忙,且缺乏学生管理工作经验,致使在学生的日常管理方面显得较为薄弱。

3.学生的人生定位和价值取向模糊。

高职学生离开清静的校园,进入喧嚣的企业,不断接触真实岗位的学习和实践,很容易就会发现,原来理想与现实形成了巨大反差。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是最基础的,他们的报酬是企业中最低的,他们的工作相对单一且枯燥无味。因此,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对理想目标产生怀疑,进而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产生怀疑。理想与现实形成鲜明的反差,迫使他们不断思考着自已的人生定位和价值取向,在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时,感到苦恼、困惑、迷茫,或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挫折时,一味把原因归咎于客观环境、客观条件。

4.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缺少载体。

环境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一个整体,企业的环境和学校的环境有很大的区别,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有很大不同。丰富、活跃、创新的校园环境无形中影响着学生,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学生;而企业单一重复忙碌的环境给学生则是另一种影响。如何在“工学结合”企业构建丰富活跃、创新的文化氛围值得深思。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

针对“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生在思想上和管理上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认真分析,并做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加强岗前培训,做好思想动员工作。

新员工的岗前培训和安全教育是实习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对于即将到企业参加“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顶岗实习前期,校企双方通过召开“工学结合”动员大会对学生进行岗前教育,校方告诉学生“工学结合”的目的和意义、时间与形式、内容与要求等;企业方告诉学生企业的规章制度、岗位要求、企业文化,以及发展情况;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帮助学生熟悉工作防护设施,避免学生在实习生产过程中受到身心伤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岗前培训和安全教育,使学生对即将进行的顶岗实习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目的性更加明确,帮助其迅速适应岗位的要求,实现角色的转变。

在“工学结合”动员大会后,高职学校应组织学生很好地领会校企双方领导的谆谆教诲,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高度,从加强自身竞争力等方面认识到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必然性和重要性;鼓励学生尽快调整心态,适应从校园到企业的各种变化,在变化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

2.加强管理教育,提高管理水平。

“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是为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和培养今后职业发展的潜能。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后,对学校来说,原有的教育对象和环境发生了变化,很多传统的教育管理工作无法开展,为此要根据学生在不同企业的具体实习情况,采取灵活、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首先,加强与企业方面的沟通协调,由校企双方派人联合管理;其次,组织系部负责实训的老师共同成立实习学生管理小组,定期指派小组成员深入企业巡回管理,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再次,系部党总支书记和辅导员定期或不定期前往企业实地查看学生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情人、知心人,同时做好思想难点攻坚工作,强调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的必要性及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对于部分学生提出的伙食或住宿条件较差的问题,一方面实地调查协商解决,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学会用积极的心态看待问题,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引导学生坚信只要抱着积极、乐观、主动的态度,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克服的。

3.将企业文化学习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

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广大员工认可、接受的基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企业文化用一种温馨和谐的文化氛围把全体员工凝聚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鼓舞员工的士气,培育员工的技能,凝聚企业的精神,塑造企业的形象,具有导向、激励、教育、感化、约束、凝聚等多种功能,是企业发展的灵魂。让“工学结合”学生好好学习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他们科学客观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学校要把企业所崇尚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质量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至上理念及创业敬业精神渗透到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核心理念中去,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主动地和企业文化结合起来,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学生教育的整体规划中,使学生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符合企业的需要。

4.选拔培训好班干,指导开展各种活动,提升学生人文素质。

班干部是班级的核心和主心骨,是同学们思想教育、文化学习和课余生活等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因此要充分发挥好班干部在班级管理和班团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班主任、实习指导老师一起进行深入分析,慎重选择一些思想好、品行好、乐于为同学们服务,具有一定组织管理才能,又有一定威信的同学担任班干部。

高职院校应召开班干培训动员大会,教育引导班干部要协调好班级同学的整体团结,理顺班级与企业及老师的关系;善于及时发现同学们思想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加以引导;积极组织同学们充分利用下班休息时间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班团活动,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拉近同学们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感情,提升同学们的人文素质,展示大学生乐观开朗、团结协作、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发展内涵建设。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为此,创新“工学结合”的学生管理模式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并不断加以完善。我们相信,只要科学管理,积极探索,就一定能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企业和家长的认可与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宏.“工学结合”模式下创新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2]叶俊.工学结合改革中辅导员工作的探索和实践[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5).

[3]姜宇国.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6).

[4]兰肖原.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条件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途径[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24).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学生管理高职院校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