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中青年教师心理问题探析

2010-08-17

文教资料 2010年14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尚 嘉

摘 要: 高校中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学科研的主要承担者,其特殊的生活工作容易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就各项调查研究来看,高校中青年教师出现心理问题的比率呈上升趋势。本文就高校中青年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以及引发的危害展开理论分析,并提出一定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高校中青年教师 心理问题 应对策略

教师心理健康对于教师的生活和教育质量是十分重要的。高校中青年教师是大学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他们承担着高校大部分教学任务,担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其心理健康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影响自身的工作和生活,而且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高校人才的培养。所以,高校中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是不可忽视的。

由于高校扩招等各方面原因,我国高校中青年教师人数也不断增加,他们已经形成一个大的群体。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参考多方面调查研究,可以发现中青年教师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并呈现日趋严重的趋势。

什么原因造成高校中青年教师心理问题?他们心理问题有多大危害?如何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本文从理论方面展开分析,并提供一定的应对策略。

一、造成高校中青年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探析

1.教学方面

高校中青年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教学,在一般人看来教学应该是轻松的,但真实的高校教学也是十分辛苦的。它会给教师带来不少压力,这些压力处理不好便可能引起教师的心理问题。首先,高校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而需要中青年教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面对一个学科的知识,高校教师不仅要把它们讲明白,而且要引导学生发挥其创造性,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付出大量的脑力劳动。脑力劳动不同于简单的体力劳动,庞杂的脑力思维会造成大脑疲劳,从而引发心理疲劳,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其次,高校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不是一无所知的儿童,而是生理与心理已接近成熟或完全成熟的青年人,简单的教育灌输不能满足他们。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会有自身的评价标准,他们对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了解学生,与学生沟通,掌握学生的认知需求。不同的学生对教师自然会有不同的需求。如何解决学生的学习要求,正确处理好教学、学生关系等问题,是高校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处理繁杂的问题时,如果不能正视教学、学生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自然会引发心理障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最后,教学中其他各种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是高校教师心理负担引起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教师之间可能产生矛盾,另外在教学中处理与行政人员、服务人员等的关系也是教师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在教学压力下,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可能导致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

2.科研方面

高校中青年教师不同于义务阶段的教师,他们在完成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承担科研任务。可以说,科研与教学是高校中青年教师都要完成的任务。科研要求教师不断创新,得出实践或理论成果,并且多数高校将它作为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多方面涉及中青年教师自身利益的最重要指标之一,甚至作为其未来的聘任条件。强大的压力使中青年教师不得不专注于科学研究,这不单会造成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冲突,更重要的是在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下引发强烈的精神疲劳,从而对教师心理造成不良影响,进而引发心理障碍等问题。总之,作为高校教师重要职能的科学研究是教师工作压力的重要来源,是教师脑力劳动的重要支出,需要教师的身心高投入。而高校中青年教师作为科研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任务是比较繁重的,其压力是不可估量的,引发心理问题的几率便不断增加。

3.学校的其他影响

高校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组织体系,中青年教师处于其中,他们不可能只是单纯作教学与科研,他们需要应对各种关系。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进行着不断改革,诸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分配制度改革、按绩取酬等,中青年教师都可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不得不承认,一些心理比较脆弱的教师往往因压力过度而导致心理危机。同时,高校管理的行政化也带给中青年教师无形的压力,在一个行政化的范畴中,教师不能不考虑政治带给自己的影响,在教学科研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的干预等状况,这样也会给教师心理蒙上不必要的阴影。另外,中青年教师在学校系统中不得不小心谨慎地处理同事关系、领导关系等,在传统中国思想“文人相轻”和“学而优则仕”的理念下,一种莫名的压力自然会造成教师心理负担。

4.社会因素

社会给高校中青年教师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在社会期望过高、教师的多元化需求得不到满足、经济收入与实际付出不符等方面。首先,社会对于高校教师的赞誉是崇高的,其期望是相对单一的,即要求教师向着“完人”发展,这样的期望无疑与教师的角色多重性相矛盾。作为管理者、被管理者,教师的双重角色地位会形成有别于其他职业的心理特征,同时随着教育改革的演变,教师角色更加多样性,自然与社会期望有所背离。面对社会期望的纯真,以及多样性角色的转换,教师容易造成心理压力乃至心理障碍等。其次,社会对于高校教师要求高,强调奉献和责任较多,却忽视了他们作为一个平凡人的需要和获得,缺乏对他们的温暖和关爱。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对教师这个概念的理解是片面的,对教师的多种需要考虑得是不全面的。面对着价值多元化的市场经济社会,教师需要的多元化却被忽视了,造成了教师心理上的不平衡,加剧了心理问题的产生。最后,随着社会发展,社会财富增加,整体水平提高。而高校中青年教师在高校扩招后各种负担增加,工资待遇的增加与实际付出不成正比。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面对一些简单劳动换取高额经济收入,以及社会现实中其他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基本以工资为主要收入的高校中青年教师容易对原有的价值观产生怀疑而导致不公平感,心理问题随之而来。

5.个人因素

高校中青年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但他们也是作为普通人而存在的。这样,教师的心理便承受着来自自身和特殊职业的双重负担。面对知识技能的不断更新与信息流通的加速等实际状况,高校中青年教师的知识技能储备呈现日趋不足的趋势,学生的需求增加也带来了教师威望下降的結果,这些因素会使教师产生一种力不从心的压力。面对一届届心理状况不同的学生,教师与学生的融合有所不同,这要求高校中青年教师不断调整自己,压力自然产生。同时,人们往往只重视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只强调他们的奉献精神与责任感,而忽视对他们心理健康的维护,教师所经受的心理挫折缺乏诉说的场所,教师自身正确的心理调节能力有限,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另外,高校中青年教师不得不面对各种交际及大负荷的工作,其心理承受能力有限,长期发展就可能造成心理压力,产生心理问题。

二、高校中青年教师心理问题危害

由于高校中青年教师处于比较特殊的职业位置,如果其群体成员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危害性是极大的。因为高校教师心理问题不仅会造成个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会影响教学科研及学校中各种关系的处理,更重要的是会对被教育对象——大学生产生一定影响。

1.对于教师本身而言

心理问题往往使个人自身产生一系列不良的连锁反应,对个人身心带来不可避免的伤害。高校中青年教师原本处于一种高压力、高速度、高要求的工作生活方式之中,心理的不良状况一定会给他们带来身体、心理的双重疲劳,引发身体不适和心理紧张,等等,长此以往,中青年教师可能会出现各种身体心理的病态症状,严重的可能造成身体机能损伤与心理崩溃等现象的出现。心理问题造成的身心伤害不仅影响中青年教师自身的健康问题,而且会引发工作生活的诸多问题,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总之,高校中青年教师一旦产生心理问题,对于其自身影响是不可想象的。

2.对于大学而言

中青年教师是大学的主干力量,如果教师出现心理问题,则意味着大学的工作会效率下降或部分停顿。进入21世纪,由于高校的扩招,尽管教师数量在增加,但师生比例也在逐渐增大,教师数量处于不充足的状况,每个教师承担的任务是比较繁重的,其教学科研的替代性相对变小,一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好,将可能打乱学校的部分教学科研部署,对学校的各项工作带来不良影响。另外,教师心理问题也可能引发各种矛盾,造成教师与管理者、同事、学生等各方面关系的紧张,影响学校团结,等等。总的来说,作为大学主力的中青年教师出现心理问题,学校一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3.对于大学生而言

大学生多处于18岁到24岁年龄段,其心理发育程度不够完善,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被外界环境所制约。高校中青年教师作为大学生的“传道授业”者,如果心理出现波动,势必会表现在大学生面前。这样的心理状况对大学生而言本身就是一种干扰。试想一下,心理状况不稳定的教师一旦出现过激言论等不理智行为,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影响后果是不可想象的。高校中青年教师往往也是大学组织成员中与学生日常生活比较密切的群体,其对大学生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课堂上,而且可能出现在学生的正常生活的每个部分,所以高校中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会对大学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总之,高校中青年教师心理波动展现在大学生面前,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三、高校中青年教师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自我心理调节

心理问题的产生往往是受心理压力过大等自身原因影响,所以保持心理健康需要自我调节。高校中青年教师为稳定自身心理要学会自我调节,学习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掌握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些技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师要学会自我减压,在面对各方面压力的情况下,保持一种平稳的心态,尽可能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另外,教师要学会适当地放松自己,合理地安排工作、学习、娱乐的时间,使自己能够有充分的心理缓冲时间,调整自我,在各种场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总之,高校中青年教师要重视自身心理健康问题,注意做好自我调节,保证身心健康。

2.学校层面的重视

高校中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教学科研主力,学校要充分关注这个群体的心理状况,应采取各种措施,尽量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创造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同时,要致力于优化校园人际关系,使教师能够在一种安定和谐的校园环境下工作。针对不同性格的教师,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避免不必要的心理伤害,增强教师的心理满意度,使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要尽量给教师提供个人发展的机会,让他们有自我发展的动力和对事业的美好期待。合理运用评价和惩处机制,给教师更多的工作灵活度和教学自主权。另外,要关心教师的家庭生活,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广开感情宣泄的渠道。

3.社会关注和帮助

高校中青年教师是高校重要的群体,在高校受到社会关注程度日益浓重的当今社会,他们不应该只是被要求的对象,而需要社会给予一定的关心。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中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不言而喻。外部社会首先要对教师给予充分的尊重,使他们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让他们得到社会认同感。社会要支持高校发展,为教师的工作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让教师有良好的空间发展自己,报效社会。另外,各种心理组织应主动给中青年教师提供一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使他们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时刻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4.学生对于教师的理解

高校中青年教师面对的主体是大学生,其与学生的接触是比较多的。换言之,学生应该是教师在高校中最有力的支持者和最亲密的朋友。在影响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层面上,學生给予的压力是重要方面。但同时,其师生关系也应成为帮助教师解决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而这一点恰恰容易被忽视。在应对教师心理问题的策略中,学校要充分考虑学生对教师的理解,因为学生的理解是教师教学的动力,这样可以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高校教学工作中更加从容有序,更有自信心,对于其他工作也有所帮助。总之,学生是高校的主体力量,高校中青年教师应该被认同为良师益友,得到学生的理解,这样才能使教师在学校生活中感觉更轻松,心理健康状况始终良好有序。

参考文献:

[1]吴思孝.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调整策略[J].教育探索,2003,(5).

[2]任登波,王光琼.高校教师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7,(4).

[3]谭长福.高校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中州大学学报,2006,(7).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