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之探讨

2010-08-17梁丽君

文教资料 2010年14期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

梁丽君

摘 要: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当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普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实效性较差,学生中更有心理健康状况下降的现象,德育工作陷入了困境。从目前中职生思想道德现状来看,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应充分发挥两者的独特作用,通过不同的途径去实现共同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 中职生 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

一、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处在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其心理困惑、心理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悲观消极,自卑心较重。

目前,职校中的大部分学生是中考后的“成绩差生”,普遍的一个心理缺陷就是自信心不足,自暴自弃,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追求,因而往往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政治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一些中职生抱着混世度日的心态打发时间,甘愿沉沦,听天由命。

(二)文化基础差,厌学情绪较重。

近年来,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在急剧增加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压缩了中职院校的生源群体,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平均文化基础一落千丈。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加之社会上“职高无用论”的盛行,致使他们厌学情绪普遍高涨。

(三)自制力差,容易受到外在环境影响。

目前在读的中职学生都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长期生长在家人的溺爱环境当中,这些孩子在行为上缺乏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做事率性而为,不计后果。由于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在生活上片面追求物质享受,缺乏高尚的人生理想和长远的奋斗目标,精神世界极度空虚。

(四)人际交往认识偏差。

由于成绩不理想,自尊心受到打击,中职生很容易出现社会性交往萎缩的现象。由于初中阶段不良的师生关系,师生间交往缺乏信任感,一些中职生对老师自然会有一种条件反射式的疏离感或压抑感,容易形成对立情绪,出现逆反行为。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可行性

德育主要是解决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两者在具体教育目标、教育基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虽不相同,但在塑造一个完整的人这一总目标上是一致的。二者不能相互替代,但联系极为密切。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组成部分。

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举措”。心理健康教育补充了德育内容,它使德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需要,促使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一致性。

1.总目标一致。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在具体目标上有所不同,但在教育的总目标上是一致的。它们的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都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以塑造一个完整的人为宗旨。

2.内容共通。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内容存在着交叉关系,在一些基本道德范围,如在社会公德的教育上,在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共同关心的问题。

3.教育方式交叉重叠。学生的某些思想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来解决,而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也要通过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教育才能排除。

4.遵循共同的教育规律。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一种教育活动,都是一个教育过程,因此两种教育要体现出实效性,无疑都需要遵循共同的教育规律。例如,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主动的方式,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个性的发展,学校、家庭、社会的配合教育,等等。

可见,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某种一致性或交叉重叠性。这种内在的联系就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行性。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了德育的完整性。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有利于德育内容全面化和目标的完整实现。传统德育具有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倾向,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德育事实上忽视了学生心理需求的满足。而处于社会转型期和心理迅速发展的中职生,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心理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补充了德育内容,它使德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需要,以其自身的优势弥补了德育的不足。因此,德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提升德育的目标,并使德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了德育的创新性。

德育是以示范教育为主要手段的教育指导过程,其方式过于说教和灌输,教育者是主导者、权威,学生过于被动,容易逐渐对传统道德教育产生厌倦、抵制,导致传统的道德教育难以深入人心。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尊重和理解为手段的学习探讨过程,除进行集体讲授外,还采用宣泄、自由联想、心理咨询、放松训练、心理换位等方法,学生感到教育者是协助者,他们会从内心自觉接受教育,并学会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通过创新德育教学方法,最终实现化解矛盾,消除障碍,促进中职生协调发展、健康成才的目标。

(三)心理健康教育保证了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德育工作的成效主要取决于道德内化程度,道德内化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或心理结构要素的培育,不是靠德育自身,而是靠心理健康教育实现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及时矫治中职生的各种矛盾心理和冲突,为实施德育创造一种和谐、稳定的接受环境,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充分的信任感,缩短心理上的距离,德育工作也就变得更加亲切,教育的内容也更易被接受,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德育工作者若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就会减少思想工作的阻力,使政治思想工作具有人情味、针对性、实效性。

(四)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德育的科学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对人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以系统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而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了多种心理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针对性较强的特点,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任感,易于接受,从而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配合和参与,放下包袱,比较乐意接受老师的辅导和建议。由此可见,借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方法,改进了传统的德育工作模式,提高了德育工作的科学性。

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掌握心理发展规律,建立积极的德育观念。

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建构教师—学生关系的新模型。德育工作者应尊重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改变以往说教的定势,更新德育观念,在平等、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开展德育工作。若对德育过程中的心理原则把握得当,就能体现德育科学化,就能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取得教育者的主动权和实效性。

(二)吸取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益的成份,丰富传统德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在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和针对性,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而且许多问题经常是混杂在一起的。教师在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现状的前提下,应选择和充实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需要的德育内容,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消除逆反心理。

(三)关注情感波动,增强德育工作的情感效应。

中职生有其特殊的心理特点,他们迫切需要一个融洽、和谐的教育环境,希望从教师那里获得信任和尊重。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进行情感交流是关键。教师的真情实感会引发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这种动力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心理感受,进而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对于中职生,教师应学会鼓励和赞许,师生之间的关系体现出真城、接受、理解,使其产生一种积极愉快的情感并进而转化为接受教育的内在因素。

(四)提高创新意识,提高德育方法的灵活性。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方法和手段上既有交叉点又各不相同,但我们应该在原有德育方法的基础上,找到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最佳方法。例如,通过心理咨询,德育工作者不仅可以了解到中职生的一般身心特点和思想状况,而且可以从更深的层次上了解中职生的情绪、气质等方面的具体情形,为实现道德内化提供方法的支持;通过心理档案来了解学生的发展趋势,使德育工作更有針对性;借助心理测验及其他测试工具来客观地了解学生个性的状况、长处、不足,使德育可以对症下药。

五、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德育决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人的心理是一个持续发展变化的过程,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来提高德育的成效。在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德育教育时,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进行是完全可行的,这种结合既不是使用传统的德育方法解决学生一切心理问题,又不是用心理健康教育来取代德育工作,而是要充分发挥两者的独特作用,通过不同的途径去实现共同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叶一舵.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结合[J].思想教育研究,2002,(6).

[2]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温丽娜.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结合培养中职生健康人[J].科教文汇,2007,(10).

猜你喜欢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如何在语文课上提高中职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