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墓整体搬迁回城记
2010-08-17汪桔生
汪桔生
摘 要: 在乡间的一座小山下度过了1500年后,位于江宁镇陈塘湖村极富历史价值的南朝贵族墓终于搬到城里的新家了。对一座有着1500年历史的大型砖砌古墓进行整体搬迁,这在江苏文物保护的历史上还是头一遭。本文将详细讲述实施古墓搬迁的具体过程,与读者共享。
关键词: 南朝贵族墓 加固处理 吊运
一、南朝贵族墓的出土(2007年2月江宁陈塘湖村砖瓦厂内)
有着1500年历史的南朝古墓遗址位于江宁的陈塘湖村砖瓦厂内,当地工人在实施机械作业的时候,由于缺乏经验,导致墓葬直接的较大面积损毁。考古人员经极力抢救性保护与挖掘,发现这是一座高等级的大型南朝贵族墓,全长9米,宽3.2米,高3.4米,若整体搬迁难度巨大,在江苏尚属首次。
这是一座什么样子的古墓呢?进入甬道,里面装修堪称奢华,几乎每一块砖上都有精美的浅浮雕图案:两边侧壁上,神态肃穆安详的男女侍者站成一排,衣带飘飘;地面上,每块铺地砖上都有一朵盛开的莲花,行走其上“步步生莲”;石门框上有着一枚枚“金钱”;后壁上用一块块莲花砖拼出了两座佛塔。该墓堪称南朝贵族墓的代表,充分反映了当时贵族生活的奢华和佛教的影响。后壁上两座佛塔的造型更是在南京地区首次发现,而成排的男女侍者雕像为研究南朝绘画、服饰、发式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二、甬道后壁的加固处理
经实地观察,古墓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排水沟、甬道和墓室,均保存完好。鉴于古墓的历史价值和不可复制性,南京市文物部门决定将它整体搬迁进城,以供日后研究和展示,并任命我为这次搬迁工程的总指挥,我感到肩上责任重大。
首先要克服三个方面的困难:
1.大墓整体有数十吨重,如何均匀受力起吊,是需要作充分考虑的。
2.经过1500年深埋地下后,几乎所有的青砖都“酥”掉了,看着完整,一旦拆开,每一块都是碎的。如果搬迁整面墙壁时受力不均发生移位或崩裂,1500年的惊世古画可能瞬间化为齑粉。
3.后壁一半暴露出来,一半仍然深埋在土中,而后方不足1米处,就是一个高高的黄泥坡,更为复杂的是后壁右侧壁完全陷在黄土坡中,稍有不慎泥土坍塌,后果将不堪设想。而此时恰逢南京的多雨季节,为完整取出增添了难度。
经过一个多月的设计和测试,我已经对这次的搬迁工作充满信心,后由于经费有限与一系列后续问题,经领导研究,确定整体吊运范围,集中在最有价值的甬道及后壁部分。
由于墓室左壁和后壁上方已遭破坏,第一步就是现场复原,根据墓室的整体风格和南朝绘画,以及墓室整体特色和左右相称原则经研究慎重考虑,把残缺部分弥补起来,使之与右侧完全对应。
第二步,对后壁内部整体加固,以防搬迁过程中由于颠簸而发生松散和开裂,利用传统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的原理,将木头做成模型小心塞进后壁佛教塔深浮雕残缺的缝隙,直至全部填死,同时辅以聚氨酯泡剂填缝定型。然后用硬、软泡沫的交错使用将后壁完整覆盖,继而用木板紧紧封住后壁,这样后壁的加固就完成了。
由于加固的当晚,发掘现场遭遇了一场暴雨,古墓搬迁的工程必须尽快完成,我重新调整改进了搬迁方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了速率。
在甬道四周和后壁的内部局部进行了槽钢加固。分别选用3.5米、4米、2.2米、1.6米、1.1米、3.6米槽钢进行不同位置的加固。
三、后壁背部的加固处理
为了更好地保护发掘现场和准确起吊,后壁范围采用人工挖掘和机械挖掘两种方式,即在后壁背部1米以内及深埋在黄土中的右侧壁进行人工挖掘,背部1米之外采用机械挖掘。机械挖掘范围:宽3.5米、深2.5米。于是现场被开发出大小不一的几处深坑,古墓的轮廓渐渐清晰起来。
当晚,又一场暴雨降临,发掘现场再次陷入困境。
此时我意识到,现有的设计方案还未完全考虑到恶劣的天气形势给现场造成的影响,此时挖出的深坑里积满了水,如果不尽快排除,后壁和断开的甬道一旦坍塌,后果将不堪设想,挖掘现场气氛再次紧张起来,在深坑利用人工排水法结合填土法将水患问题解决。
接着,在古墓底脚打上1.6米*3.5米*0.02米的钢板,依次并排打10余根,再在最底部左右分别插入3.6米的工字钢各一根,底脚加固完毕。
后壁背部加固方式和后壁内部加固方式相同,在此不赘述了。
四、整体综合加固及吊运
将完整的后壁(包括前侧、背侧、四周)和甬道进行统一加固,打入槽钢串连焊接,形成完整的框架结构,至此,陈塘湖村古墓的加固处理已经全部结束,等待吊运。
經测试,此时吊运总质量已达18.5吨,在吊运途中,发生了倾斜和震动,但是内部由于加固的完善,古墓丝毫未损,顺利地运入南京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