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2010-08-17孙茂平

文教资料 2010年14期
关键词:生命意识生命教育语文教学

孙茂平

摘 要: 语文教学应渗透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具体可从深入挖掘教材,渗透生命教育;联系生活实际,加強生命教育;创设生活情境,领悟生命价值;拓宽知识领域,增强生命意识着手,切实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生命教育 生命意识

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教育的原点是生命。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所以,以人为本,全面关注人的生命应该是教育的最初及最终目标。其实,生命教育在语文学科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强生命意识的渗透,使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

一、深入挖掘教材,渗透生命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以生命为主题的教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开发现有教材,引导学生在欣赏经典作品,体味先哲圣贤生命情感,走进他们生命世界的同时,多层次地认识生命之本质,探求生命之意义,建构生命之信仰,实现生命之和谐,最终实现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初中语文课本所选录的许多文本在不同程度上含有对生命意义的体验与思考,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3课《生命 生命》是一篇很好的哲理性散文。在教学这课时,教师可先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体悟音乐旋律中迸发出的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再引导概述生命中的三个片段,即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以感受鲜活的生命。接下来让学生用心体味、探究作者的写作用意,畅谈人生中得到的教益。学生经自主探究讨论后,得到进一步的认识:“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充斥着强烈的生命意识,但只要我们深入发掘这类课文的思想内涵,开展多种形式的生命意识的教育,就能够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从而丰富生命教育的内涵。如《愚公移山》是一篇神话寓言故事,并未直接“点击”到生命意识的教育。但我们仍可以这样点燃人文思想的火花:教师引导学生自译课文,品读课文,再顺势抛出问题——愚公该不该移山?让学生展开辩论。学生在激烈的思想碰撞后,会有所感悟:珍惜生命,更在于不满足生命的现有状态,要有追求、抱负,展示生命中最光辉的一面。

二、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就是在学生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唤醒学生生命之意识,引导学生欣赏生命之美好,领悟生命之艰辛,探求生命之意义,建构生命之信仰,实现生命之和谐,全面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是教育本身的职能,也是每一个教育者的神圣职责。教师除了在课内挖掘生命教育的教材,通过课外广泛阅读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外,还可以在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及指导学生的写作训练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拓宽生命的宽度,锻造生命的厚度,发掘生命的深度,让语文进入每个学生的生命,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我们可利用鲜活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思考生命问题,从中体会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可敬,体会生命的意义。

而要唤醒学生生命之意识,莫过于利用鲜活的、现实的实例。如2010年4月14日是一个令亿万人民难以忘怀的日子。玉树地震,夺走了无数鲜活的生命,毁掉了无数美好的家园。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了生命之于每个人的弥足珍贵。通过对新闻的收听或阅读,学生明白了:生命只有一次,人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生命不仅易逝,而且脆弱,时常会遭遇病痛的侵袭和意外的伤害。正如法国哲学家帕斯卡所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其本质十分脆弱。因此,我们要透过语文教育学生珍爱生命,保护生命,要努力在有限的生命里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三、创设生活情境,领悟生命价值

《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教学生,不到他发愤弄清问题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心中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教育时机的把握,也就是说教育要抓住时机。那么怎样让学生“愤”?怎样让学生“悱”呢?我认为创设某种教学情境,让学生“愤”且“悱”,相机诱导,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其效果胜过苦口婆心的千言万语。我在教学《生命生命》这课时,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如果你是一名汽车司机,在开车时遇到前面有一个人和一条狗,可这时你已经来不及避让了,你是撞人还是撞狗?问题一经提出,同学们马上异口同声地回答:“撞狗。”回答之后,见我微笑着没有表态,其中头脑反应快的马上改口说:“不对,应该刹车!”然后,我再结合课文中所表现的:在险境里垂死挣扎的小飞蛾、墙角砖缝中生长的香瓜子小苗、听诊器里传出的心脏跳动声,让学生体认“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下的生命的涌动,不仅让学生体验了生命的顽强、尊严和伟大,而且使他们认识到任何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有其生存的价值;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人和动物、人和自然之间不是“有你无我”的关系,应该和谐共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缺一不可。同时,又使学生懂得人类不仅要珍爱自己的生命,而且要保护、珍爱其他生命。

四、拓宽知识领域,增强生命意识

现在的中小学生对生命认识不深,不懂得珍惜生命;生命情感匮乏,不懂得尊重生命;生命意志薄弱,不敢面对挫折;生命体验不足,不懂得服务生命。这些现象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容否认学校教育中缺乏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在这种形势下,学校教育中的学科教学就应努力围绕学生的生命世界和精神追求展开教学,应关爱学生生命质量和生命追求,努力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在生命实践活动中创新生命形式,提高生命质量。前段时间,针对社会上重大事故及其他灾难性事件频发的情况,许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像学好语文课程那样,学好保护生命的课程。”说明当今人们的生命意识正逐渐增强,对生命的关怀与呵护已到了较高的程度。因此,教师应抓住社会上的反面实例,在学生中开展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讨论活动。可以以生命为引线,向学生介绍一些珍惜生命、与疾病灾难顽强抗争的知名作家的事迹,并引导学生阅读其作品,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尔兰作家布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我的左脚》和《时不逢生》、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的长篇小说《我生活的故事》和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秋天的怀念》等。通过拓宽知识领域,可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启迪他们的精神世界,开发他们的生命潜能,构建他们的生活方式,激发他们的生命活力,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

语文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自然地渗透,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总之,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既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必然选择,又是语文教育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全日制语文教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学语文教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猜你喜欢

生命意识生命教育语文教学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意识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