湑惠渠灌区灌溉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2010-08-15陈自勇
陈自勇
(汉中市湑惠渠管理局 陕西 城固 723200)
1 灌区概况
汉中市湑惠渠灌区是1948年建成通水受益的低坝自流引水工程,属陕西省三大水稻灌区之一。是以农业灌溉、防洪、抗旱、排涝为主,兼有多座水库、泵站运行管理的中(I)型灌区。渠首位于湑水河升仙村谷口,渠首分东、西两侧引水,坝身为欧几式浆砌石溢流坝,大坝以上流域面积2287km2,灌溉城固、洋县两县10个乡镇136个行政村的10.79hm2农田,灌区人口23万人。渠道分东西两条干渠引水,总长49.36km,设计引水流量各12m3/s。支渠5条25.2km,斗渠141条232.9km,分引渠2170条1593km,防汛排涝渠4条48.48km,渠系建筑物810座,直管水库4座,直管抽水站5处,总装机1746kW。是灌排功能较完备的一个丘陵灌区,建成运行60多年来为汉中经济社会发展和粮食生产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2 问题的提出
湑惠渠灌区自1951年开始就实行了专业管理、民主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以条为主、条块结合、专群结合、分级管理、民主监督”的管理体制,实行收支两条线。从1983年起,管理局对基层单位实行“功效挂钩、目标考核、奖优罚劣”的管理方式。财务管理实行自收自支、定额上交、超支不补、节余留用。用水管理实行局配水到站、站分水到斗、斗分水到村组。斗渠以下末级渠系实行斗委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在夏灌等用水高峰期,县、区、乡各级领导和村组干部齐上阵共同管理灌溉供水,对适时灌溉保证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原有的灌溉管理模式特别是末级渠系管理体制已不再适应当前农业生产中千家万户同时用水的需要,严重制约着灌区部分地方农民适时适量用水,影响农民缴纳水费的积极性。在日常灌溉管理中,除受天气、河道来水、农作物种植结构等客观因素制约外,主要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2.1 末级渠系工程设施破损严重
湑惠渠灌区自“十五”以来,干支渠渠道得到很大改造,累计衬砌79.68km,占总长度的88.14%。但斗渠以下的末级渠系工程由于缺少投资,致使工程设施破烂不堪,衬砌率低,工程设施不配套,输水损失大。全灌区1826km的末级渠道中,至今仍是土渠运行的有1424km,占78%;已衬砌的402km渠道,衬砌失修达233.8km,占58%。由于灌区在汉江冲积平原一二级阶地上,轻壤、沙壤土占总土地面积的70%左右,沙壤渠道多,渠道损毁严重,杂草丛生,致使渠道沿程输水渗漏损失大,灌溉水利用率低。据实测资料显示,重壤土每公里输水损失8%,轻壤15%,沙壤达到27%。用水高峰期上游满渠水而下游见不到水,灌区管理单位使劲保供水,但农民群众不满意,不买账,从而对渠水灌溉失去信心而改用井灌。
2.2 产权虚位,工程投入严重不足
末级渠道管理由村级组织管理,但村级组织又是比较松散的一级自治组织,加之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变化,很难履行末级渠系工程产权管理者的职责,产权虚位严重,“产权上人人有份、管护上人人无责”的问题十分严重,致使很多工程设施损坏。加之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投入机制,单靠群众一事一议来解决工程正常维修和工程更新改造很难得到落实,严重制约了工程设施的维护改造和正常输水。
2.3 管理主体缺位,责任不实
在目前的末级渠系管理体制下,斗渠工程和灌溉由斗委会管理,斗渠以下由各受益村管理。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原来以集体经济为基础的群管组织在工程维修、灌溉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已逐步下降,对农户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已削弱,而灌区管理单位既无管理职能又无资金来源,鞭长莫及。受益群众只关心用水却不参与管理。虽有斗干部,但缺乏权威,主动管理意识差,报酬、管理费用偏低,承担责任有限。推行的“百亩一把锄,专业队员放水”的组织形式不随人意。放水专业队队员由各村民小组长担任的占到总数的40%,专职放水员不到10%,其余未落实。放水管理过程中履行职责差,管理不到位,灌溉秩序差,水量浪费大,严重影响渠道水利用系数的提高。
2.4 群管人员报酬较低,影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现在执行的群管组织报酬标准仍是1998年的标准,最高每人每年不到3000元,低的仅有1000元左右。随着社会劳动力价格的大幅度提高,斗干部报酬太低,严重影响其工作责任心,部分人员没有把水管工作当作主要工作来干,只当作副业来搞。工作水平低,延用大集体时的方式、方法进行管理,缺乏吃苦精神和责任意识,工作流于形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差。个别斗干部年龄偏大,虽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管水经验,但不能适应新形势的管理需求。
3 对加强灌区灌溉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对策
3.1 加强末级渠系渠道整修投入力度,提高工程设施完好率
灌区末级渠系是灌区灌溉系统的末端血管,其设施状况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灌区管理单位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制约着灌区工程设施、供水服务整体效能的发挥。所以,应将末级渠道改造纳入农业公共基础设施范畴,建立起末级渠系投资长效机制,着重解决渠道衬砌率低、工程不配套的问题,使农民能分享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加速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3.2 加快末级渠系产权改革,明晰产权关系
根据《陕西省国有大中型灌区支斗渠改制工作若干实施意见》,加快对末级渠系的产权改革。按照“明晰所有权,拍卖使用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的思路进行改制。对固定渠道以上的工程设施产权交由灌区管理单位进行自上而下一条龙管理,明确管理主体,夯实责任,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人员素质。
3.3 加强末级渠系管理体制改革
健全站、斗管水组织,加快推进以农民用水者协会和承包经营为主要模式的末级渠系管理体制改革。基层管水人员改村组推选制为灌区招聘制,转变经营机制,用合同的形式约定双方权利义务,明确职责任务和奖惩标准。在协会内组建统一的放水专业队,真正做到送水到田间,服务到农户,让群众用上“明白水,放心水”。招聘中应从人员思想道德、业务水平、综合素质等方面全面考察,建立合同管理制度,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建立一支文化起点高,工作能力强,服务意识超前的管水团队。局、站应经常进行培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宣传科学节水的灌溉管理理念,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3.4 结合灌区实际,提高群管人员的报酬和工作责任心
在目前国家基层管理费政策未调整的情况下,逐步通过减员增效或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法来提高管理人员的报酬,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4 结论
面对新形势下基层灌区存在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应从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方式方法上下功夫,理顺灌溉管理关系,克服客观现象困扰,逐步规范灌溉管理工作。只有加强基层灌溉管理方面的改革,才能优质的服务灌区群众,保证灌区持续健康发展,达到社会效益与自身经济效益的双赢。陕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