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铺就水库移民幸福路——我省水库移民工作纪实

2010-08-15秦延安

陕西水利 2010年3期
关键词:库区移民水库

◎本刊记者 秦延安

四月的陕南如同江南一般,山清水秀。沐浴着春日亮而不灼的阳光,安康市汉滨区流水镇72岁的周普玲在家门前的院落里,正兴高采烈地和三个街坊打麻将。

“水库建设,使得我们整个村子迁移到现在这个地方,国家每年给每个人有600元的生活补助,再加上退耕还林、土地流转补助,我和老伴一年有4000元的收入。”老人笑眯眯地说,一点也没有离开故土的悲怆影子,“这都是党的政策好。一年不用劳动,还有这么多收入,我们也老有所养,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周普玲家座落在安康水库的半山腰,站在水泥硬化的院落前,只见山下波光粼粼的安康水库里,装满货物的机动船"突突突"的马达轰鸣声不时传来,载满游人的汽艇在水面上飞驰着,水库湾道里村民们驾着小船正在查看网箱里养的鱼,到处呈现出一片祥和的水乡情景。

周普玲家的生活只是我省近80多万移民生活中的一个缩影。在近几年的水库移民工作中,我省坚持以负责到底的精神为前提,以安排好生产出路为重点,以达到长治久安为目的,以持续维护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和谐稳定为基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家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使得全省广大移民群众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移民工作成为顺民心、促发展、保稳定的和谐工程,移民人均纯收入已经由1998年的776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3200多元。

基础设施建设让移民村镇展新颜

历史的进步总要以牺牲作为代价,修电站建水库就要移民。移民并不是简单的搬家,它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的重新整合,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社会工程。原有的生产系统破坏了,原有的生产资料淹没了,人们长期建立起来的社会网络解体了,这一切都与世居故地的农民在思想观念上发生尖锐冲突。因此,从国际到国内,移民一直是个令人棘手的问题。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随着大批的水利设施建设,我省共有移民79.44万人,涉及全省11设区市、92个县(市、区)、749个乡镇、4324个行政村,是全国水库建设移民大省之一。特别是三门峡水库等移民搬迁安置属“文革”期间的“政治移民”,由于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移民搬迁安置采取行政手段,搞强迫命令和政治运动,在当时“重工程,轻移民;重搬迁,轻安置”的思想影响下,使得许多移民生活非常困苦,无家可居、无地可耕、无生存保障。

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争取改善移民生活条件,我省认真汲取了过去移民工作的教训,不断改变重水电建设、轻移民安置的错误思想,坚决纠正了移民就是给补偿,盖房子,将人迁走的简单草率做法,坚持规划先行,争取移民新村环境要优于移民过去居住的条件,不断加大移民新村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水利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大水库移民扶持力度的要求,我省及时编制并实施了《三门峡、石泉库区移民遗留问题处理2002-2007年六年规划》,积极审批和实施了《后期扶持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中央直属水库移民重点接安村省级财政专项补助规划》,严格按照“查漏补缺”原则,坚持“雪中送炭”。在充分尊重移民意愿的基础上,优先解决其他行业、专业规划之外、移民群众迫切关注的问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使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各级移民机构坚持“兴水、安民、救民、富民”的原则,将移民新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将移民扶持资金与扶贫、村村通等项目资金实行捆绑使用,不断提高移民扶持资金使用效益。为了解决安康水电站移民的住房、土地等问题,先后投资1.1亿元,使库区移民人均基本农田达到0.7亩,比1996年增加了0.15亩;移民人均经济林特园面积达到1.62亩,增加了0.72亩;人均住房面积较增加了10平方米,移民贫困面降低了20%。截止2009年底,安康市通过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共新建和改造库区村组生产道路900余公里。岚皋县结合县上“百里生态长廊工程”,多方筹资,使得佐龙镇水电路配套齐全,居民房屋改造风格突出,受到移民群众的好评。

家住流水镇窑头二组的高发春用“一个地下、一个天上”形容生活的变化。以前她住在水库底下,做饭烧柴,喝水看天,出门就是土路,整天灰头土脸。迁移后,镇上对移民村实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现在拧一下水龙头就能用水,按一下电钮就能做饭,出了门就是水泥路。从靠天吃饭到享受城里人的生活,高发春说,“生活真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据统计,自2006年以来,我省已完成项目投资4.61亿元,共实施项目2300多个,铺设安全饮水管道1166公里,修建灌溉渠道841公里,建成桥梁18座,修建各类道路853公里,使得移民新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安康市移民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通过完善移民村基础设施建设,让移民看到了发展的希望,坚定了发展的信心,使得移民群众的观念也在转变,素质在提高。

后扶政策实现了移民谋脱贫转向谋创业

过去,我省的水库移民仅包括中央直属的三门峡、石泉、安康、宝珠寺4座水库涉及的4个设区市,全省也只有23个县(市、区)设有移民管理机构。同时,由于大中型水库移民的搬迁补偿标准偏低,使得移民生产生活环境相对比较恶劣,生产发展的空间较小,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让移民心中充满了失落和期盼。

2006年,国务院出台17号文件,要求加大对水库移民的后期扶持,实行直补到人,每人每年助600元的政策。针对此,我省移民部门坚持抢抓机遇,真抓实干,严格按照《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精神,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落实政策,统一口径,顺利完成了87座大中型水库近80万移民人口核定工作,确保不错、不重、不漏。针对全省移民分布的实际情况,确定了直补到人的后期扶持方式。根据补助方式划分,采取直补到人扶持方式的共61.16万人,占全省移民总数的77%;对于18.28万生产安置人口,采取项目扶持,占全省移民总数的23%,使得移民后期持续政策温暖了每一位移民的心窝。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发放移民直补资金11.93亿元,人均发放1950元,约占移民年人均纯收入的39%。这笔直补资金对于生产生活遇到困难的移民来说,无异于“及时雨”、“雪中炭”。

“过去啥都没有,搬迁那点补助根本解决不了我们的生计问题。现在,路通了、水来了,每月还给50元的补助,这说明党和政府并没有因为水库建设完了而忘记了我们移民。”移民群众说。

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后,提高了扶持标准,解决了移民群众眼前的实际困难,仅三门峡库区享受直补资金的人数近50万人。移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心情舒畅了,久压在心头的气也顺了。

为了发挥有限的后扶资金杠杆作用,实现移民创业致富。各级移民管理部门不断进行了创新。大荔县积极探索以直补资金为抵押的融资方式,为移民群众发展经济提供资金支持。2006年直补资金发放后,为满足部分移民群众集中利用后扶资金发展生产的愿望,县政府采取“政府协调、移民自愿”的方式,由县农业银行牵头,以移民户20年共1.2万元的直补资金作抵押发放小额贷款,贷款额度为每户2万元。截至2009年底,全县已经有84个村2000余户移民办结了授信业务,1000余户贷款已经到位,实际用款2000多万元。这一做法,不仅可以使移民群众集中力量办大事,而且较好地解决了生产生活中资金短缺的问题,受到普遍欢迎。

多元产业引领移民走上致富路

移民迁移后,生活状况均发生了改变。为了不断增强移民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我省一方面把加强科技培训、提高移民素质、增强其创收和创业能力作为解决移民增收的治本之策,一方面立足库区实际,突出抓基地示范,利用项目扶持、引导树立移民致富模范,促进移民走上致富之路。各县(市、区)也结合本地主导产业发展的趋势,及时安排种植、养殖、特色产业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培训,同时结合劳务市场的需求,组织青壮年移民参加计算机、电动缝纫、电子装配等技能培训。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级移民机构先后举办各种培训班40多场,受训移民2万多人次,大大提高了移民科技素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本着“因地制宜,面向市场、优化结构”的原则,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使得移民收入来源不断拓宽,呈现出多元化的增长态势。西乡县充分发挥茶叶产业发展优势,利用移民项目资金不断加强库区精品茶园建设,配套扶持标准化茶叶加工厂,以提高茶叶品质和效益。石泉县大力开展一村一业的强村大户建设,强力推进库区蚕桑产业的发展。周至县金盆村依托山石资源,大力发展石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全省有名的“石头村”;桃李坪村大力发展无公害林果业前景见好;渭新村依靠优质土地资源发展苗木繁育产业已初具规模。这些村移民人均收入已超过5000元。目前,我省移民区已经形成了果业、棉花、西瓜、花生、大枣、笼养鸡、肉牛、棚菜、网箱养鱼等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兴办农家乐、经营商铺、养殖、种殖、劳务输出等产业格局,移民自我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产业带头人不断涌现,产业效益明显提高。

2006年因石泉水库回水影响,石泉县厚柳镇永红村何易建家需要迁移。当时房子和土地折算下来,国家给赔了4万元。为了寻求新的生存之路,何易建根据镇上发展旅游的思路,向镇移民站提说了自已想办农家乐的想法。镇移民办立即表示给予支持,并将他作为全县移民办农家乐致富的带头人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帮助其协调贷款20多万元,办起了农家乐。运营3年来,何易建不仅已经偿还完了所有的贷款,而且还花了12万元买了小车,并聘请了5个村民来帮忙,两个孩子也都考上了大学。

说起现在幸福的生活,41岁的何易建笑的几乎合不拢嘴:“过去开拖拉机给别人耕地,现在开小车自家用;过去住的是四间土坯房,现在拥有20多间砖瓦房子。两个孩子上大学一年就得四万元,不是这农家乐,根本供养不起。”何易建感叹地说道,“要不是县、镇移民管理部门给我帮助和扶持,我根本办不起这农家乐,也没有现在的好日子,真是很感谢他们。”对于现在的生活,他十分满意。

省移民办有关负责人说,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就是移民产业发展的一根杠杆。通过这根杠杆,扶持、引导、帮助移民走上致富之路。

昔日忙于上访今日忙于生产

我省是全国的水库移民大省之一,也是水库移民各种矛盾比较突出集中的地区之一。由于过去水库建设只考虑怎样将移民从聚居地搬出,很少考虑其以后的生存和发展,几十年来积淀了很多移民遗留问题,严重危及到一方社会稳定。为此,我省一直把维护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稳定作为重中之重,严格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建立完善了内部信息快速通道,认真做好群众的来信来访接待工作。根据移民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积极面对、敢于担当,着力宣传政策、化解矛盾,妥善解决影响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收到了明显成效。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全省各级移民管理机构共接待、处理群众来信、来访、政策咨询等10万人(次)以上,移民上访越来越少,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疲惫的身影渐渐远去,灿烂的笑容重新爬上脸庞。移们终于做出改变自己命运的决定:不再向政府“等、靠、要”,把上访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中。在新家园,新的生活、新的梦想已经开启。从石泉水库淹没区搬迁到厚柳镇的52岁的陈家卜告诉记者,过去家里依靠11亩田地生活。搬迁后只有一亩水田,生活一下子限入困顿,为此陈家卜没少去上访,后来在移民部门的帮助下,她的丈夫到镇供电所上班。镇移民站帮助其贷款扶持,她在家里喂了20多头猪,还养蚕,给人打米磨面,一年全家总收入五六万元。

“我不仅把两个兄弟供养成为大学生,给他们成了家,而且还把儿子供继大学毕业。”陈家卜笑容满面地说。“要不是移民工作做的好,我们哪有今天的好日子?”这是陈家卜10年移民生活的真情流露。

这种幸福也体现在西乡县茶镇康乐村群众何常功身上。他一家5口人住在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内,家具一应俱全,其现代化程度比城里人一点也不逊色。受水库建设影响,18年前何常功家也成为水库移民。为搬迁后的生计问题,他曾和村里好多人去市县上访。后来,在移民部门的帮助下,他承包了村里200亩茶园,签订了20年合同,不仅解决了自家的生计问题,还帮助村里部分群众解决了生活问题。200亩茶园,每天有30多人来采摘茶叶,每人每天可收入60元左右。何常功腼腆的告诉记者,大儿子在镇上开了一家茶叶店进行销售,小儿子大学毕业在村里当村官,组织村里移民搞生产养殖,自己在山上负责茶叶加工、生产,整个茶场形成了一条龙的生产渠道。何常功不仅使得自家致富,还带动了村民走向致富之路。

站在山头上,往山下望去,茶镇移民新村,高楼林立,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迷人景象。移民群众的生活已经告别阴翳走向幸福。

省移民办有关负责人说,经过多年的努力,全省移民工作基本实现了三大目标,即实现了库区的政治稳定,实现了移民的经济发展,实现了移民收入的稳步增加。陕西水利

猜你喜欢

库区移民水库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漳河有一水库群
出山店水库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突变理论在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成效评估中的应用
库区防护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识别
出山店水库
签证移民
广东河源万绿湖库区的“双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