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关问题的思考
2010-08-15王海伦张立军张丽华
王海伦 ,张立军 ,张丽华
(1.山东理工大学,山东 淄博 255000;2.东营市水利局,山东 东营 257091)
东营市地处黄河最下游,辖3县2区,面积8053km2,人口184万。由于特殊的地形和地理环境,当地除小清河以南342km2地区地下水可利用外,其余地区均为苦咸水,不能饮用和灌溉,只能以黄河水作为主要的淡水资源。近年来,东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实施了灌区节水改造、平原水库建设、农村集中供水等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状况明显好转,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创新农村水利建设机制,深化农村水利改革,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水利建设也出现了很多矛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1 取得的成效
1.1 不断完善引黄工程,确保黄河有水“引得出”
共建设了9座引黄闸、8处引黄泵站(船),引提黄河水能力达到514m3/s。
1.2 大力实施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确保“输得快”
先后衬砌改造了王庄、胜利、麻湾、宫家、双河等灌区渠道397km,输水速度明显提高,基本解决了新户、丁庄、明集等偏远乡镇长期缺水问题,提高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1.3 大力实施蓄水工程,确保“蓄得多”
目前已建成各类平原水库658座,一次性蓄水能力达8.31亿m3,农业季节性缺水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实现了“丰蓄枯用”、“冬蓄春用”。
1.4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确保“提得出”
井灌区共建成水源井9151眼,井灌面积2.27万hm2,同时为避免地下淡水资源超采,建成了蓄水1000万m3的淄河水库,引黄河水补充地下水源,有效缓解了地下水超采带来的问题。
1.5 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确保“村村通”
先后实施了蓄水工程、“小康型”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解决了群众无水吃、吃水难的问题。从2005年开始,启动了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供水管线与所有村级管网对接,进村入户,实现24h连续不间断供水,水源水质、供水水质达到国家部颁标准,真正做到了 “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
1.6 大力实施河道综合治理,确保“排得畅”
建成骨干排水河道30条,长度981km。近年来,先后对草桥沟、挑河等骨干河道进行了以清淤疏浚、修建挡潮节制闸、植树造林等内容的综合治理,拦蓄淡水资源,阻止海水倒灌,水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水利工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较薄弱
由于现有田间水利工程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工程建设标准低,老化失修严重,综合利用率低,有的甚至已丧失功能。特别是近年来出现了填沟还耕、填水库为农田,使原本脆弱的农田排灌体系遭到破坏,致使有的地方农田防洪排涝能力较差,遇强降雨出现大面积泥涝现象。
2.2 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仍较突出
目前,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到村头,村内管网建设时间长,由于村财力不足无法实施村内管网改造。主要存在建设标准低、管线老化、计量不准等问题,加之水厂水处理设施陈旧,影响了工程效益发挥。
2.3 农村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大量的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农药严重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这种状况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的饮水安全和粮食安全。还有部分土地水土流失严重,不但耕地质量退化、土质脊薄、产量下降,还造成了河流渠道泥沙淤积,给行洪和排灌带来很大影响。
2.4 管理机制不适应农村水利发展要求
大部分农村水利工程尤其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主体不明确,尚未形成一套良性的运行管理机制,农田水利的投入补偿机制未形成,水费收取困难。当前推行的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管理由于工程设施落后、思想认识不够等原因,也遇到了较大困难,造成工程日常管理维护经费短缺,水利工程使用周期缩短。同时,农村水利建设涉及面广、参与建设管理部门较多,县区的农田水利建设尚缺乏一个长远的综合规划。
2.5 农村水利投入仍很不足
虽然近几年来,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加大了农村水利投入,但补助标准偏低,省级补助标准一般仅15%左右。而县级财政困难,对农村水利的投入有限。特别是随着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化,“两工”和农业税取消,村民事务实行“一事一议”后,农民投工投劳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基层政府组织农民开展农田水利建设难度大,农村开展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了“事难议、议难成、成难办”的现象。
2.6 基层队伍薄弱
原有乡镇水利站由水利部门统一管理,机构改革后并归于乡镇,因此,削弱了水利技术力量,农村水利建设缺乏及时的技术指导,水利业务工作难以开展,影响了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组织实施。
3 对策与建议
3.1 搞好全市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规划
结合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安排,对全市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进行摸底调查,以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保障粮食和农村饮水安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目标,科学编制全市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总体规划,为全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主要对灌溉工程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重点推进田间节水改造工程建设进程,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对骨干河道进行新一轮的治理,对农田中小型河道进行以排涝、改碱为内容的综合治理;对蓄水工程进行挖潜改造,按照宜用则用、更新提高的原则进行恢复性建设,发挥其生态涵养、备用水源的作用;改造村内供水管网,升级水处理设施,更换智能化水表,建设信息化控制系统,提高农村饮水安全系数。
3.2 加大投入力度,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合理划分事权和“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分级负担工程建设投资,明确各类水利工程补助标准。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对农民兴建小型水利设施及进行田间节水改造给予适当补助。同时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投资水利建设。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投资投劳新机制、新办法,引导和组织农民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或以工代赈等形式,大力发展农村水利事业。
3.3 加强农村水利队伍建设
采取公开考核、择优录用的原则,引进农村水利人才,尤其是要重点引进吸收水利专业技术人员,逐步淘汰低素质、非专业人员,充实专业技术力量。同时各级水利部门每年要列支专项经费,采取短训、委培、脱产学习等多种形式,帮助水利工作人员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另外,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和关心基层水利工作人员,切实解决好晋职晋级、工作条件、生活和政治待遇评先奖优等问题,充分调动基层水利人员的积极性。
3.4 加强农村水环境工程建设
切实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水质改善,把保障饮用水水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根据农村不同的供水方式采取不同的饮用水水源保护措施。逐步推进县域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小城镇和规模较大村庄应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大力推进健康养殖,强化养殖业污染防治。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施肥,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优先种植需肥量低、环境效益突出的农作物。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沙化,保护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