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前水库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及保护
2010-08-15孟燕
孟 燕
(山东泰安岱岳银河水务有限公司,山东 泰安 271000)
黄前水库作为泰城重要的地表水饮用水源地,自1992年起向泰城集中供水,按照上级要求,泰安市环境保护监测站一直对黄前水库进行水质监测。为此,根据2002-2008年的监测数据,对黄前水库的水质现状进行如下分析。
1 水质监测情况
1.1 监测现状
黄前水库建成至今,泰安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一直在黄前水库水文站基本断面定时取样进行水质化验。
泰安市环境保护监测站,从1991年至今,在水库及上游的石屋志、红河、下港、麻塔4条河上分设14个监测断面,监测30个水质指标。
泰安市自来水公司,作为黄前水库向泰城供水的经营单位,自1992年至今,不间断的在水库取水口和净水厂进口取样做水质监测、化验。
上述3个单位对黄前水库进行了16-42年的水质化验和监测,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料,经历并见证了水库水质的变化过程,为水库水质的保护和水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按监测计划要求,从2002-2007年,对黄前水库水质的监测项目达31个,其中必测项目13个,选测项目18个。覆盖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一、表二中所有项目。自2008年起,按照国家环保部的统一部署,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源地监测项目在原有基础上,增测《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三中前35项,监测项目增至66个,每月向环保部门报送监测结果,同时,每年对黄前水库进行一次包含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109个指标的全分析监测。
1.2 监测频次
2002年之前每年监测6次,即枯水、丰水、平水期每期监测2次。2002年以后,随着国家及环保部门对饮用水源地水质的重视,监测频次逐年增加,每月都进行监测,节假日也相应的增加监测频次。
1.3 水质监测评价结果
根据泰安市环境保护监测站1991-2008年对黄前水库水质的监测数据,在监测的31个项目中,除总氮、总磷不能稳定达标外,其余监测项目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Ⅱ类水标准要求,满足城市供水对水质的要求。
2 黄前水库水源地保护措施
黄前水库自1992年向泰城供水,日供水能力已达10万m3,占泰城供水量的70%以上,该水库已成为泰城重要的供水水源地。如何保护好该水源,并实现可持续开发和利用,事关泰城发展大局。研究和解决水源地的保护问题,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2.1 黄前水库流域人口控制
黄前水库流域的环境污染与人口总量、人的活动强度密切相关,这对生活污染源的控制与治理有很大的影响。
首先,控制流域内人口规模。位于黄前水库引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人口,应有计划有保障地引导其由村落向城市和集镇流动。其次,加强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全面开展以基础设施建设、饮用水源地保护、能源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理、农业有机物处置为内容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减少生活、旅游等活动对水源地的污染。
2.2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流域内村落分布范围广、涉及面大,面源污染的重点是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粪便,要坚持点面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控制农村污染源,严格控制村落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入库,减轻黄前水库水污染负荷。
一是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快农村沼气池建设,有效利用秸秆、收集农户人畜粪便;运用无能耗或低能耗技术处理村落污水,严禁村落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建设乡村垃圾收集站,集中处理生活垃圾。
二是推动生态农业发展。推广适用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扩大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及规模;控制化肥的施用量,普及配方施肥,平衡施肥技术,增施农家肥,推广使用生物农药。
三是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在一级保护区内禁止设置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在二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已有的规模化养殖场应当限期治理;发展生态型畜禽养殖业,建立无废物、无污染的绿色畜禽业生产示范基地;改变传统的分散养殖方式,实施集中饲养,分散经营的双层经营模式,推动畜粪返田利用。
2.3 重点污染源的防治
1)工业企业污染源防治。流域内禁止新建、扩建、改建有污染的项目,严格治理现有污染项目。
2)旅游及餐饮服务业的污染防治。黄前水库流域为风景名胜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饮用水保护区和风景旅游区,要预测旅游业对流域水环境的影响,提出合理、有效的控制规划。
汇水区内禁止开辟可能污染水源的旅游项目。严格控制在该区内新建、改建、扩建宾馆、饭店,属于违法建筑的予以取缔。目前,水库周边的宾馆、饭店所排放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排入黄前水库,要采取有效措施,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对库区周围的饭店实施废水引排,杜绝污水直接进入水库,取缔保护区内向水体排放废水的所有餐饮服务网点。
2.4 做好水库流域的水土保持
实行治管并重,封造结合,工程—植物相依的水土保持原则,借助工程拦泥沙积蓄水源,改善植物立地条件。
首先要禁止陡坡开荒,实行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大力进行荒山植树种草,增加植被,涵养水源,阻挡地表径流的产生或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其次在流域内推行少耕或免耕种植法,逐步实行农田覆盖耕作。因为农田耕作与水土保持关系密切,大力推行免耕法,保土增产。
2.5 搞好水库周边生态环境建设
1)加大库区周边环境生态治理的力度。加强宣传,提高流域内群众和全社会保护水源、关心水源的意识。在流域内实施禁磷、禁高残毒农药工作,严禁使用高毒、高残毒农药和含磷洗衣粉、洗涤剂。加强对畜禽养殖活动的管理,认真落实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严禁在水库上游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
2)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流域综合治理。立足流域的地理特点,按照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机结合的原则,全面规划,合理调整水库周边产业结构,建设水源水区以林为主,林、农、牧、副业相结合的生态农业,开展以保护水源、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的小流域治理工作。
3)加快流域植树造林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水源涵养林的管护,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建设流域河涧生态林带,在水库周边营造树篱带,依据山体高度不同布置等高线环形种植带,将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治理和坡地利用结合起来,提高森林覆盖率,控制水土流失,恢复和建设山区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
4)实施跨行政区的污染治理措施。对济南、莱芜辖区内的河道清淤整修、建设拦水坝,养护和营造水源涵养林。在立地条件较好的荒山秃岭种植水源涵养林作用较强的赤松林、落叶松、麻栎等树种;在土壤贫瘠、立地条件差的地段种植芒古草、鸭嘴草等草本植物,改善、恢复土壤环境。
3 结 语
治理措施实施后,黄前水库流域内的污染态势将得到明显的控制,水质将得到明显的改善,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安全将得到保障。如2008年,对流域内11条重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在水库上游建立起完善的水土流失防护体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大部分水土流失区农业生态条件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