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旱涝灾情防治初探
2010-08-15郭亲强
郭亲强
(菏泽市闫潭灌区水利管理处,山东 菏泽 274000)
菏泽市现有引黄闸10座,设计引黄能力405m3/s;大中型引黄灌区10处,送水干线3条,主要担负着引黄补源任务。目前,该市拥有机井约15万眼,配套13万眼,井灌面积41.33万hm2。拥有黄河故道、太行堤、东鱼河、洙赵新河及万福河5大水系,有199条河道,建有节制闸786座,扬水站695处,装机62kW,主要负担全市抗旱调水拦蓄、地表径流及防洪除涝任务。
菏泽市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出现春旱秋涝现象,造成农作物减产绝收,以及人、畜饮水困难。较典型的洪涝灾害是2001年东明发生的重大洪涝灾害。大量水利设施被毁,部分公路路基被毁,输电通讯线路损坏,农作物受灾,损失达4亿元。2008、2009年的几次降雨也给菏泽城区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城市设施也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
1 旱涝灾害的成因
1.1 客水资源缺乏,地下水严重超采
菏泽市用水主要依靠引黄河水、地表径流及地下水。如今黄河水量日益减少,加上黄河断流的影响和引黄水量的限制,可引水量十分有限,黄河成了不可依赖的水资源。另菏泽市每年的蒸发量大于降雨量,也是干旱的基本原因。菏泽市井灌面积达8%之多,但由于连年的局部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造成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据菏泽水文地质站观测,地下漏斗正以菏泽城为中心向四周扩大延伸,使大量机井配套能力低,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大面积农作物受旱严重。
1.2 水利设施少,工程老化失修
菏泽是农业大市,农业比重占40%之多,经济收入相对较低,这不但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速度,也制约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带病运行,部分水闸启闭困难,漏水严重,抗旱时不能有效蓄水,防汛期间又不能及时泄洪,一遇急雨便积涝成灾。
1.3 堤防缺口多,阻水障碍得不到清除
无节制的取土,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大堤缺口多,薄弱堤段及险工增加,河道淤积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河道的行洪安全。河滩高渠众多,林木种植面积较大,部分河道遍及河滩及河坡,间种大量高杆作物,此种现象长期得不到清除,大多淤积严重,芦苇丛生的河道得不到治理,严重降低了河道的防汛行洪能力,随时都可能导致灾害的发生。
1.4 管理不统一,水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水资源与水利工程受多方管理,在引水、用水、管理与治理上就存在多方困难。每当引水时,上游落闸漫灌,每公顷平均用水 3000~4500m3,造成大量浪费。而下游的群众得不到及时足量的水进行灌溉,形成十分突出的供需矛盾。另外,由于水资源属多头管理,难以形成统一的系统管理规划、工程配套和节水方案。导致水利设施配置不齐,标准不一。引水沟渠抗渗性能差,水资源利用率低,用水成本高,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5 汛期雨水集中,排涝能力差
形成洪灾,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因为汛期降雨局部、短时比较集中,大到暴雨来势猛,持续时间长。近年来,菏泽市受种种天气影响,汛期降雨量逐年增加,再加上工程设施不足,排涝能力过低,雨水不能及时排出,及易造成涝灾。
2 采取的措施
多年的灾害给菏泽经济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市委市政府对治水害、兴水利也高度重视。近年来,市水利局投入数亿元治理沟渠,配套维修机井,并对全市近百座危桥进行了改造,另外还对环城公园,赵王河公园进行了改造。这些项目的实施,充分说明了人们对水资源保护意识的增强,对改善水利环境与提高生活质量的关注。
2.1 统一管理,合理配置水资源
水资源的缺乏不仅体现在农业上,同样也体现在工矿企业和城市居民用水方面,但由于管理部门多,供需矛盾一直得不到妥善解决。因此,必须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制定出合理的引水规划与用水计划,按照“先下游、后上游”、“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采取拦蓄结合,截流补源的方式,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积极补充地下水,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2.2 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工程配套设施
菏泽市已对部分沟渠、机井及相关水利设施进行了治理,但是今后的任务仍然艰巨,要在清淤、清障和恢复堤防上抓好落实,更重要的要投入大量资金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拦蓄行洪能力。
2.3 大力宣传,增强民众节水意识
加大《水法》、《河道管理条例》及《防洪法》等水利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用水户的节水意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好水资源,保护好现有的水利工程设施。大力推广节水技术,普及节水设施,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更新种植模式;推广节水品种,种植面积,使农业由抗旱向防旱的观念转变。在抓农业节水的同时,还要抓好沿线工业节水工艺的改造,提高用水的重复利用和改变城乡居民的用水习惯,创造较大的节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