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水文化

2010-08-15梁述杰渠性英

山西水利 2010年1期
关键词:老子万物孔子

梁述杰,渠性英

(1.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山西 太原 030001;2.山西水利发展研究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2)

什么是文化?最基本的定义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民族、行业、团体人们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水文化,顾名思义,亦即是水利行业人员所秉持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

水喻德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公元前516年周朝覆灭,老子逃往楚国(时55岁),回到了家乡。这时比老子小20岁的孔子来拜访老子。孔子将老子比做“龙”,来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测、难以捉摸,故向老子请教学问(即典故“孔子问李”)。二人见到山中流淌的溪水,老子说了这段话。意思是,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老子连举七个“善”字,其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有高尚品德的人,他们像水那样,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不争功、名、利。凡利物、利人之事,都尽力去为,可谓之“上善”。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清人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老子衍》)水滋润万物而不求回报,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做人应如水,滋润万物,从不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水乃万物之源,炫耀的资本不可谓不厚,可它却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不仅不张扬,反而“和其光,同其尘”,哪儿低往哪儿流,哪里洼在哪里聚,甚至愈深邃愈安静。这的确是一种“无为”,是对“小我”的无为,是在个人利益上的无为。类似地,《荀子·宥坐》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涉及到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畴。可见,自古以来,我们民族即赞美水、学习水。

水喻智

孔子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山和水的特点也反映在人的素质之中。因此:“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难于追随,深不可测,不可逾越。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所以,他们总是活跃、乐观的。仁爱之人和山一样平静、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长寿。智者就是聪明人。聪明人认识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动,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对此,朱熹的解释是:“智者达于事理,而周疏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论语集注》卷三)可见,仁者、智者的品德情操与山川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因而产生了乐山乐水之情。

水喻财

中国传统理学以水为财,常说有“水”有运行。中华民族尊崇农耕文化,对水不仅喜爱,更近于崇拜。视水如财,惜水如命,在很多地方都有体现。如山西人是喜欢雨水的,所以,许多人家院中间放了大瓮“聚财”,建筑上大部分屋顶单面朝向自家院落,这样,雨水就会顺着瓦垅流到自家院里,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南方人也是这样,院内皆有天井,既为采光,又有聚雨水聚财以备日用、消防等多种用途。江南园林的特色,房屋很高大但阴暗,所谓明堂,就是客厅连着天井,如果下雨的话,雨水不会流到外面去,也是聚财的意思。山西人还有大年初一全天不扫地、不倒水的风俗,寓财不出门之意。之外,山西人梦到水意味着进财。选择风水宝地时也十分注重水环境状况,“水又属财,曲则留而不去也”(《相宅经纂》卷三)。“水积如山脉之住……水环流则气脉凝聚,后有河兜,荣华之宅;前逢池沼,富贵之家,左右环抱有情,堆金积玉”(《水龙经》)。中国古代对村落、城邑和住宅的选址都十分注重风水,如对村落环境的水口形势尤为重视,特别是对水的出口,要求必须关锁,为的是不让财源流失。对无水或缺水的村落要引水入村,还有的要在宗祠前面开挖池塘,以聚财、兴运。再如中国传统的民居大多建有天井,而对天井向外的排水道也颇为讲究,要求不能直泄而去,而应是屈曲绕行,以象征家财聚而不散。村落、墓群地的选择,也都依山傍水,认为水流如财,连绵不绝,旺盛后人。现代社会,无论是公司还是住宅,都会用水幕墙、鱼缸等来招财。这些传统、风俗、理念,近似于水图腾了。

水喻时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子罕》,后被毛泽东引用,故广为流传。一般理解,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颇有惜时之意。按字面讲,孔子在河岸上仰观俯察,再看河川里的流水,因而兴起感叹:“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也有另一层意思认为“逝者”,没有特定的所指,可包罗万象。就天地人事而言,孔子仰观天文,想到日月运行,昼夜更始,便是往一日即去一日,俯察地理,想到花开木落,四时变迁,便是往一年即去一年。天地如此,生在天地间的人,亦不例外。人自出生以后,由少而壮,由壮而老,每过一日,即去一日,每过一岁,即去一岁。个人如此,群体亦不例外。中国历史到了五帝时代,不再有三皇,到了夏商周,不再有五帝。孔子生在春秋乱世,想见西周盛况见不到,只能梦见周公而已。由此可知,自然界、人世间、宇宙万物,无一不是逝者,无一不像河里的流水,昼夜不停地流,一经流去,便不会回来。李白说:“奔流到海不复回。”古希腊哲人也说:“濯足急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圣人一言,含有多义,读经典把文字句读通,尚须广思言外之意。我们读“逝者”的意义,想自身,以及身外的权力财富,都如流水,一纵即逝。原重庆司法局局长文强在“双规”后写检讨书:“我到现在才深刻明白,薄熙来书记说‘当干部,一要干活,二要干净’一席话的含义,但是现在一切都晚了。”孔子一方面感叹时光易逝,往事难再,另一方面以水为喻,勉励我们进德修业,都应该像永不止息的河水,孜孜不已,不舍昼夜。而这种感叹所包含的意义,引发我们思考宇宙的奥秘,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如此等等。可谓是亘贯古今的一大感叹!

水喻美

自然美是最美的,这一概念在美学领域是重要而又富有哲学内涵的范畴。水是自然美的基本元素。追溯我国美水萌芽,其肇始至少应在《诗经》时代,如《卫风·竹竿》:“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在碧水荡漾的淇水上出游,可以在水之美的氛围中消解忧愁。《邶风·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乘着柏舟随波漂流,内心忧愁不安,遂借游玩来解忧。之外,在《周易》、《老子》、《庄子》、《论语》、《楚辞》等先秦典籍中也有许多关于美水的表述。《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体现了对沂水秀丽风光的审美心态。《楚辞》则更直接地显示出对水的审美情怀:“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九歌·湘君》),“遵江夏以娱忧”(《九章·思美人》),表达了人们对水的审美情趣。秦汉时期枚乘《七发》观涛的描写,把波澜的奔腾激荡描绘得穷形尽态,盛赞波涛的壮阔对人有“发蒙解惑”作用,显示出对水的审美感受。到魏晋,人们认为水能让人“畅神”,使“人情开涤”、“神超形越”(《世说新语》)。中华民族具有了水审美意识,而且是自我心灵的快活和愉悦,不仅具有消忧解愁的功能,还体现了自然造化之道、宇宙存在之理。江南山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其上,若云蒸霞蔚”(《世说新语·言语》),充满神奇色彩和原始美的独特魅力,强烈吸引人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充分领略水之美。中国人的水审美意识一直向前拓展,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审美观念。就水而言,人们对水之美的认识也达到了新的境界。哪里有水,哪里就秀美,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灵气,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朝气蓬勃的生命。水是心灵的慰藉,水是生命的源泉。无边的水,无边的声音,无边的宁静,无边的美。美是一种欢愉,是一种让人遐想的力量,我们渴望这种美。

结 语

水文化表现为社会凝聚力,其指向是真善美。水利行业的精神是“献身、负责、求实”,它既反映了相对稳定的文化取向,又要求逐步提升能切合时代脉搏新的价值内涵,是水文化精神形态的具体体现。飞扬激荡的水文化荡涤着整个社会,与当前迅猛进展的经济潮流是合拍的。健康发展的水文化代表和引领着社会良知,其使命和表现,常常是严肃和深厚的。它化人之精神,益人之心灵,从传统文化的传承到科学技术的革新,从全球视野的延展到民族主体意识的回归,站在时代与历史的高度,感动着大众。

猜你喜欢

老子万物孔子
万物皆可折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万物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智者老子
孔子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