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借鉴与因地制宜发展
2010-08-15SpecialCommentator
特约评论员/Special Commentator
1 科学借鉴国外政策与经验
围绕规范和推广绿色建筑,近年来许多国家制定和发展了各自的绿色建筑标准与评估体系,包括美国的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英国的BREEAM,日本的CASBEE,15个国家在加拿大制定的GBC体系,德国的LNB《可持续发展建筑导则》,澳大利亚的NABERS,挪威的Eco Profile,法国的ESCALE等。20世纪末,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也相继推出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在发展绿色建筑的过程中,发达国家的模式不同,却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BREEAM体系是英国环境政策激励机制下的产品之一。自1990年首次实施以来,BREEAM体系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扩展,可操作性大大提高。基本适应了市场的要求,已对英国的新建办公建筑市场中25%~30%的建筑进行了评估,至2000年已经评估了超过500个建筑项目。BREEAM体系在英国市场的占有率是世界上其他评估体系难以匹敌的,这既有赖于英国政府在政策、资金上的大力支持,也与BREEAM体系与市场及建筑工业的实践紧密配合、保持高度透明的评估等做法不无关系。
日本以政府为主体积极发展CASBEE绿色建筑评价工作,实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包括名古屋市、大阪市、横滨市、京都市、大阪府、京都府、神户市、川崎市、兵库县、静冈县、福冈市、札幌市和北九州市的要求所有的新建项目有义务提交绿色建筑评价结果并在网站主页上公布。而大阪市、横滨市和名古屋市则要求把进行绿色建筑评价作为综合设计制度的准许条件。此外,日本政府鼓励金融机构对注重环境性能的公寓提供贷款优惠,其中横滨银行对3星级以上的新建公寓可以获得比门市优惠的利息,最大优惠1.2%;住友信托银行对4星级以上的新建公寓可以获得比门市优惠的利息,根据星级最大优惠可达1.5%。另一方面,日本还积极推行CASBEE 建筑评价员注册制度,迄今通过注册的超过5000人次。
美国政府也逐渐积极鼓励发LEED,包括所有的新建驻外使馆都通过LEED认证,能源部新建或改建的项目要通过LEED银奖认证,以及一些州还针对LEED项目给予了每平米35~65美元的补贴政策,等等。
综上,我们要认真借鉴、学习发达国家在加快推进绿色建筑体系发展的各种经验。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重视各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思路、条文是否适用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原因是,目前我国的不同地区之间建筑环境质量和能耗现状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绝不能像国外一些绿色建筑标准那样允许把节能、节省资源、保护环境的条例与室内舒适性、服务水平的彼此相加或相抵。
例如美国LEED这种允许绿色建筑不同侧面的性能进行抵消的策略,会产生不少问题。例如,通过对获得LEED-NC的156个建筑(不仅仅是中国的项目)的评价数据进行整理,我们还发现了一些不符合绿色建筑理念的问题。首先,LEED-NC的可得总分为69分,其中可持续场地部分总分14分,节水部分总分5分,能源与大气环境(简称节能)总分17分,材料与资源部分总分13分,室内环境质量部分总分15分,创新设计部分5分。按照LEED的规定,获得认证即“通过”级要求被评项目获得26分以上,相当于总分的40%以上。但实际上这些通过认证的建筑的得分出现了极大的不均衡。例如:可持续场地的40%对应的6分,156个LEED认证建筑中60%在此基准之上。材料和资源部分的40%对应的分数为5.2分,55%的认证建筑在此基准之上。而室内环境部分80%的认证建筑得分其总分的40%以上,创新设计部分87%的认证建筑得分超过了其总分的40%要求,而且有24个案例得到了满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节能部分,只有16%、不足25个案例得其总分的40%(满分为17,40%的得分约为7分)以上,甚至有9个LEED认证的建筑在节能部分得到零分!
如上面分析结果表明,节能方面的性能是156个LEED认证建筑案例的薄弱项,也是难点,但是如果建筑不希望在此多费气力,那么也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在相对定性的创新设计、室内环境质量等方面获得高分而同样获得绿色建筑的标识,这显然不合理。节能难做,是因为美国的节能标准要求很高吗?原因并不在于此。LEED的节能要求并不高,但是节能部分得分需要设定一个参考建筑,而参考建筑的设定问题是很多的,即基本上让参考建筑背负了许多不节能的策略,包括要求参考建筑采用不节能的全空气系统,新风不能热回收等等。
最近USGBC的布伦丹·欧文斯(Brendan Owens)以及新建筑研究所的马克·弗伦克尔(Mark Frankel)和卡西·蒂默(Cathy Turner)对几百个实际运行的LEED建筑进行了调研和回访,最初大家都以为“LEED 项目在节能方面有很大的提高:通过LEED认证的建筑,就意味着更节能;在LEED评分中级别越高,节能效果越好”。然而调研结果表明:仅仅有30%的LEED建筑运行能耗低于常规水平;25%的LEED建筑运行能耗高于预期和平均值;许多建筑都存在严重的能耗问题。而且越是高级别的LEED认证项目,其建筑能耗水平反而比预期更高,平均高出一倍左右。考虑到美国建筑的能耗水平原本就很高,这些调研结果可以反映出LEED认证项目其实并不节能。
为什么通过LEED-NC认证的建筑实际的建筑能耗并不低呢。原因是,LEED标准在室内环境鼓励超过普通水平的更高的人均新风量指标,即使是明显地高于《ASHRAE62-2001通风与室内空气质量标准》(ASHRAE 62-2001 Ventilation for Acceptable indoor Air Quality)的新风量标准(例如办公室中人均新风量标准取到100m3/人·h)来获得高分,而在节能评价的时候要求选择的参考建筑的新风量标准也相应的提高,并且参考建筑的新风不能进行热回收,这样可以在节能部分也获得高分。在评价空调采暖系统节能的时候,要求参考建筑的空调系统是最不节能的方式(如基本上市场上不多见的不节能的全空气系统),这样也很容易在节能方面获得高分。即便是这样,因为常规建筑的新风量标准完全没有必要到这么高,而且本身的空调系统效率就很高,因此获得LEED认证的项目的能耗水平就自然低不下来了。另一方面,LEED只重视设计性能的评价,缺乏运行之后的再评估,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此外,LEED认证中还有一些很奇特的策略,例如允许购买一些古董类的字画等,通过价值折现实现材料资源的可回收利用,已经超出了学术界的理解范畴。
由于中国的国情与美国不同,有些LEED认证级别较高的建筑用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来评,结果并不符合中国政府和科研院所对绿色建筑的共识。原因是,通过对我国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城镇建设以及绿色建筑发展现状的调研,发现即便在发达城市,城市建筑也均普遍存在运行能耗高、材料资料消耗大、建筑室内声光热环境及空气品质差的现状,而且不同类型建筑或者相同类型建筑不同地区的水平差距较大。从调研分析和数据对比来看,目前我国建筑环境质量的现状和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异,不象发达国家总体水准较高、差别较小,问题的主导方面是能源、资源与环境代价的最小化。因此,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绝不能像LEED那样允许节省能源、节省资源、保护环境的条例与室内舒适性、服务水平的彼此相加或相抵。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国内某总部建筑,尽管该项目申请了LEED的最高级别铂金奖,但进行国内绿色建筑的评价标识时只获得了绿色建筑二星级,最终放弃了申请。
2 发展绿色建筑要与中国优秀传统相结合
自古以来我国就强调天人合一、适宜朴素的绿色建筑理念。传统徽派建筑就是按照气候适应原则设计的绿色建筑典范。在徽派民居设计中,各种被动式的遮阳、通风、隔热措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包括顶层储物阁楼兼作隔热缓冲层;天井设计朝内的屋檐和储水沟收集雨水,兼作节水、降温,同时可以防火;设计地窑实现季节性的能量储藏,然后利用温差取暖或降温。因此,在发展绿色建筑的过程中,要积极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点,注重对传统建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应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出积极的因素以指导当代绿色建筑的发展,实现发展绿色建筑和弘扬天人合一、崇尚节俭的文化价值观充分结合。
另外,要警惕标新立异、贪大求洋的发展方式。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消费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无论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内容,还是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与国外接轨”和“三十年不落后”的理念影响下,不断涌现大批标新立异、贪大求洋、高标准的住宅和办公建筑,其运行能耗也实现了“与国外接轨”,单位面积能耗大幅度增加。例如,我国某地的高档住宅,号称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空调采暖节能技术,全年大部分时间采暖空调全天24h运行,能耗水平为20kWh/m2·年,是普通住宅的7~10倍,与发达国家高档住宅的能耗水平相当;又如,我国部分大城市的大型公共建筑的单位面积年耗电量指标为200~300kWh/m2年,已达到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类似的大型公共建筑面积不足5%,却消耗了10%以上的建筑能耗。
如果前述“与国外接轨”的城镇化理念得到蔓延,将使我国的建筑能耗达到“发达国家”的高水平。以我国城市建筑单位面积用电量指标为例,未来如果达到美国目前的平均水平,则2020年300亿m2的城镇建筑每年就要消耗3万亿度电,这是我国目前全国发电总量的1.5倍;如果单位建筑面积用电量达到德国法定节能建筑的水平,则届时全国城镇建筑用电量也将达到目前我国全年发电量之和。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无论是能耗水平、还是二氧化碳排放指标都受到人口、收入水平、能源结构、政策导向、消费方式等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对各国人均能耗和CO2排放GDP发展的分析表明,人均收入与人均能耗、碳排放水平都有相同的趋势,即:各国人均能耗和碳排放大致经历了一个从低收入、低能耗、低碳排放到高收入、较高能耗和较高排放,最后到较高收入、较低能耗和较低排放的倒U形发展曲线。
与西方国家发展环境不同的是,中国的发展处在更为恶劣的资源与能源环境下。全球日益紧张的能源与环境形势使我们必须在更有限的人均能源与资源条件下发展,走一条资源与能源节俭的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必然要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的低碳道路才能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因此必须要寻求的是低能耗、低碳排放和高人文发展的经济形态和生活模式,必须在有限的人均能源与资源条件下发展,在城镇化节能领域走一条与发达国家不同、更注重节约的道路,也需要进一步地发掘我国传统中的优秀文化与价值观。这是我国在发展绿色建筑过程中的要保持的清醒认识。
3 因地制宜推动绿色建筑技术和机制创新
我们应充分借助节能减排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环境,推进绿色建筑的体制建设和创新,建立“政府监督,市场引导,国家投资项目先行;财政投资激励惩罚,技术标准引导优化”的绿色建筑发展机制。
通过多部门协调,推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及体系的尽快出台,逐步建立绿色建筑评估师制度和第三方监督制度;解决部门交叉管理的问题(住宅与城乡建设部、国家质监局、环境保护部);强化量化验收,推动绿色建筑的全过程控制和市场准入制度;借鉴英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的做法,完善惩罚、激励机制,细化配套政策、财税激励办法,合理引导银行业介入,不断为“绿色建筑”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推动政府建筑、国家投资工程率先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各类单位的创新活动,通过各级地方政府的“绿色建筑”创新奖励活动,对专项技术、综合技术创新予以支持,尽快降低技术成本。
鉴于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推动过程中应对“建筑质量”、“环境负荷”和“成本投入”进行综合平衡,避免高科技、高投资的发展思路,避免简单“向发达国家靠拢”,避免示范、展示和技术、产品堆砌(冷拼);鼓励采用被动式、适宜技术,鼓励我国特色、结合气候策略的“本土化绿色建筑”,鼓励技术和建筑的有机集成。在不断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国内一些政府项目、商业项目和住宅房地产开发商不顾国情特点、盲目追捧一些过于商业化的西方国家绿色建筑标识、追求噱头的不良势头,同时也要警惕部分国外绿色建筑标识体系积极进入我国市场后面潜在的产品推销、灌输发达国家绿色建筑和消费理念的问题所在。
此外,还需要重视绿色建筑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大学系统化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再培训和市场宣传、推广工作,解决绿色建筑相关专业单独学习、缺乏交流和集成应用的问题。增强中小学的绿色建筑生活、工作理念教育,大力推行节俭消费模式。通过媒介、非政府组织、学校等对政府官员和普通百姓加强绿色建筑相对应的生活方式的教育,明确绿色生活的内涵和要求,培养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
[1]Nils Larsson.Government and private sector actions in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2004年国际可持续建筑中国区会议.上海: 2004.
[2]坂本 努.日本CASBEE 评价/分级的现状,2009年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大会演讲资料集,北京:2009.
[3][EB/OL]: BRE.http://www.BREEAM.org.UK: 2009.
[4][EB/OL]:http://www.usgbc.org
[4]潘家华,朱仙丽.人文发展的基本需要分析及其在国际气候制度设计中的应用——以中国能源与碳排放需要为例[J].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