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民居建筑特征浅探

2010-08-15滕娇唐果

山西建筑 2010年14期
关键词:堂屋火塘吊脚楼

滕娇 唐果

民居建筑是构成一个地方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因素,又被称为“石头的史书”[8]。从总体上看,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的人们,对其民居建筑的评价,“莫不以适用、经济、坚固、美观 4个条件作为标准”[1]。湘西对其民居建筑的要求同样如此。

湘西的民居建筑,其平面布局、立体安排、空间序列、建筑装饰等,虽不是属于狭义艺术范畴的,但在满足一定实用性需求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或相当程度上反映出湘西民族(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生活理想、美学追求、艺术情趣、宗教信仰等。

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川、黔四省边区,乃古“蛮夷”之地。特有的生活方式等结合了山区的建筑材质、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经济发展背景,创造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如堂屋、火塘、门扇、窗棂、柱头、挑枋、檐板、走廊栏杆、天花板等,统称“湘西民居”或“民居文化”,在我国的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建筑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天人感应”,崇尚自然

湘西民居是少数民族民居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建筑类型,从建筑选址到平面空间组合,无不反映传统建筑的影响。湘西人向来重视“天人感应”,追求“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祈求人居环境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维持生态平衡。民间也长期流传着带有朴素民间哲理的风水说,较之皇家的风水说,带有原始的浪漫色彩。苗族、土家族人民为了弥补没有文字记载的缺陷,用诗歌、咒语以及口诀传承的方式,使风水说代代相袭。普遍认为建筑、环境、天候、人事的某种对应关系是“风水”“协同和谐、有机统一”的结果。它的核心在于人与自然环境的感应,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筑与环境的顺应。一般基址选择原则: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刚柔相济。讲究来龙去脉,村镇后方要有靠山,并顺应山势。背靠众山之“势”,即山脉都朝着一定方向,主脉两侧有余脉,呈环抱之势,谓之有气势。湘西民间流传着“坟对山尖,屋对坳”的谚语。这个坳与《礼记》中的“奥”极为相似,说明村镇和屋前要视野开阔。其中还包含着较深的哲理,即“无”(虚无)“玄”(神秘)。

2 聚族而居,奉祖为吉

湘西的神秘感和民族的独特性孕育在惊心动魄的自然环境里,同时与促进社会发展的巫楚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传统楚文化源于巫文化。楚乡民间,巫风极盛。而后,湘西民间由原始信仰(万物有灵观、天人感应)逐步形成原始宗教——巫教,进而发展到巫道合一的思想,这种思想成为湘西民居文化意识的主要特征。

湘西人们意识中最重“忠、孝、节、义、仁、信、礼、智”的道德伦理观,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湘西人对堂屋、族谱极为重视,有讲宗亲、重家族传统,一般按族谱寻根问祖,认祖归宗,崇先报本,敬宗睦族。

湘西民居:最重要的特征是以堂屋与火塘为核心。平民住宅都是以堂屋为中心组织室内外空间,即使大型宅院也是以一系列厅堂为轴心进行院落空间组合的。使堂屋成为平面布局核心的内在原因是民族信仰和宗教崇拜。

堂屋是湘西人供奉祖宗牌位,突出祖先崇拜、维系氏族意识,加强大家族凝聚力的中庭厅堂。堂屋既为人用,也为神居;既是家庭劳作、休息、婚丧嫁娶、筵宴宾客的场所,又是人神相通,与祖宗对话的空间媒介。沟通室内外空间,联络祖宗神明,复合多用的实际功能是堂屋的主要特征,而与堂屋联系最密切的是火塘间。人们从对火塘的物质感情上升为神圣的崇拜,踏越火塘是禁忌,围绕火塘有尊卑次序,常年烟火不断也不为功能所使。火塘间是居住活动的主要空间,是家庭生活的中心。火塘居左或居右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相关联。然而他们的居住房屋则围绕四周,组成二者合一的集居群。

3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为求生存发展,湘西人自强不息,用自己的双手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创造了独特的民居建筑。湘西地区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地形地势呈现出三维的空间特性。基于这种特征,房屋多沿等高线排列,依山脉、河流的趋势和指向修建,把生产和生活融为一体,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量力而行。过去,湘西与外界隔绝,又盛产木材,大多数的民居,除屋面用瓦之外,其余建筑材料包括外围护墙全部用木材,湘西吊脚楼就是依照这些因素应运而生的。目前,它几乎成为湘西风土建筑的代名词,是湘西民居的精华所在。

在构造上,吊脚楼的空间布局和组织同样严格遵循中国传统建筑的章法和原则,即有“法”有“说”。除少数能够就地坪架构井院式的吊脚楼外,大多采用“一字屋”连接的构成方式。在单体木构建筑的组合中,随着梯坡的变化,构架的起落,屋顶和“檐”高低错落,构成极具节奏感和层次之美且气势恢宏的吊脚楼群,尽管以坐北朝南的吊脚楼居多,形成左右两岸楼群非绝对对称的均衡布局。户户搭构相连,消隐着名分与等级,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亲融和彼此眷结之情。

在装饰上,湘西艺人通过长年累月积累造楼的技艺,建筑结构严谨,章法自然。由于受到特定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加上艺人娴熟地掌握木制工艺技术,将景精雕细刻的装饰手法运用到吊脚楼的建筑细部上面,通过雕、刻、镂、挖、捣等表现手法塑造一系列的动物图案。因而就有了“爪柱头”“马头”和“象鼻挑枋”等独特的造型艺术。并且把这些经典的图案应用在门扇、窗棂、走廊栏杆和极少量的室内藻井上,通过长期的精简提炼已经形成了具有湘西特色的图案构成。在装饰材料的应用上面主要是石材和木材,这是由当地的生活环境而决定的。大量的石材和木材是构建湘西建筑风貌的基础,这也是就地取材的表现。木材的应用是中国人恋木情节的体现,也是人与自然交融的表现。在结构构成上面结合木制工艺技术将垂直、平行的木线分割与交错构成各种抽象图案;或用木制直线、曲线构成骨格,将各种雕花嵌游其中,千变万化,这种抽象与具象的组合构成,尤多见于花窗和门扇。在这些装饰色彩,除少数家具采用描金、填金和饰以朱、黑漆外,大多采用传统朴素的鬃涂工艺,既朴实无华,又起到防潮、防腐、防蛀等保护作用。

4 传承创新,放眼未来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湘西民居建筑,湘西历史命运,处于比任何时代更加严峻的考验,湘西民居建筑如何从封闭、保守的一面解放出来,吸取现代文明的养料成分创造新的风格,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迎接历史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广大农民已不满足民居(传统建筑),正掀起建现代新房的热潮,已经考虑适用、经济、坚固、美观的原则,考虑现代的通风、采光条件,广大湘西文化素质、居住功能、小家庭私秘性和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使文化随着价值观的变化而迅速改变。许多古老的大宅,像全国各类民居一样失去其优势。

我们正处于21世纪之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全球经济的趋同正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生存方式、传统的价值观……人们迫切地对待富有挑战性的未来。具有进取精神的湘西人一定会从自己悠久的历史中复兴,在当今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渗透的年代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湘西民居建筑历史,在传统建筑继承中与时代发展的脉搏一致而更新、升华,在传承的基础上要有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保留传承,将湘西建筑融进现代建筑中,把它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人类21世纪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 马 平,赖存理.中国穆斯林民居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

[2] 《古镇羊皮书》编委会.古镇羊皮书——中国古镇自助全景游[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 魏挹澧,方咸孚,王齐凯,等.湘西城镇与风土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5.

[4] 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5] 张良玉,李玉祥.老房子[M].北京:中国美术出版社,1997.

[6] 王其亨.风水[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

[7] 何新闻.湘西凤凰古城土家族木构吊脚楼与风水景观[J].装饰,2001(121):131-133.

[8] 陆元鼎.中国客家民居与文化[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8.

猜你喜欢

堂屋火塘吊脚楼
山西离石德岗遗址
守 望
苗族吊脚楼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巴渝文化——吊脚楼
吊脚楼(外三首)
板凳:平衡的世界
父亲的笑容
云南彝族的火塘文化
火塘情思
火塘边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