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化县养羊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010-08-15青海省循化县畜牧局811100

山东畜牧兽医 2010年1期
关键词:循化养羊业小尾寒羊

邓 锦 (青海省循化县畜牧局 811100)

1 循化县养羊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1.1 发展现状

循化县养羊业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主要饲养着当地土种羊,以一家一户“小作坊”式的养殖和生产为主,养羊业基础脆弱,多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在“受灾—恢复—发展—再受灾—再发展”的恶性循环中徘徊不前;第二阶段为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这一时期循化县养羊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先后从山东、新疆等引进大量的小尾寒羊和新疆细毛羊,改良本地土种羊,使循化县的良种率有了很大的提高,90年代初小尾寒羊存栏曾达到1万多只,改良羊达到5万多只,良种率达到25%;第三阶段为2000年以后,这一阶段由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大面积的天然林被封育,以放牧为主的养羊业路子越走越窄,迫使农户从放牧饲养转向舍饲圈养,而实现这一转变,需要解决的就是羊品种问题,为此,从2000年开始,循化县又大量引进小尾寒羊,采取引种和改良相结合的方法,使小尾寒羊和改良羊得到快速发展,且已初具规模,良种率达到37%。

2008年全县存栏羊21.78万只,其中绵羊13.89万只、山羊7.89万只、小尾寒羊存栏2.21万只,占绵羊存栏的15.91%;改良羊达8.3万只,占绵羊存栏的59.75%;羊出栏14.04万只,羊肉产量2197t,羊毛产量317t,养羊业产值4212万元,收入1875万元,人均50.7元,占畜牧业人均收入237元的21.4%。

1.2 发展优势

1.2.1 技术优势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循化县养羊业在育肥、繁殖等生产环节中,大力推广育肥技术、良种繁育、良种培育和扩繁技术、饲料加工调制技术、暖棚养畜等一系列养羊实用技术,饲养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化高效益转变,养羊业从低产、低效向高产、高效转变。

1.2.2 政策支持 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使农民对生产经营活动中有了自主权,农民可以按照市场规则安排生产活动,为此农民的视线必然是由低收益行业向高收益行业转移。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许多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尤其是肉食消费结构发生了改变,近几年对牛羊肉消费增长势头强劲。随着国家以生态治理为目的的退耕还林(草)工程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启动,为畜牧业生产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循化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西繁东育”、“自繁自育”、“畜牧良种工程”等项目,金融部门为畜牧业生产提供小额贷款。各级政府部门把发展畜牧业,尤其是养羊业放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位置;加大了对养羊业的扶持力度,多渠道增加投入,突出重点,加快基础建设步伐,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1.2.3 市场优势 羊肉以其细嫩、多汁、味美、营养丰富、胆固醇含量低等特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国内市场对羊肉需求量很大。世界畜牧业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人均羊肉占有量达35kg,而我国人均羊肉占有量仅1.75kg,远远不能满足需求。90年代以来,羊肉市场价格始终保持较高水平,1994年全国平均羊肉成交价为15.76元/kg,到1999年,我国羊肉市场平均价达15.98元/kg,精深加工后的羊肉价达70~80元/kg,比猪肉价格高15%~30%,不仅如此,近几年在畜产品市场疲软、价格不稳的情况下,唯独羊肉保持稳定的价位,这就充分说明养羊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良种覆盖率低,繁育体系不健全

尽管循化县从山东等地引进了大量的小尾寒羊,羊的良种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全县羊的良种覆善率还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品种不良依然是制约撇养羊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瓶颈”。同时,养羊户由于缺乏合理的配种计划,近亲杂交、返交、乱配现象严重。公母同群饲养,导致后备母羊早配,妊娠母羊因公羊爬跨而流产,预产期不清而羔羊死亡,种羊营养缺乏,体质差,饲养员配种技术不佳,导致受胎率低,产羔少等情况的发生。

2.2 饲养管理技术落后,科技养羊意识淡薄

目前,全县羊多以一家一户饲养为主,日粮中精饲料比例低,粗饲料比例高,羊虽耐粗饲,对管理条件要求不高,但养羊户的圈舍夏不避暑、冬不御寒、生产条件差,严重影响羊只的生长发育,而且不利于疾病的防治。饲养人员文化素质低,接受先进技术意识淡薄,养殖技术滞后,沿用传统养殖经验,不能适应现代化养殖业的需要,平时不注重防疫,处于一种无病不防的局面,对防疫工作不重视,随着养羊规模的不断扩大,数量大增,羊的流通日益频繁,给疫病的传播创造了机会,一旦发病,极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3 生产方式落后,产品质量差

尽管羊肉生产前景很好,需求很旺,但由于肉羊生产分散,生产方式落后,导致循化县肉羊生产尚未完全摆脱传统经营模式的约束,生产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尚存在较大的差距,肉羊良种工程及繁育体育尚未建立,肉羊产、供、销脱节,产业化模式尚未形成,羊肉品质不高和档次低。

2.4 养羊组织化程度低,个体单产水平不高

养羊协会是连接市场的纽带,是市场和养殖户的中介组织,由于循化县养殖协会的发展滞后,从而造成循化县养羊产业松散无序,缺乏系统的组织管理和引导,导致养羊业发展速度缓慢,个体单产水平不高。如1999年,我国肉羊的平均胴体重为13.8kg、美国28.7kg、澳大利亚19.4kg、英国19kg、新西兰16.2kg,而循化县肉羊平均胴体重只有10.5kg,显而易见,循化县养羊业的个体单产水平与国际国内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2.5 草资源匮乏

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虽然在循化县浅脑山的地区种植了大面积的牧草,退耕还草面积0.64万hm2,荒山种草面积0.67hm2,但受干旱、鼠害等因素的影响,牧草长势不良,加之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草资源不足的问题成了发展规模养羊的“瓶颈”,很多农户仅靠割野草,玉米秸杆、麦秸等植物茎叶来喂养,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以杂草为主的营养水平必然难以满足羊的营养需求,同时,由于全县浅脑山地区所占面积大,海拔较高,气候寒冷,蛋白质含量较高的豆科饲草严重缺乏,羊只采食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经常处于半饥饿状态,养殖户饲喂植物秸杆等木质化程度很高的饲草,营养价值低,消化率低,适口性又差,这种现象在冬春季节尤为严重,不能充分发挥养羊业生产水平。

3 发展对策

3.1 加快品种改良步伐

根据循化县的地理环境及群众的养羊习惯,在继续加大引进小尾寒羊的基础上,注重引进无角陶赛特、美利奴、夏洛来等优良肉羊品种,充分利用小尾寒羊繁殖率高、肉质好的优点实施杂交改良,加快循化县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同时,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在有条件的乡村设立杂交改良配种点和人工授精站,加快杂交改良的步伐,提高良种羊的覆盖率。努力做好肉羊产业,实现羊肉生产从传统型向现代型、从分散无序向产业化方向转变。进一步提高羊肉生产水平。总体上要向品种良种化、饲养规模化、肉质高档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产业化、管理科学化方向发展,提高养羊生产整体水平。

3.2 加强科技推广和服务

加强对养羊专业户的科技培训,提高其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大力推行异地引种、杂交改良、选种选配、防疫驱虫、羔羊培育、补饲技术、暖棚建设等配套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羊的生产性能。同时加强对养殖大户的饲养技术、经营管理等的指导工作,做到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帮助大户解决规模化养羊碰到的各种难题,提高其养羊的积极性和饲养效益。

3.3 开发饲草资源,推广畜牧业实用技未

当前应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有利时机,种植优质牧草,这样可以提高饲草的营养价值,满足羊只生长发育的需要,解决冬春季节青饲草短缺的矛盾。同时利用海东农业优势大力推广秸杆微技术,将青绿多汁饲料切碎、压实、密封在青贮窑或塑料袋内,经过乳酸发酵而制成的味酸甜、柔软、多汁、营养丰富,易于保存的青贮料,农作物秸秆经过“青贮、氨化、微贮”等技术处理后,不仅可以改善适口性,同时还提高了营养价值和消化率,如经氨化的玉米秸秆饲料蛋白含量由5%上升到9%。

3.4 提高饲养管理技术

传统的饲养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饲养技术的需要,在饲养管理上应积极的实施“四改”(即改整草喂养为切草喂养,地面饲喂为槽架饲喂;改单一喂草为喂多样化草料和适时补喂精料;改冬季敝圈饲养为塑料暖棚饲养;改季节驱虫为常年驱虫),和“四推广”(即推广当年羔羊当年育肥出栏技术,提高出栏率;推广适度规模养羊的饲养管理技术,提高规模饲养效益;推广肌肉注射代替口服药物驱虫,提高防病效果;推广放牧舍饲相结合,提高科学饲养水平)技术措施。同时羊圈要做到“简而不陋”,避风向阳,场地干燥,保证羔羊吃足初乳,断奶后要精心管理,补饲食盐和骨粉。

3.5 鼓励农户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提高组织化程度

鼓励养羊户根据饲草资源,圈舍条件,补充料来强,经济实力,技术力量和劳动力等具体条件实行适度规模养殖,政府部门应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为一些有发展能力的养殖户提供短缺资金、无息或贴息贷款等,并建立养羊协会,加强同养羊户的联系,确保养殖、销售的有序进行,使养羊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并加强产业化组织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培育市场、疏通流通,发挥政府支持和经营实体的带动作用。

猜你喜欢

循化养羊业小尾寒羊
气候变化对循化薄皮核桃生长的影响
河南省养羊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黄河沿岸高海拔循化红线辣椒疫病防治技术
浅谈湖北省农村养羊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疆养羊业生物资产会计核算思考
太和县科学发展养羊业的对策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循化地区经济发展
小尾寒羊产前瘫痪的诊疗
引进小尾寒羊暴发羊痘病
相约在循化 (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