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的四大要素
2010-08-15杭中平孙治会陈同学
杭中平 孙治会 陈同学
(①山东省邹城市平阳寺畜牧兽医工作站 273500 ②邹城市郭里镇畜牧兽医工作站③邹城市大束镇畜牧兽医工作站)
近两年来随着邹城市获得了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根据《邹城市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实施方案》,奖励资金专项用于增强生猪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生猪规模化养殖场(户)的品种质量,加强环境保护,增强防疫能力。邹城市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全市达到一定生猪饲养规模的养殖场(户)在生猪养殖场标准化改、扩建以及良种引进和标准化防疫体系建设等方面给与奖励,一方面增强了养殖户扩大生猪再生产的信心,促进了生猪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发挥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的激励作用,为保证本市生猪生产健康发展,稳定市场供应,满足消费者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但另外一方面也随之暴露出养殖场的无序建设、生猪生产的盲目扩大和良种的盲目引进,给养殖场环境控制和生猪市场风险及生猪疾病的防控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现就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应具备的要素作一论述。
1 准化养猪场的选址、布局和建设要素
在生猪生产中应加强环境对生猪的影响,确保生猪生活在舒适的环境中。其选址、布局和建设起到决定性作用。
1.1 猪场选址 规模养猪场选址要求远离交通要道、城镇、居民区和各类公共场所。猪场场址用地应符合当地城镇发展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应体现节约用地原则,尽量选用不宜耕作土地,并为扩大生产预留空间。禁止在风景旅游区、自然保护区、古建筑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城镇建成区及规划区和工业等公害污染严重环境区建,场猪场应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空气流畅、非污染区域,并且要避开城镇和村民居住区的水源地。地面应相对平坦,坡度不宜过大宜建在低凹、风口处。现在许多养猪场因养殖方式和养殖条件的限制多建在村内和村边与养殖场标准化改建、扩建及生产规模的扩大产生了很多的矛盾。
1.2 猪场布局 猪场建筑设施按管理区、生产区和隔离区三个功能区布局,各功能区界限分明。管理区应位于生产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及地势较高处,隔离区应位于场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及地势较低处。做到各功能区相对分开,净道与污道分开,正常猪与病猪分开,种猪与商品猪分开。猪场隔离区主要是隔离舍、粪便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等。隔离舍设置应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猪场内道路实行净、污分道,互不交叉,出、入口分开。人员、饲料及产品进出走净道,粪便、病猪及废弃设备运输走污道。猪场场地选择应有1%~3%的坡度,场区内实行雨污分离排出。建立封闭排污沟、干粪堆积发酵池和污水处理池(或沼气池),使生产和生活污水经暗沟污水道进入污水处理池(或沼气池),雨水经明沟净水道排放,实现猪场污染减量化和粪便处理无害化。猪场内按饲养规程设种猪舍、妊娠猪舍、分娩舍、保育舍、育肥舍各猪舍之间应间隔一定的距离在间隔距离间栽植绿化树木和绿化带,周围应建围墙或设防疫沟。根据兽医卫生标准化防疫要求,建设更衣消毒室、兽医室和饲料室。现在许多猪场多是在原来的场舍改建的各功能区布局大多没按规范建设,达不到标准化的要求。
1.3 猪场建设参数 圈舍建设尺寸,每栋圈舍屋檐距地面高度为不低于2.6m。圈舍长度因各场地形及养殖规模而定,每栋长度不宜超过70.0m,宽度8.0m以上为宜。走道宽不低于1.2m每栋猪舍大门设消毒池,长度同走道宽,宽度不低于0.7m,深度不低于0.1m。相邻二猪舍纵墙间距不低于6.0m。猪舍距围墙不低于2.0m。公猪栏面积不少于6.0m2/头,圈高1.2m以上,栅栏结构可以是混凝土或金属,便于通风和管理人员观察和操作。母猪栏限位栏长1.8~2.2m,宽0.6~0.7m;母猪产床长2.0~2.2m,栏宽0.6~0.7m;仔猪围栏左右宽各0.4~0.6m。平养圈舍内设置的仔猪保温箱长1.0~1.1m,宽0.5~0.6m,高0.6~0.8m。保育栏长2.1~2.4m,栏宽1.7~2.4m;设置1个保温箱长1.0~1.1m,宽0.6~0.8m,高0.6~0.8m。育肥栏圈长3.0m以上,宽3.2m以上;栏高0.8~1.1m,圈栏门宽0.6m左右;在大门旁建设6.0m2更衣消毒室,有紫外线消毒设施和消毒池。在大门口建设车辆消毒池,消毒池长度必须保证汽车轮胎滚动1周以上。
2 标准化生猪生产要素
在生猪标准化生产中采用科学的饲养方式;良种母猪起主体作用,采用自繁自养的方式可收到很好的经济效益。
2.1 科学的生产管理制度 建立和落实科学生产管理制度、饲养管理操作规程,饲料和原料符合营养标准和卫生指标标准。不使用变质、霉变或被污染的饲料,不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其他畜禽副产品。使用的饲料添加剂产品必须是具有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生产并且具有产品批准文号。药物饲料添加剂的使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无公害养殖对药物使用的要求。饲料中添加的兽药严格遵循兽药使用规范,不得添加国家严禁使用的违禁药物。
2.2 注意引进优良种猪 建立合适的母猪生产比例和适应本地生产的品种,结合本场的生产实际引进良种母猪,购入种猪应从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猪场引进。一些优良的品种在本地根本发挥不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就是没经过实地的考察和论证,就不适应本地的生猪生产。更有部分养殖户为扩大母猪生产比例和增加母猪存栏量争取能繁母猪补贴和能繁母猪保险,盲目的引进母猪,形成了生猪生产生产的杂乱无章增加了生猪疫病的防控难度。同时给自己的养殖场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2.3 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 规模猪场要求每一阶段的猪群进入同一猪舍单元饲养,转群时又同时全部转出,进入下一阶段饲养或出售,并对空舍清理干净后按严格的程序消毒,避免各日龄的猪交叉感染。
3 建立标准化疾病防控体系要素
猪场疾病种类繁多,对猪危害最严重的是传染病,标准化养猪场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防疫措施制度化,疫病监测经常化,以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
3.1 标准的防疫程序 防疫程序是根据猪群的免疫状态和传染病流行季节,结合各猪场的疫病流行情况而制定的,由于各猪场的疫病流行情况不同,各猪场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免疫计划,本地的免疫有:(1)种公猪、母猪。初配公、母猪配种前42d、21d分别免疫细小病毒疫苗、日本乙型脑炎疫苗1头份。母猪产前18~21d肌肉注射大肠杆菌K88、K99、987、Pf41四联苗1头份。每年3、4月、9、10月射猪伪狂犬苗1.5头份,临产前30d每头注射2头份。萎缩性鼻炎:母猪临产前28d肌肉注射1.5头份。口蹄疫苗每3~4各月免疫1次。(2)仔猪、育肥猪。出生仔猪吃初乳前肌肉注射猪瘟苗1~2头份;7日龄肌肉注射猪支原体肺炎1头份,21日龄肌肉注射猪支原体肺炎1头份,28~30日龄萎缩性鼻炎,35日龄肌肉注射仔猪副伤寒苗1头份,40日龄首免口蹄疫苗肌肉注射2ml。45日龄肌肉注射链球菌疫苗1头份,50日龄肌肉注射口蹄疫苗2ml,60日龄肌肉注射猪瘟、猪肺疫、猪丹毒三联苗3~4头份。(3)其他疾病免疫结合当地动物防疫部门和各自猪场的疾病发生情况而定。
3.2 建立完善的兽药使用体系 猪场要实行用药登记管理制度,建立用药档案备查。禁止使用未经农业部批准或已淘汰的兽药,禁止使用未经国家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的兽药。根据不同种类的药物,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严禁超期用药,控制残留。确保每种疾病的发生、控制最小状态。
3.3 完善疾病监测体系建设 标准化猪场除严格按制定的防疫程序进行防疫外,应经常对各种疾病进行监测,按照各种疾病的防疫程序在一定时期对全群猪进行抗体监测和特定病原体监测。对抗体水平低的猪群查明原因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监测到的特定病原体采取严格措施技术消除。
4 标准化的猪场环境控制要素
标准化的环境控制指猪场的整体环境包括粪便无害化处理、场舍的消毒清理和疾病的消除。
4.1 粪便无害化处理 标准化养猪场主要采取暗道将污水排入沉淀池,经三级沉淀净化,固体粪便采用堆积发酵的方法作为有机肥还田,用于增加土地的肥力或建设大型的沼气工程将粪便统一转入沼气池内通过生物反应产生沼气这样即能解决生活用气、照明的需要,冬天还可以解决猪舍的取暖问题,沼液和沼渣还可以做为优质的肥料。不仅解决了环境的污染,又形成了“粪、沼、肥、粮”的良性循环。
4.2 制定严格的驱虫程序 标准化养猪场应按照对应的驱虫时间做好猪寄生虫的清除,同时不得饲养禽、猫、狗及其他能引起共患病的动物。并搞好灭鼠、灭蚊蝇和吸血昆虫等工作。
4.3 严格消毒 标准化养猪场应有适合本场的消毒方案,对猪的分泌物、排泄物、土壤、用具、猪舍都进行定期消毒。每周应至少消毒2次,有疾病发生或消除特定病原体时增加消毒的次数,并适时选用高效、广谱的消毒药品,两种以上的消毒剂交替使用,避免病原体产生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