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对主要猪病的预防和控制对策
2010-08-15孙友德王玉东张学忍
孙友德 王玉东 张学忍
(①山东省青岛市畜牧兽医研究所 266100 ②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山东青岛)
2006年初至2009年底,猪瘟、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等疫病给养猪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进入2010年以来,病毒性疾病如猪瘟、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口蹄疫等对养猪业的威胁更加严峻,种猪繁殖性障碍疾病及免疫抑制病、细菌性疾病、支原体性疾病和多重感染的疾病,以及管理性疾病等都是当前发生的主要的猪病,为了更好地对猪病进行预防和控制,本文提出了对当前主要猪病的综合性预防和控制对策,以期为养猪企业、养猪户及猪病防控人员提供信息、技术参考。
1 转变观念,防重于治
为有效控制日益复杂的疫病,猪场必须转变传统的以治疗为主的兽医防治观念,实施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预防兽医学措施,注重保健,改善管理,建立有效的生物安全体系,而生物安全措施的制定和落实是综合性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必须密切配合,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努力为猪群创造良好的生长和繁殖条件,提高猪群福利水平,才能达到生产水平提高的目的。
2 严格优良生产操作规程,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
为有效控制猪病的发生,制定良好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操作规程,应严格按生产工艺和操作规程进行养殖和生产,加强防疫和消毒卫生工作,减少猪病的发生;选择抗病性强的杂交品种猪,从遗传方面控制猪病发生的内因,是控制疫病发生,确保养猪成功的重要因素。
3 落实各项生物安全措施
全方位封闭猪场,禁止猪场外人员进入猪场,重点加强对装猪台、人员出入口、污水排出口、物料出入口等容易传入疫病关键地点的管理,对外来车辆和装猪台应严格消毒;猪场工作人员必须经沐浴、更衣、换鞋、严格消毒后方可进入生产区,禁止任何猪场以外人员进入猪场生产区;猪场严格禁止饲养犬、猫及家禽,杜绝犬、猫、鸡及其它鸟类进入猪场,并做好废物、污水处理和杀虫、灭鼠、灭蚊蝇等工作,全面预防外界病原侵入猪场。
4 加强猪群饲养管理,提高猪群抗病力
(1)充分重视猪群的饲养管理,良好的饲养管理是预防各种疾病的基础。满足猪群各阶段的营养需要,保证免疫系统正常运转。饲料中缺乏某种维生素或矿物质时,猪体的免疫功能会降低。猪场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时,饲料中维生素的添加量必须相应增加。特别是夏季,饲料中的维生素极易被氧化,猪场应额外在各阶段饲料中添加富含维生素A、D、E、C等成分的多种维生素制剂,提高猪群抵抗力和抗应激能力。(2)针对目前猪场普遍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和猪群抗病力普遍降低的实际情况,在饲料中添加一些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制剂,以增强猪群的抗病力。(3)良好的饲养环境可降低猪群发病率。通过改善环境条件、加强猪舍通风、降低饲养密度,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对猪造成的损害。猪场应根据季节气候的差异,做好小气候环境的控制,重视防暑降温、防寒保温、卫生清洁等工作。(4)猪场应在分娩、保育、生长育成各阶段均严格采用“全进全出”生产方式,有条件的猪场可尝试在配种舍和怀孕舍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相信会有较好的效果。保育舍最好采用“二阶段饲养”工艺,即仔猪在小保育舍饲养2周(第1阶段),再转至另一栋严格清洗消毒的大保育舍继续3~4周(第2阶段),对控制疫病有帮助。
5 高度重视清洁卫生和消毒
消毒能切断疫病传播途径、减轻外界病原对猪群的感染压力。疫苗效力的充分发挥,需要以清洁、消毒工作为基础。工厂化、高密度的饲养方式,给疫病传播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为预防传染病,必须对污染猪舍内的空气和物体表面进行消毒。消毒时应注意卫生死角和食槽、保温箱等容易忽略的器具。消毒前必须先进行严格的清洗,消毒才能达到较好效果。养猪场应选用品牌知名度高、信誉好的厂家生产的新型消毒药物,不同的消毒剂应交替使用。
正常情况下,每周消毒1次,冬天封闭期和特殊情况每周消毒2~3次。在每批猪全部转出后,猪栏先经过严格清洗,再用高效消毒剂严格消毒,可选用刺激性较小、对病毒杀灭效果较好的酸性消毒剂,如“复合醛”等,以降低病原体数量,消毒后空置5~7d或更长时间再进猪。
6 建立科学免疫程序,加强免疫监测
免疫接种是预防疫病的重要方法之一,特别是病毒性疾病。猪场应制定防疫的具体措施和疫病控制计划,综合考虑母源抗体、猪只发病日龄、发病季节等因素,制定完整的免疫程序。开展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病等疫病抗体水平的免疫监测,以确定首免时间。执行过程中应定期采血监测各种疫病抗体的消长情况,当结果不符合要求时,应及时补打疫苗并调整免疫程序。
现提供几种主要疫苗的免疫方法供参考;①后备母猪配种前注射乙脑、细小病毒病、猪瘟、伪狂犬病等疫苗。②怀孕母猪分娩前4周注射传染性胃肠炎、伪狂犬病、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病以及大肠杆菌病疫苗。③猪瘟首免在20~25日龄,60~70日龄再强化免疫1次。④种母猪场配种前接种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2头份,分娩前1个月再接种2头份,确保产后乳汁内的母源抗体达到较高水平,哺乳和保育仔猪对口蹄疫病毒有较强的抵抗力。仔猪在60~70日龄注射合成肽疫苗1头份,105~115日龄再注射2头份;商品猪出栏前25~30d免疫2头份,预防运输途中或在屠宰场感染发病。
7 做好猪群的保健
7.1 树立动物保健的观念 目前猪场发生的疾病大多是病毒性疾病继发细菌性疾病,猪群发病时再使用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甚至无效。猪场应结合自身情况,制定适合本场的药物预防程序,坚持进行药敏实验,筛选出当期最敏感的药物。根据不同季节气候变化的特点在饲料中添加预防性药物,减少发生细菌性疫病的机会;哺乳、保育仔猪腹泻及保育、生长育成猪呼吸道疾病是猪场多发病,通过选择质量可靠的敏感药物,投放于饲料或饮水中进行预防,比治疗更有意义。在以下各阶段猪群饲料中添加抗菌素组合,联合用药进行预防。①哺乳母猪:从产前7d使用至产后14d。②断奶仔猪:从断奶前5~7d使用至断奶后15d。③生长肥育猪:每次转栏同时饲料中开始添加,连用15d。④后备母猪:每月添加1周,喂至配种。
7.2 定期进行药物驱虫 蛔虫、鞭虫等体内寄生虫损害机体免疫系统,便猪群抵抗力下降,蛔虫幼虫经肺移行和肺丝虫都会加重呼吸道病,因此应重视猪场驱虫工作,特别是母猪分娩前和断奶仔猪转入保育舍后更应驱虫。
7.3 定期对饮水和饲料进行微生物学和毒物学检查 通过检查看是否含有沙门氏菌、霉菌毒素等有害物质及饮水中大肠杆菌等细菌数量是否超标。猪场应采购优质玉米,不使用霉变的饲料原料,在饲料应添加霉菌毒素处理剂。普通的硅铝酸盐类吸附剂是单极性物质,只能吸附黄曲霉毒素,且会吸附饲料中的营养成分。饲料应添加能吸附多种霉菌毒素的“霉消安”等国内外名牌硅铝酸盐类吸附剂。
7.4 抓好猪群“围产期”(包括怀孕、哺乳和保育期)疾病防治工作 做好哺乳仔猪、断奶仔猪的保健工作。在母猪分娩前后各1周、仔猪断奶前后各1周的饲料中添加抗生素,预防各类细菌性疾病和支原体性疾病。
8 加强种猪猪瘟等病原的净化
必须从没有疫病流行地区并经过详细了解的健康种猪场引进种猪,经隔离检疫并进行本场常规的免疫注射后方可转入生产区栏舍混群饲养。种猪场在种猪选育过程中应重视提高猪群对疾病的抵抗力,经多代选育,提高该品种的抗病力。
种猪场必须开展猪瘟净化工作,对所有种猪检测抗原,坚决淘汰带毒种猪。
9 建立猪场疫病诊断和预警系统
规模化猪场疫病控制必须有完善的检测手段监控猪群免疫水平,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死猪剖检、商品猪屠宰检查,实验室诊断和临床诊断,了解猪群的健康水平及猪场的防疫、用药效果和管理水平,提高对各类疫病诊断的准确性。
日常应详细记录整个猪群的健康情况,出现可疑病例及时送病料检验。每年应在各类猪群中按一定比例采血进行疫病的检测普查,并定期进行粪便寄生虫卵检查,同时做好资料的收集、登录、分析。
坚持不懈的进行不同阶段病死猪的剖检工作,在不同季节经常性对本场出栏商品猪进行屠宰跟踪、胴体检查,随时掌握本场疫病的动态。
猪场的兽医技术人员应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保持长期技术联系,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加强同当地疫病防检部门的联系,随时掌握疫病流行信息,以便对本场猪群疫病防控起到预警作用。规模化猪场疫病控制的重点是群体的疫病控制,而不是针对猪的个体。在目前疫病复杂的形势下,作为规模化猪场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必须要有一个全方位的防疫理念,通过制定全面的疫病控制方案,建立全方位的生物安全体系,切实采取综合性管理和技术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疫病的发生和流行,确保规模化猪场的安全生产和经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