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大肠肝菌病的综合防治
2010-08-15张明海山东省宁阳县宁阳镇兽医站272000
张明海 (山东省宁阳县宁阳镇兽医站 272000)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输卵管炎、腹膜炎、大肠杆菌肉芽肿和全眼球炎等症状。鸡大肠杆菌病是危害养鸡业的重要细菌性疾病,发病率达30~60%,病死率几乎达100%。近年来在养鸡生产中大肠杆菌病日趋严重,给广大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09年2月份,山东省泰安市某鸡场蛋鸡暴发了以排白绿色稀粪、产蛋率下降、软壳蛋、沙皮蛋增多、死亡率较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经临床诊断结合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大肠杆菌病。
1 发病情况
山东省泰安市某鸡场商品代27周龄蛋鸡4500只,2009年2月9日发现部分鸡咳嗽、甩鼻、呼噜、排白绿色稀粪,同时发现产蛋率下降,软壳蛋、沙皮蛋增多,2月11日死亡5只,2月13日死亡27只,发病后,饲养员用阿莫西林饮水,氟哌酸原粉拌料均无明显效果,仍有不断死亡。
2 症状
2.1 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沉郁,羽毛蓬松,畏寒打颤、食欲突然下降,采食量减少三分之一,饮欲稍增。有的伸颈张嘴,鼻分泌物增多,鸡冠呈暗紫红色;拉白、绿色蛋清样粘稠稀粪,肛门周围及腹下羽毛被粪便污染,少数鸡腹下伴有暗紫色,有的含大量腹水。蛋壳粗糙,颜色变白且壳变薄,变脆且蛋壳上附有粉白色物质,有的蛋很小。产蛋率由89%下降到64%。
2.2 剖检变化
肝明显肿大且色淡质脆,表面有黄白色渗出性假膜,肝囊肿大,胆汁充盈。有的在心肝周围包含大量干酪样纤维素性物质。脾肿胀、色暗、肠管黏膜及泄殖腔黏膜有弥漫性针尖状出血,大肠壁变厚、粘液增多、卵管黏膜充血,管腔内有干酪样物。卵巢的卵泡变性、变形、变色,未发生变色的卵泡膜呈树枝状充血。腹腔中有蛋黄液,蛋黄液凝固后,易发生卵黄性腹膜炎,使肠粘连在一起。输卵管黏膜充血,管腔扩张增粗,充满条状干酪样物,严重堵塞管腔,有些在输卵管内有1~2个软壳蛋。
3 实验室诊断
经细菌分离培养、细菌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得知病原为致病性大肠杆菌。
4 治疗
对该鸡场进行药物治疗前先筛选高敏药物,首先做药敏试验:该菌对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安普霉素、氟苯尼考和头孢噻呋敏感,对环丙沙星中度敏感,对诺氟沙星、痢特灵不敏感。表明该鸡场出现了耐药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同时,对鸡舍进行严格彻底消毒,加强饲养管理,给鸡饮用清洁的水,加强鸡舍通风,减少应激,采取以上综合防治措施后,病鸡数量减少,病情逐渐好转。用药4d后,死亡停止,食欲增加,精神良好,有效的控制了病情。
5 分析与讨论
近年来在养鸡生产中大肠杆菌病日趋严重,给广大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防治大肠杆菌的主要方法仍然是药物控制。但由于环境污染严重、大量使用抗菌药物以及药物使用不合理造成很多致病性大肠杆菌对多种抗菌素产生耐药性,防治效果不理想且易复发。大肠杆菌病之所以难控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5.1 病原因素
5.1.1 鸡群体内有潜在的致病性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可分为致病性大肠杆菌、条件性大肠杆菌和无致病性大肠杆菌。鸡体肠道内正常的菌群中致病性大肠杆菌约占10%~15%。在鸡的一生中任何时候都有发生大肠杆菌病的可能性。
5.1.2 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多,疫苗防疫效果不理想不同地区、不同鸡场的大肠杆菌血清型一般不同,并且同一个鸡场内往往有多个血清型大肠杆菌同时存在。而影响大肠杆菌疫苗免疫效果最主要的两个因素就是血清型和细菌数量。
5.1.3 易合并感染和继发感染其他疾病 大肠杆菌病极易与其它病原(如支原体)合并感染,也常常继发于其它鸡病(如新城疫、禽流感、传支等)感染之后。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由于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大肠杆菌病的治疗往往比较困难。
5.1.4 耐药菌株增多 由于养殖户把使用药物当作控制大肠杆菌的主要手段,并且在实际生产中有时用药不合理,如随意加大剂量,或低剂量长时间使用,投药途径不当、不注意轮换用药,这些错误的用药方法和用药程序是造成大肠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
5.2 管理因素
5.2.1 饲养条件差 很多鸡场饲养环境比较差,设备简陋、冬天鸡舍内寒冷干燥、通风不良、氨气浓度高易造成呼吸道黏膜损伤,夏天炎热潮湿,鸡舍内湿度大鸡群易出现热应激,平常灰尘飞扬,饲料堆放在鸡舍内,易受潮发霉变质。在这样的环境中大肠杆菌很容易污染饲料和饮水,成为潜在的传染源。当鸡群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环境中的大肠杆菌就会乘虚侵入鸡体内感染机体造成发病。
5.2.2 应激频繁 疫苗注射防疫、密度过大、通风不良、转群、换料、气侯变化,对鸡群来说都是较大的应激反应,都能降低鸡群的抵抗力而感染大肠杆菌病。特别是初开产鸡群由于注射疫苗、换料及生理上的变化对鸡群来说是比较强烈的应激反应,所以初开产的鸡群大肠杆菌病往往比较严重。
5.2.3 雏鸡鸡苗质量差 鸡苗质量差常引起雏鸡的大肠杆菌病,还可以导致鸡产再次发病。
5.3 疾病方面
5.3.1 支原体的普遍存在 多数鸡场都有支原体,鸡群感染支原体后,呼吸道黏膜受到损伤,大肠杆菌便可乘虚而入。
5.3.2 发生病毒性疾病 鸡群由于病毒的感染,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受损伤,机体的抵抗力降低,大肠杆菌就能突破机体的保护力造成发病。
5.3.3 免疫抑制病的发生 如发生法氏囊病、传染性贫血、网状内皮增生症等疾病以及饲喂霉变饲料均可降低鸡群抵抗力,从而发生本病。
5.4 防治措施
目前大肠杆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抗菌药物的研制速度有时落后于大肠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决定了必须改变“药物控制大肠杆菌”为主的防治原则。
5.4.1 由“控制环境”来达到控制大肠杆菌病的目的 大肠杆菌是条件性疾病,所以必须切断大肠杆菌的传播途径,消除引起大肠杆菌病的各种诱因,这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环境的好坏,与鸡场的建设有很大的关系。要想控制环境必须建设标准化鸡场,鸡场在选择场址、布局、排污等方面要科学合理,进行鸡场标准化设计,并推广乳头饮水器、鸡舍要安装换气扇,育成鸡舍和产蛋鸡舍采取纵向通风及湿帘降温、自动刮粪板、暖风炉等技术。
5.4.2 科学的用药和整体调理相结合 用药必须遵循以下原则:正确诊断,对症下药;正确掌握用量和疗程;根据抗菌素自身特性和病情轻重来选择给药途径;避免细菌产生耐药性和不良反应;不要滥用抗菌素;最好能将分离出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药敏实验,筛选出敏感药物供临床上使用;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尽量避免使用影响免疫反应和生产性能的药物 。
5.4.3 加强发病鸡群的防控 保证饲料营养的全价,作好其它疾病的防治工作等都是降低大肠杆菌发病率的重要措施。
5.4.4 加强饲养管理 确保鸡体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加强通风,保证温度的同时合理透风可以减少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同时也是防制大肠杆菌病的一个有力措施。
5.4.5 加强消毒 必须重视消毒和消毒效果,定期不定期的带鸡喷雾消毒(防疫期间除外)。
5.4.6 适当添加微生态制剂辅助治疗 目前微生态制剂仍然不能完全替代抗生素,但微生态制剂具有无药残、无耐药性等优点,以及对大肠杆菌引起的肠道苗群失调所致的腹泻有明显治疗效果。
5.4.7 适当使用大肠杆菌灭活菌苗 对于环境污染严重,其他控制措施收效不明显效果的地区或鸡场,接种疫苗有一定效果。
5.4.8 控制支原体的感染 适当使用抗支原体感染的药物,净化种鸡,减少支原体传给子代的几率。禁用非SPF来源的弱毒疫苗,防止疫苗污染可能造成的支原体感染。
5.4.9 加强病毒性疾病的预防,减少继发感染 做好鸡新城疫、禽流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病毒性疾病的免疫工作,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选择优质疫苗确保免疫效果。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防护体系,将病毒拒之鸡场之外,防止病毒性疾病发生而继发大肠杆菌病。
5.4.10 净化环境,减少应激 改善饲养管理方式,根据不同种类、日龄确定合理饲养密度,注意保持鸡舍内温度、湿度、通风的适宜,尽量减少应激。加强卫生消毒工作,搞好清洁卫生,做好粪便、污水、病死鸡的无害化处理,清除环境中的传染源。重视饲料保存,防止霉变,提供全价饲料保证营养,提高家禽免疫力和抗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