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我县蚕桑生产发展现状及策略

2010-08-15李仕亚

四川蚕业 2010年3期
关键词:蚕茧蚕业养蚕

李仕亚

(江苏省睢宁县蚕桑站,江苏 睢宁 221200)

1 蚕业生产现状

1.1 蚕茧生产

全县现有桑园 6.432万亩,其中 90%的桑园集中分布在桃园、姚集两个镇。桑园面积排在全县前十位的村均有接近或超过 1000亩的规模,桑园布局结构合理,蚕农抗风险能力增强,为蚕桑产业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009年全县共饲养蚕种7.08万张,产茧 3007t。投产桑园平均亩养蚕 2.4张,亩产蚕茧 100.2kg,平均亩茧收入 2685.4元。桃园镇是我县蚕桑生产重点镇,该镇现有桑园面积3.5万亩,其中投产桑园 2.4万亩,2009年养蚕56550张,生产蚕茧 2400t,其桑园面积、养蚕数量和蚕茧产量分别占全县的 80% 、80.5%和80.5%。

1.2 茧丝生产

全县现有缫丝厂 4个,其中桃园镇 3个,姚集镇 1个,自动缫丝机 14组,2009年共生产白厂丝300吨,年产值 5000万元,实现利税 480万元。全县现有丝绵厂 2个,年产丝棉 60t,蚕丝被 3.2万床,产值 2160万元。产品远销日本、台湾等地,赢得了消费者一致好评。在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我们和苏州丝绸博物馆合作,成功地开发了丝绸手绣儿童画,为实现睢宁儿童画的产业化经营作出了积极努力。

1.3 蚕桑副产品的综合利用

2009年全县利用桑枝条粉碎生产香菇菌袋 20万袋,(其中春栽 5万袋,秋栽 15万袋),生产香菇 30万千克,总产值达 175万元。在大力开展桑枝生产食用菌的同时,一直坚持在桑树行间套种大蒜、青菜、雪里红、金丝瓜等作物,特别是在桑树落叶后,在桑树行间栽植菊花心、四季蔓等品种的青菜,蚕桑综合利用亩均增收达 1500多元,2009年我们购置了必要的设备,用活的蚕蛹作为宿主,人工接种蛹虫草菌,模拟蛹虫草自然生态环境,人工培育桑蚕蛹虫草。收获虫草 7870g,产值 25万元,批量生产桑蚕蛹虫草取得成功。综合开发有效地提高了蚕桑生产的综合效益。

1.4 存在问题

1.4.1 基础薄弱,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桑园插花田多,全县有三分之一桑园是插花田,部分地区还出现“水包桑”、“棉包桑”,严重影响生产安全,影响了亩发种量、亩产茧量、亩桑收入整体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桑园栽植杨树严重影响了桑叶产量。二是蚕室、蚕具等养蚕设施简陋,房屋面积不足,操作粗放,饲养过头蚕现象普遍,抵御生产风险的能力不强。三是桑园配套设施如排灌系统较差。四是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乡镇桑园毁坏严重。如李集、双沟、凌城 70%桑园被毁。

1.4.2 产业化程度较低,竞争力不强。蚕桑生产集种、养、加于一体,产、供、销一条龙的特点最符合产业化发展的要求,但我县蚕桑产业化进程不太尽如人意,主要原因: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带动力不强;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紧密度不高;三是深加工能力弱,产业链较短,目前,我县均是缫丝、丝绵被生产初加工企业,还没有绸、缎及丝绸服装等后续深加工企业,无法挖掘产业链中深加工的高额增值潜力,不能实现以工补农、以农稳工、相互协调、良性发展。

2 蚕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我县蚕桑生产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立体化种植、系列化服务”的思路,抓住重点镇、建设基地村,以蚕业协会为载体,以“村蚕茧产销服务站”为平台,改进服务方式,推进养蚕布局调整,实施“科技兴蚕”战略,加强立体开发,着力提高蚕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具体发展目标是:全县十二五期间桑园面积发展到 8万亩,建立蚕桑重点镇 3个,分别为桃园镇 5万亩,姚集镇 2万亩,李集镇 1万亩;建立千亩以上的高产优质蚕桑专业村 30个,其中桃园镇 20个,姚集镇 7个,李集镇 3个;建设500亩以上的连片高标准蚕桑生产基地 10个,其中桃园 7个,姚集 2个,李集 1个;带动桑园面积 5亩以上养蚕大户 1000户;推广小蚕饲育自动加温补湿器 1000台;新推广省力化养蚕大棚 5000个;新推广方格蔟 500万片;建立睢宁蚕业信息网;搜集、整理蚕桑技术的光盘材料 100套;编写 《蚕农必读》科普材料,并发放5000本。年饲养蚕种 12万张,生产蚕茧 5000t,蚕茧产值 1亿元,生产蚕种 3万张,自动缫丝规模达到16组,年产白厂丝 400t,生产丝棉 100t,年产丝棉被 5万床。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绢纺、丝织、服装企业。继续开展桑枝条培养食用菌、蚕沙枕开发、蚕沙沼气、桑园立体种植、蚕桑综合利用等技术研究,年栽培食用菌 300万袋,创产值2500万元。桑园立体种植面积达 80%以上,力争亩桑效益达 4500元。

3 主要措施

3.1 正确分析形势,坚定发展蚕桑产业的决心和信心

蚕桑生产是我县传统的优势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亮点,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目前,全县桑园面积近6.5万亩,列全市第一位。徐、淮、连、宿四地区唯一被列入国家蚕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县。经过多年的调整,布局结构趋于合理,生产规模相对稳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蚕农抗风险意识逐渐增强。从我县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看,发展蚕桑生产大有可为,我县已成为我省重要的优质茧生产基地,具备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而且目前茧丝绸行情已经逐步好转,蚕桑生产的比较效益明显。但是,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还必须在提高蚕茧质量上下功夫,进一步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因此,我们应该以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睢宁实施点建设为契机,整合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类资源,全力打造样板实施点,动员全县蚕业战线的科技工作者,按照县委提出的“敢于担当,勇于奉献,勤于工作,善于落实”的睢宁精神,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切实把我县蚕桑生产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3.2 强化措施,突出重点,努力提高蚕桑生产整体效益水平

3.2.1 蚕桑生产必须走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一要走集中连片、规模发展之路。在结构调整过程中,根据各镇实际情况,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按照“稳定规模,优化产业”的思路,尽快消灭“插花田”,要以培育和建立区域性生产基地为重点,合理调整桑园布局,实现相对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形成基地镇、基地村,使基地的规模扩大、水平提高、效益增加。二要走集约化发展之路。注重培育养蚕大户,鼓励桑园向蚕桑大户、养蚕能手转移,提高蚕桑收入在家庭中的比重,形成一大批桑园面积在 3亩以上,年饲养蚕种 10张以上的农户,以此提高蚕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千家万户生产规模小、积累投入不足、进入市场困难的矛盾,这样,有利于生产技术的规范操作,有利于高效实用新技术的推广,有利于提高蚕桑生产管理水平。三要走培育龙头企业之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从深化改革入手,加快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努力增强茧丝绸工业发展后劲和活力,各镇可根据实际及行业发展的特点,按照谁有实力谁当龙头的原则,大力扶持和培育茧丝绸行业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建立“公司 +农户”、“公司 +基地”的经营模式,为蚕农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动蚕业产业化经营。

3.2.2 以科技为先导,大力推进我县科技兴蚕进程。一要进一步完善和普及高效的省力化养蚕技术、防病减灾技术,以降低养蚕风险。蚕桑业要巩固和发展,不仅要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下功夫,花本钱,更要大胆创新,彻底突破传统的蚕桑业的生产方式,在优质高效、科学省力上求发展,大幅度提高生产力水平。目前,全县正在或已经推广的技术工程如一步成园、小蚕共育、方格蔟及室外上蔟技术等外,今后计划在巩固原有技术的基础上,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省力高效的栽桑养蚕技术体系上来,与时俱进,拓宽思路,有步骤、有重点地推广和应用桑园化学除草、少回育、立体育、条桑育,结合塑料大棚饲养,积极探索以条桑立体育为中心的适合本地特点的省力高效的养蚕技术体系。二要进一步完善蚕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知识更新。强化技术物资服务,以蚕茧经营公司为依托,以蚕茧收购站点为基点,以县镇蚕桑技术员和蚕茧收烘工作人员为骨干,在全县 30个重点村设立蚕茧产销服务站,搞好蚕桑技术指导和物资服务工作。继续发挥蚕业协会的作用,在已有蚕业协会的基础上,逐步吸收规模养蚕的农户加入协会,发展会员,并为协会会员提供优惠的扶持政策,支持会员提高茧质,扩大规模,增加收益,通过 2~3年的努力,全县 80%的养蚕农户加入协会。要充分发挥蚕业协会的作用,努力做好各项服务,积极争取各项专项资金,扶持行业的发展,建立万亩优质茧示范基地。今后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在现有蚕业协会的基础上组建茧丝绸协会。

3.3 要坚持搞好蚕桑综合利用开发,增强发展活力

实践证明:搞好蚕桑综合利用是促进蚕桑生产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将继续扩大桑枝条培育食用菌规模,扩大桑园立体种植面积,进一步研究利用大棚开展蚕禽套养,以及果桑推广应用、桑叶茶研制等配套技术,积极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在蚕丝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高层次产品上进行研制开发,形成系列产品。

3.4 抓住招商引资良好机遇,大力发展丝绸工业

我县是蚕茧生产大县,目前主要为外地提供原料茧,丝绸加工企业基础薄弱。各镇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地客商来睢宁兴办工艺设备先进、产品档次较高的大型丝绸加工企业,实现由“蚕茧大县”向“丝绸强县”的跨越。努力开展蚕蛹饲料、丝棉加工等蚕茧副产品加工项目,全县现有的四家缫丝厂及徐州强成纺织有限公司要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着力培育蚕丝品牌,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提升睢宁茧丝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猜你喜欢

蚕茧蚕业养蚕
咬破死亡的蚕茧
养蚕不易
蚕茧与飞蝶
养蚕记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四川蚕业》稿约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