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高接换优后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0-08-15吴万波罗成荣
□吴万波 罗成荣 郑 文
核桃是重要的干果经济林树种,其果仁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近年来,结合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四川核桃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其栽培面积、产量、年产值分别由2000年的93.37万亩、2.98万t、1.4亿元发展到2009年的400万亩、10万t、产值近20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由于缺乏科学的栽培区划、适生优良品种少、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缺乏科学配套的栽培技术体系等原因,形成了超过200万亩的低效林,极大制约了全省核桃产业的经济效益的发挥。为此,各地积极开展以高接换优为主要手段的低效林改造,取得了明显成效。
笔者通过长期的生产调查发现,在高接换优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特别是嫁接后管理被大家忽视。据调查,在高接后,及时进行除萌、绑缚、病虫害防治及土肥水管理的,1年后保存率可达到85%以上,并能初步形成产量,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但部分群众由于缺乏管理意识,高接后放任生长,顺其自然,通过春季枝接方式改造的1年后保存率仅为20%~40%,最严重者可在15%以下;通过夏季芽接改造的1年后保存率仅为10%~30%,最严重者可能全部死亡。针对上述问题,在我省核桃低效林高接改造后,以下几个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一、密度调控
栽培密度控制是核桃高效栽培的重要措施。针对不同的品种特性,不同的环境条件,确定相应的栽植密度,合理密植,有效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是提高栽培效益的重要保证。由于核桃是强喜光树种,充足的生长空间不仅能有效提高林间通透性,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亦是进入丰产期后保证产量水平的需要。全省核桃低效林中有相当部分栽植密度为60~110株/亩,过大的密度不仅相互荫蔽,影响嫁接成活,并在改造后2~3年就郁闭,严重降低了单位面积产能。调查表明,四川核桃在进入丰产期后,早实类品种的平均冠径为3.2m,最高为3.6m;晚实类品种平均冠径为10.3m最高可达12m以上。因此,早实类核桃的栽植密度应控制在30株/亩以内,晚实类品种达到丰产期后的密度应控制在10株/亩以内。
二、除萌
核桃高接部位多在主枝上进行,相当于对核桃树体进行高强度修剪,刺激大量的隐芽萌发,在锯口周围萌条簇状分布。接芽即使成活后,由于嫁接口愈合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由地下部分供给新梢生长的养分大量聚集于嫁接口以下,故锯口萌条的生长极其旺盛,大量的消耗养分,若不及时除萌,将严重影响嫁接口愈合和接芽的萌发生长,甚至导致接芽萌发后呈现假活现象,但由于养分供给不足而逐渐死亡。
三、绑缚及摘心
高接后,由于砧木具有完整的根系和强大的养分供给能力,接芽萌发、生长迅速,春季枝接当年新稍生长量平均可达138cm,粗度可达2.7cm。核桃新梢的快速生长期为5~7月,前期以增长生长为主,后期才是快速增粗期。由于这一时期是我省高温多雨的季节,快速的新梢生长导致木质化程度较差,遇上大雨、大风天气极易折断或从嫁接口撕裂导致死亡。因此在高接成活后新梢长到30cm左右时,及时在接口处绑缚长1.5m左右的防护杆,将新梢轻轻绑缚在防护杆上,以防折断。当新梢生长到50cm左右时,及时摘心,促进木质化及增加分枝级次。成活2~3个月时,要及时解除接口处的绑扎带,以避免愈伤组织处形成溢痕而折断。
四、疏果
高接后,核桃结果期提前,特别是早实类品种在嫁接后当年即可大量结果,最多单株结果可达到200颗以上。但是由于嫁接后树体未完全恢复,过多的结果会大量消耗树体养分,严重影响嫁接口的愈合和树体发育,大量形成断枝、弱枝。若不及时疏果,减少养分消耗,则在改造后导致树体恢复缓慢,长势弱,严重的还会致使整株死亡。
五、病虫害防治
我省核桃主要受核桃枝枯病、核桃白粉病、细菌性黑斑病等病害及云斑天牛、银杏大蚕蛾、核桃叶甲、铜绿金龟子、核桃长足象等病虫危害,特别是高接后的新梢生长极为旺盛,木质化程度差极易受到危害。因此,在发生前和发生初期若不及时预防、治疗,将会导致新梢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六、土肥水管理
高接换优时,需要大量去除核桃树的枝叶,打破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养分供给平衡。在改造后,要及时进行松土、排水等日常管护,并要及时补充新梢快速生长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和水分,以满足树体生长的需要和养分供给循环平衡的重新建立。若土肥水管理不及时,轻则导致新梢生长缓慢、树体抗性降低,容易受到病虫危害,严重时可导致新梢死亡或整株死亡。